想請問治華老師是如何做職涯上的選擇?因為每份工作環境及職務性質有相當大的差異,從公部門到私部門,從科技媒體到東森到現在成為講師,謝謝老師~
我的三段職涯中其實都是跨領域又跨職級,每次都是處理兩種問題,而我那時候怎麼判斷這一個新工作我可以去呢?我都是用一個很簡單的原則來判斷的
職涯策略以「三個月的目標」來評估
因為對我來說組織文化、專業能力的落差都是我應該要克服的範圍,我反而比較在意的是第一次的成果驗收,因為這次的成果驗收會影響我與這企業高階主管或是企業主的關鍵印象,這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可能就是個非常化繁為簡的思考方式,我在面試的過程中總是聚焦在這事情上,我都會提出我自己的三個月的目標說明
要是對方覺得這樣的目標OK,哪我就會進去這家企業,因為我知道我做得到,而且我會利用這三個月的時間中去觀察,找出我下一個三個月的目標,
要是對方覺得這樣的目標太淺了,不具備挑戰性,那我就會與他們討論那什麼樣的目標他們才會覺得請我過去是值得的,通常在這個目標設定上面我是不太會去討價還價的,他們想要訂多高我都接受,過程中我只會去思考要做到這樣的目標的「卡點與關鍵資訊」並跟他們溝通這些卡點與資訊的現況,去思考自己的能力是否做得到,要是自我評估可行,我就會進去這家企業,反之,要是無法我就不會去這家企業,因為我知道我提供的價值並不是他們所期許的。
為什麼對於三個月的目標從不討價還價
而在這過程中為什麼我不會去討價還價?這是因為我想要知道對方腦中最好的解決方案,應該是什麼樣的程度,這不管我做不做得到,我都會想要知道的事情,我想要知道對方的視野到哪,要是他的視野比我高,那其實在討論的過程中我不就已經有收穫、有學習了?
所以我不討價還價,因為討價還價之後,三個個月後也許我只會因為達成了一個70%滿意度的成果而沾沾自喜。
面試最關鍵的事情是「我們對三個月後的成果期許是否有達成共識?」
以這樣的原則不管是哪個產業、職級或是公私部門都是這樣判斷的。
希望可以成為你們面試時的關鍵決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