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成長就是一個權威解構與再建構的過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在讀經的時候,突然冒出很多疑惑,倒不是對經文的不理解(雖然也沒有很完整的理解),而是想起不到一百年前人們還對自己接受到的資訊深信不疑的年代。那是個可以任意誣陷、自圓其說、隻手遮天,甚至不怕被指認的年代。

那也是一個有權威,人們相較起來無所懼怕的年代。

現在因為各種因素的進步,人自以為對於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但其實理解的程度遠遠少於這些理解所帶來的恐懼;權威的解構,讓人不再相信自己的身後有更好的世界,這樣的想法只流於迷信與催眠自己;也不再相信專家,不尊重專業,認為自己蒐集的資訊才是無誤的。

但也正是因為資訊的流通,權威才能被挑戰,排除隻手遮天的可能。但也正是因此,我們無法說服自己死後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歸宿,我們沒辦法忍受與認同為國犧牲,也無法正視人終有一死,而更加懼怕死亡。

小的時候去學校學的東西,長大之後都一一被打破,不論是知識,還是待人處事的方式。每一個階段的成長,總會打破不同的信念跟自己從小熟悉的事物,而又重新建構一套屬於自己且適合社會生存的價值理念。

到現在才意識到,只要出現那種世界觀崩毀的感覺,就代表自己正在成長,在面對自己之前不願意面對的黑暗,也在挑戰自己之前自以為是的權威,更是挑戰社會所加諸自己身上的一切枷鎖與標準。

我們屈於權威,卻又要挑戰權威,在權威被挑戰之時,卻又無所適從,然後進入混亂,最終才塵埃落定,抑或重建,抑或創新。


讀經的時候想到宗教的權威。

現在經上寫的這些,還有人會真的相信嗎?還是像我一樣,最終的目的只是找個心靈的慰藉與彌補自己對真理的追求以致不對世界太過失望?

想了很久,也不會說自己是邪教,而是真真切切的看到自己的需求,然後去尋找一個契合自己的解釋。

宗教權威的解體帶來另一個悲劇的後果,就是道德觀與同理心的瓦解,這以西方世界最為明顯。聖經被挑戰,裡面留下的規條自然也被挑戰,那這幾百年來所維持的道德秩序也逐一崩毀,目前西方還是沒有找到可以填補基督教權威崩解的真空的道德架構。

東方世界除了宗教以外,還有禮教、儒道等等的架構,但是近年崩毀的速度更快了,彷彿看到當年文革的影子。

會亂嗎?還是這就是進步?


這一篇文的出現,也是在挑戰我自己現在所看見的世界的樣子,並解構為什麼我看到的是這個樣子。感覺終其一生,人都在與自己對抗、與信念對抗、與執著對抗,還有與自己看不順眼的一切對抗,抑或屈服,抑或推翻。

原來成長就是推翻自己相信的一切。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往年紀事的沙龍
56會員
64內容數
五十塊買一個美好的俄羅斯, 一百塊買一個真實的俄羅斯。 大家好,我是不畏風雨疫情去求學的留學生。
往年紀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06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Thumbnail
2022/04/06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Thumbnail
2022/02/03
想來請教大家!特別是已婚、在婚姻中很久的大家~ 【人一定要結婚嗎?】 我真的疑惑好久,到現在還找不到答案。
Thumbnail
2022/02/03
想來請教大家!特別是已婚、在婚姻中很久的大家~ 【人一定要結婚嗎?】 我真的疑惑好久,到現在還找不到答案。
Thumbnail
2021/12/21
大家應該都有看到最近的新聞吧,熬夜也要追的啊!王力宏離婚與蕾神之錘的決鬥!
Thumbnail
2021/12/21
大家應該都有看到最近的新聞吧,熬夜也要追的啊!王力宏離婚與蕾神之錘的決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這本書其實是很久以前買的,也早就看完了,但一直沒發心得。後來我在這幾天重新看了這本書,總算理解為何我之前沒發心得,而是把它擺著了,因為這本書裡有些問題,是幾年前的我開始注意到,但還沒有完整想法的,如今我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這本書基本上是在宣傳現今是聖靈的時代,因此宗教應該如何改變來面對當代。雖說
Thumbnail
這本書其實是很久以前買的,也早就看完了,但一直沒發心得。後來我在這幾天重新看了這本書,總算理解為何我之前沒發心得,而是把它擺著了,因為這本書裡有些問題,是幾年前的我開始注意到,但還沒有完整想法的,如今我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這本書基本上是在宣傳現今是聖靈的時代,因此宗教應該如何改變來面對當代。雖說
Thumbnail
我從5歲被送去和祖母同住後,就開始跟著祖母上教堂。所以我從小是聽著聖經故事長大的。到了高中更是住在教會,接受教會的訓練。除了星期日帶小朋友的主日學,偶而也會在平時的聚會中講一些小題目。那時侯我可以說是教會堅定的支持者。 出社會後我和教會就漸行漸遠了。多次嘗試回去,但不行就是不行。主要的原因就是,
Thumbnail
我從5歲被送去和祖母同住後,就開始跟著祖母上教堂。所以我從小是聽著聖經故事長大的。到了高中更是住在教會,接受教會的訓練。除了星期日帶小朋友的主日學,偶而也會在平時的聚會中講一些小題目。那時侯我可以說是教會堅定的支持者。 出社會後我和教會就漸行漸遠了。多次嘗試回去,但不行就是不行。主要的原因就是,
Thumbnail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Thumbnail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Thumbnail
我們降生之時,是完整的存在,帶著純真、好奇與自身的特質,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或是取悅別人,以利生存於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內化各種信念,讓我們越來越看不清楚自己本來的面貌,
Thumbnail
我們降生之時,是完整的存在,帶著純真、好奇與自身的特質,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或是取悅別人,以利生存於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內化各種信念,讓我們越來越看不清楚自己本來的面貌,
Thumbnail
認識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提過,我並不是那種因為遭逢某些重大變故之後才遇到神的人,我的歷程很不一樣。 (這個經驗後來讓我負責看電視時翻譯給阿媽聽。) 對我而言那都只是奇幻故事,但也沒那麼單純。 但那也代表我對於「滅絕」很在乎,而另一個相反的興趣,則是未來學。 是的,我從頭開始關注聖經。
Thumbnail
認識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提過,我並不是那種因為遭逢某些重大變故之後才遇到神的人,我的歷程很不一樣。 (這個經驗後來讓我負責看電視時翻譯給阿媽聽。) 對我而言那都只是奇幻故事,但也沒那麼單純。 但那也代表我對於「滅絕」很在乎,而另一個相反的興趣,則是未來學。 是的,我從頭開始關注聖經。
Thumbnail
雖然生在基督教家庭,但其實過去一直是冷眼旁觀一切宗教,但又喜歡去研究與比較各宗教的典籍。身為從小就愛思考生命意義的人,哲學與宗教一直是我非常重視的人生課題,對於各種流派亦有多方涉獵,而身為理科人,對一切證據,都要透過科學驗證或邏輯推演才能信服,畢竟科學是造物主立下來最為明確的規矩,人類只能瞭解「有這
Thumbnail
雖然生在基督教家庭,但其實過去一直是冷眼旁觀一切宗教,但又喜歡去研究與比較各宗教的典籍。身為從小就愛思考生命意義的人,哲學與宗教一直是我非常重視的人生課題,對於各種流派亦有多方涉獵,而身為理科人,對一切證據,都要透過科學驗證或邏輯推演才能信服,畢竟科學是造物主立下來最為明確的規矩,人類只能瞭解「有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