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大黨是火鍋黨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如果要定義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會是,「聚會要吃鍋,煮湯一定要加香菇。」而這種餐桌上要有一鍋(碗)湯的傳統,雖然不是島嶼獨有,卻是最能將湯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湯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靈魂。
raw-image

從鋤燒到日式涮涮鍋

「……士英、子卿、嘉友、進德、水來及余約二週間一次スキヤキ會,今夜士英為第一次,十時乃還。」(灌園先生日記,1944.02.12)

スキヤキ的漢字是鋤燒,亦即日式火鍋壽喜燒。阿罩霧三少爺林獻堂是台灣日本時代霧峰林家的代表人物,他自一九二七(昭和二)年至一九五五年記下的二十五冊日記命名《灌園先生日記》,有多次吃鋤燒的紀錄。

他在親友間聚會、旅途中的飯館,或是家裡請客,都有做一鍋來吃的紀錄。這一天的日記則讓我們認識了有一種聚會叫「鋤燒會」,有點像現代台灣人會有的一種朋友叫「火鍋黨」,這是他除了參與或組織的詩會、工商會,甚至是台灣改革運動「文化協會」等眾多團體中,很特別的一種交流聚會。

不獨是他接受日本傳來的最新飲食方式,集教師、商人、詩人,以及社會運動參與者眾多身份的新竹文人黃旺成,更是多次提到吃鍋的紀錄,也不只是吃火鍋,他還買鍋子送人,「用火糕(鍋),此乃予自汕頭買贈先生者」(黃旺成日記,1922.01.02)不知是不是吃沙茶鍋。

吃壽喜燒大部分的時候是指吃牛肉,日本鋤燒的流行與明治天皇推廣吃牛肉有關,所以有時候說吃鋤燒也就是吃牛肉鍋,頂多再加一份雞肉。但醫生作家,台灣最知名的文青台南佳里人吳新榮硬是別出心裁吃兔肉壽喜燒,「今天是蘇新君以高柳氏為中心做兔肉鋤燒」(吳新榮日記,1944.12.29)。

不但如此,他跟灌園先生一樣,也有個鋤燒會,「在琑琅山房開鋤燒會,招待兩家……」(吳新榮日記,1945.01.09)琑琅山房不但是吳新榮的家,也是台南藝文界聚會的場所,《蒼海》、《南瀛會誌》、《里門會誌》等刊物的編輯會在這裡開,「臺灣文藝聯盟」的會議在這裡舉辦,參與台灣藝文圈、文化圈活動的文化人,多少都曾到過這裡。

raw-image


台灣人吃鍋以蛋佐料

當然,他們不只是吃日式火鍋,對於台灣料理中的高檔宴席品鍋、魚鍋,大稻埕四大酒樓的什錦火鍋,這些承載一九二〇年代起藝文活動的場所,文人雅士往來酬酢的飲宴中,在這幾位詳細紀錄人生日常的台灣人筆下,都可以嗅聞到我們當今的飲食痕跡。

台灣眾多火鍋店一年商機三百億元,最多的是「一個人的涮涮鍋」,連鎖餐飲店有四成是火鍋店。仔細推敲,說是源自於日式鋤燒或是台式魚鍋也不為過。尤其,現今很多小火鍋店都叫日式涮涮鍋,黃旺成在一九二一年開始擔任台中文人蔡蓮舫家的西席,經常往來新竹台中,必須陪著東家到酒樓應酬飲宴,「過新盛樓,受樓主火營司殷勤招入,後乃在該樓喚魚糕(高)一品,涼水數矸」(黃旺成,1923.12.07)

現今台中綠川原稱新盛溪,一九一二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巡視後改名,現今還有以新盛為名的店家,「新盛刈包」、「新盛橋行旅」等,倒是抓住了歷史文化之名。日本時代的新盛樓就像當時大部分的酒樓,各式料理齊備,隨時供客人享用。曾在蓬萊閣擔任廚師學徒的台灣料理大廚黃德興師傅指稱,戰後初期蓬萊閣的臺菜中有一種火鍋叫做魚鍋,除一鍋熱湯外,還包括香料(冬菜、卵燒、蔥)、雞捲、茼蒿、冬粉、雞肉、花枝、蝦等,吃法和現在的涮涮鍋類似。

卵燒是指蛋卷,也稱玉子燒,以前不明白為什麼個人涮涮鍋都要附一顆雞蛋,火鍋店裡的佐料區會擺一盒雞蛋供取用,由此看來是一種傳統習慣,像是沙茶鍋附的雞蛋是用來攪拌沙茶佐料等的吃法,或許也是這種變形。(文章未完)


ps.這篇文章刊登在2022年1月號Vol.19的《薰風》雜誌。 https://www.facebook.com/KUNPUTW/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蕭秀琴的沙龍
6會員
8內容數
蕭秀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26
(承上一篇:台灣最大黨是火鍋黨) 吃鍋吃在食材豐富多樣,且熱湯滾滾炒熱氣氛,講究健康養生則以喝雞湯最出名,而香菇雞湯最具代表性且有多重意涵。 花前盥手讀新詩,問病還兼慰別離;步履未痊勞盼念,榴花開遍是歸期。林獻堂《海上唱和集》,1940年 吃香菇,開啟尋味之旅
Thumbnail
2022/02/26
(承上一篇:台灣最大黨是火鍋黨) 吃鍋吃在食材豐富多樣,且熱湯滾滾炒熱氣氛,講究健康養生則以喝雞湯最出名,而香菇雞湯最具代表性且有多重意涵。 花前盥手讀新詩,問病還兼慰別離;步履未痊勞盼念,榴花開遍是歸期。林獻堂《海上唱和集》,1940年 吃香菇,開啟尋味之旅
Thumbnail
2022/02/24
提到山胡椒就讓人想起花椒悶筍的味道是人間一絕,若改成樟科屬的馬告辛激,能夠變化出什麼呢?在此之前,泰雅族人的桂竹筍是以刺蔥來調味,成為傳統食物。而以花椒來提味是出家人的用法,素食無法以肉借味,尼姑偶爾想到人間滋味卻不想辣椒太刺激,用花椒一試驚艷絕倫。
Thumbnail
2022/02/24
提到山胡椒就讓人想起花椒悶筍的味道是人間一絕,若改成樟科屬的馬告辛激,能夠變化出什麼呢?在此之前,泰雅族人的桂竹筍是以刺蔥來調味,成為傳統食物。而以花椒來提味是出家人的用法,素食無法以肉借味,尼姑偶爾想到人間滋味卻不想辣椒太刺激,用花椒一試驚艷絕倫。
Thumbnail
2022/02/23
突然地,草莓就到了季末。 不管你愛的是豐香還是戀香,在雨水多的一年,品質都不怎麼好,春雨一直下,春節時想做個草莓大福,找了好幾家、甚至到產地找,都買不到。 其中有一段對話是強調「自然隨性」的優雅之重要,一種仕紳階級的矯揉造作盡顯於此。
Thumbnail
2022/02/23
突然地,草莓就到了季末。 不管你愛的是豐香還是戀香,在雨水多的一年,品質都不怎麼好,春雨一直下,春節時想做個草莓大福,找了好幾家、甚至到產地找,都買不到。 其中有一段對話是強調「自然隨性」的優雅之重要,一種仕紳階級的矯揉造作盡顯於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作者阿佐以幽默詼諧的方式,一篇一篇非常有深度地介紹各種台灣在地料理發展的的歷程,飲品、小吃、台灣獨創的種類、甜點,書中幾乎囊括了台式美食所有的類別。我相信,身為台灣人,每個禮拜都一定一定會享用到書裡某個章節的主角。不吃蚵仔煎?總會去吃火鍋吧。不吃挫冰?下午茶還是會訂手搖杯齁。
Thumbnail
作者阿佐以幽默詼諧的方式,一篇一篇非常有深度地介紹各種台灣在地料理發展的的歷程,飲品、小吃、台灣獨創的種類、甜點,書中幾乎囊括了台式美食所有的類別。我相信,身為台灣人,每個禮拜都一定一定會享用到書裡某個章節的主角。不吃蚵仔煎?總會去吃火鍋吧。不吃挫冰?下午茶還是會訂手搖杯齁。
Thumbnail
吃對台灣人來說重要到不能再重要!常見的美食宗教戰爭就不用再多說了吧?從吃的角度切入,其實最容易閱讀
Thumbnail
吃對台灣人來說重要到不能再重要!常見的美食宗教戰爭就不用再多說了吧?從吃的角度切入,其實最容易閱讀
Thumbnail
(承上一篇:台灣最大黨是火鍋黨) 吃鍋吃在食材豐富多樣,且熱湯滾滾炒熱氣氛,講究健康養生則以喝雞湯最出名,而香菇雞湯最具代表性且有多重意涵。 花前盥手讀新詩,問病還兼慰別離;步履未痊勞盼念,榴花開遍是歸期。林獻堂《海上唱和集》,1940年 吃香菇,開啟尋味之旅
Thumbnail
(承上一篇:台灣最大黨是火鍋黨) 吃鍋吃在食材豐富多樣,且熱湯滾滾炒熱氣氛,講究健康養生則以喝雞湯最出名,而香菇雞湯最具代表性且有多重意涵。 花前盥手讀新詩,問病還兼慰別離;步履未痊勞盼念,榴花開遍是歸期。林獻堂《海上唱和集》,1940年 吃香菇,開啟尋味之旅
Thumbnail
如果要定義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會是,「聚會要吃鍋,煮湯一定要加香菇。」而這種餐桌上要有一鍋(碗)湯的傳統,雖然不是島嶼獨有,卻是最能將湯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湯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靈魂。 從鋤燒到日式涮涮鍋 台灣人吃鍋以蛋佐料
Thumbnail
如果要定義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會是,「聚會要吃鍋,煮湯一定要加香菇。」而這種餐桌上要有一鍋(碗)湯的傳統,雖然不是島嶼獨有,卻是最能將湯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湯是台灣人餐桌上的靈魂。 從鋤燒到日式涮涮鍋 台灣人吃鍋以蛋佐料
Thumbnail
筆者兒時住在聯勤四四兵工廠附近,記憶中凡外省族群聚集處,周遭必有眷村美食,一看到周芳軍老師的「懷舊小旅行--被遺忘老味道和神祕眷村探索」導覽課,立即眼睛一亮。除了好奇眷村今日風貌,更想知道老字號的庶民麵點館子,老師傅是否將手藝傳了下去,依舊在某個巷口街角生火起灶。 撰文=駱亭伶 攝影=陳敏佳
Thumbnail
筆者兒時住在聯勤四四兵工廠附近,記憶中凡外省族群聚集處,周遭必有眷村美食,一看到周芳軍老師的「懷舊小旅行--被遺忘老味道和神祕眷村探索」導覽課,立即眼睛一亮。除了好奇眷村今日風貌,更想知道老字號的庶民麵點館子,老師傅是否將手藝傳了下去,依舊在某個巷口街角生火起灶。 撰文=駱亭伶 攝影=陳敏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