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仲老師的靜心課筆記

2022/02/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等了2年終於有機會上志仲老師的靜心工作坊,
老師經常在臉書分享靜心的體驗及靜心帶來的幫助,
但文字無法帶來內化的體驗,所以一直很想上老師的靜心課。
這一天溫度很低又下著雨,謝謝3位老師遠道北上,
也謝謝自己的認真啊~
靜心的方法 (本日體驗)
  • 觀呼吸
  • 觀感受
  • 觀念頭
  • 觀行動
靜心的要訣都一樣:
1. 回到當下
2. 專注而放鬆
3. 覺察而不評價
觀,是去感覺,也可以說是「跟…在一起」。
不過我以前對此有一個疑惑,
比方說,跟念頭在一起,那不就被念頭帶著走?
跟悲傷在一起,會不會就進入了悲傷無法抽離?
所以老師的要訣中就有答案,
覺察念頭的那個覺知,是在當下的。
專注,放鬆。
覺察念頭就好,不評價。
關於第2點的專注卻要放鬆,
我感覺是深呼吸,連結身體感覺。
這樣會讓我放鬆。
專注在念頭,也專注在自己身上。
靜心,也稱作冥想,正念,打坐。
我跟老師一樣,喜歡使用靜心一詞。
個人覺得其他幾個詞語,比較不那麼單純。
例如冥想好像感覺要進入一個畫面,便不在當下。
正念也許會誤解為要觀想正面的意象,
而打坐,會讓我感到嚴謹,要盤腿坐正,心無二意。
這當然是我的個人觀點,畢竟指的是同一件事,
靜心二字可能也有個需要非常平靜的誤解。
老師說,不是要致力於平靜,
而是要先讓不平靜流動,
允許、接納這個不平靜,不要花力氣壓抑。
老師說托勒的書讓他多年的失眠不藥而癒。
第一次聽到這件事,我興奮的與失眠多年的朋友分享,
他也認真地立即買書來看,但是對他無效。
每個人都因著某個吸引自己的原因開始學習靜心,
有各式各樣的體驗與疑惑,
比方說一靜心就睡著、就晃動,
這樣是對的嗎?是可以的嗎?
老師說,可否先給自己一個「願意」就好。
我願意不知道,
我願意對這個「不知道」好奇。
老師開始靜心時其實睡了3年,但是他依舊每日靜心,
這時老師指指第3點,覺察而不評價。
願意就好,
願意持續靜心,願意接納自己一切的發生。
老師的這段話非常非常觸動我呀!
老師亦提醒,偶爾靜心時會有很美好的體驗,
難免期待在往後的靜心中重複得到那個體驗,
若因而起了得失心甚至感到沮喪,
這樣就不在當下,亦生出評價心(這次的靜心不夠好)。
有過美好,放下美好
才能真正處在當下。
觀呼吸
做一個呼吸的旁觀者。
回到呼吸,與自己連結。
觀念頭
1. 念頭會讓我們覺得真實、重要、緊急
2. 念頭是想法、信念、價值觀
3. 念頭黏得很緊,讓我們對念頭深信不移
4. 念頭會自動出現,自動重播
念頭是怎麼來的?例如,小時候被媽媽罵『你是豬啊!你真糟糕!』往後只要做錯事,便會在心裡自動咒罵自己。其實這個念頭只有第一次是媽媽造成,之後千百次都是自己罵自己。
我們的頭腦其實很少空白,一直在運轉,有時不是空白,是其他說不出的念頭。
觀念頭,是與念頭保持距離,
誰在觀念頭?在觀念頭的是什麼呢?
專注「看見」自己頭腦的念頭,看著他在發生,
當觀眾,不當導演或演員。
看著他,不壓抑,不忽略。
成為念頭的觀察者,成為聲音的傾聽者
對念頭從「認同」轉化為「撤離」。
念頭有深層、淺層,
不壓抑念頭,其背後可能有著評價。
念頭只是念頭,沒有好壞。
例如,接納不等於放棄孩子。
事件→(念頭)→(情緒)→反應
於是當事件發生時,
有覺察便是回應,
沒有覺察則是慣性反應。
觀念頭的練習,在專注中可能出現片刻的安靜,便是無念。
練習的時間久了,無念的時間會越來越長。
觀感受
1.身體感受
2.心理感受
3.視聽味嗅觸
課堂裡實際練習的部分,文字分享的意義不大,
記錄下心法的部分。
老師的靜心課很純粹,只有老師。
沒有音樂,沒有香氛花草,沒有水晶擺設,
只有老師沉穩的話語引導,伴隨著窗外時大時小的雨聲。
在靜默中,與自己同在。
我用心體驗這一天的練習,帶回生活裡落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Soma Prem
    Soma Prem
    薩提爾成長模式的學習者,實踐者與分享者。 靈氣療癒師。 深刻的愛著與被愛的幸福人兒。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