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仲老師的靜心課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等了2年終於有機會上志仲老師的靜心工作坊,
老師經常在臉書分享靜心的體驗及靜心帶來的幫助,
但文字無法帶來內化的體驗,所以一直很想上老師的靜心課。
這一天溫度很低又下著雨,謝謝3位老師遠道北上,
也謝謝自己的認真啊~
靜心的方法 (本日體驗)
  • 觀呼吸
  • 觀感受
  • 觀念頭
  • 觀行動
靜心的要訣都一樣:
1. 回到當下
2. 專注而放鬆
3. 覺察而不評價
觀,是去感覺,也可以說是「跟…在一起」。
不過我以前對此有一個疑惑,
比方說,跟念頭在一起,那不就被念頭帶著走?
跟悲傷在一起,會不會就進入了悲傷無法抽離?
所以老師的要訣中就有答案,
覺察念頭的那個覺知,是在當下的。
專注,放鬆。
覺察念頭就好,不評價。
關於第2點的專注卻要放鬆,
我感覺是深呼吸,連結身體感覺。
這樣會讓我放鬆。
專注在念頭,也專注在自己身上。
靜心,也稱作冥想,正念,打坐。
我跟老師一樣,喜歡使用靜心一詞。
個人覺得其他幾個詞語,比較不那麼單純。
例如冥想好像感覺要進入一個畫面,便不在當下。
正念也許會誤解為要觀想正面的意象,
而打坐,會讓我感到嚴謹,要盤腿坐正,心無二意。
這當然是我的個人觀點,畢竟指的是同一件事,
靜心二字可能也有個需要非常平靜的誤解。
老師說,不是要致力於平靜,
而是要先讓不平靜流動,
允許、接納這個不平靜,不要花力氣壓抑。
老師說托勒的書讓他多年的失眠不藥而癒。
第一次聽到這件事,我興奮的與失眠多年的朋友分享,
他也認真地立即買書來看,但是對他無效。
每個人都因著某個吸引自己的原因開始學習靜心,
有各式各樣的體驗與疑惑,
比方說一靜心就睡著、就晃動,
這樣是對的嗎?是可以的嗎?
老師說,可否先給自己一個「願意」就好。
我願意不知道,
我願意對這個「不知道」好奇。
老師開始靜心時其實睡了3年,但是他依舊每日靜心,
這時老師指指第3點,覺察而不評價。
願意就好,
願意持續靜心,願意接納自己一切的發生。
老師的這段話非常非常觸動我呀!
老師亦提醒,偶爾靜心時會有很美好的體驗,
難免期待在往後的靜心中重複得到那個體驗,
若因而起了得失心甚至感到沮喪,
這樣就不在當下,亦生出評價心(這次的靜心不夠好)。
有過美好,放下美好
才能真正處在當下。
觀呼吸
做一個呼吸的旁觀者。
回到呼吸,與自己連結。
觀念頭
1. 念頭會讓我們覺得真實、重要、緊急
2. 念頭是想法、信念、價值觀
3. 念頭黏得很緊,讓我們對念頭深信不移
4. 念頭會自動出現,自動重播
念頭是怎麼來的?例如,小時候被媽媽罵『你是豬啊!你真糟糕!』往後只要做錯事,便會在心裡自動咒罵自己。其實這個念頭只有第一次是媽媽造成,之後千百次都是自己罵自己。
我們的頭腦其實很少空白,一直在運轉,有時不是空白,是其他說不出的念頭。
觀念頭,是與念頭保持距離,
誰在觀念頭?在觀念頭的是什麼呢?
專注「看見」自己頭腦的念頭,看著他在發生,
當觀眾,不當導演或演員。
看著他,不壓抑,不忽略。
成為念頭的觀察者,成為聲音的傾聽者
對念頭從「認同」轉化為「撤離」。
念頭有深層、淺層,
不壓抑念頭,其背後可能有著評價。
念頭只是念頭,沒有好壞。
例如,接納不等於放棄孩子。
事件→(念頭)→(情緒)→反應
於是當事件發生時,
有覺察便是回應,
沒有覺察則是慣性反應。
觀念頭的練習,在專注中可能出現片刻的安靜,便是無念。
練習的時間久了,無念的時間會越來越長。
觀感受
1.身體感受
2.心理感受
3.視聽味嗅觸
課堂裡實際練習的部分,文字分享的意義不大,
記錄下心法的部分。
老師的靜心課很純粹,只有老師。
沒有音樂,沒有香氛花草,沒有水晶擺設,
只有老師沉穩的話語引導,伴隨著窗外時大時小的雨聲。
在靜默中,與自己同在。
我用心體驗這一天的練習,帶回生活裡落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8會員
4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oma Pre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第3週 《運用好奇》 上週的覺察功課, 老師說,即使全部都是4種應對姿態, 也要為自己感到開心,因為我們已經開始覺察了, 而覺察、看見,就是改變的開始。
第2週 《覺察自己的應對姿態》 關於上週的功課,老師提醒著 把目標放在「覺察」,而非「改變」。 改變當然是最終目標,但改變的發生卻需要歷程。 並非只能陳述客觀事實, 而是當我們有了覺察,便可以選擇表達自己的詮釋與意見, 或是,呈現一個客觀狀態。 那麼我便自由了。
喜歡公視的紀錄觀點這個節目。 影像裡的每個人都是主角,簡單的話語陳述,沒有太多華麗的台詞,看似沉思的面部表情,卻深藏許多幽微的表達。也許我們的膚色、信仰、環境與生活方式南轅北轍,但是關於生命、關於愛 的課題卻沒有分別。或許這是紀錄片吸引我的原因。 我知道,不論我做得好不好,母親永遠無條件的愛我。
小我不是錯的。不是對錯的問題。它只是無意識而已。
第1週《在客觀事實裡陳述》 冰山的整個狀態,是 個人生命 的成長歷程。 一個人從出生後,所有外界給予的回應,成長過程被對待的方式,形成孩子內在的冰山狀態。 整個冰山結構圖即是大腦圖像的隱喻。 【表達客觀事實可以這麼做:】 1.發生了什麼事 2.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13天 帶著愛展開新的一天 》你展開一天的方式,往往就是你過日子的方式。 》覺察早晨醒來的第一個念頭(潛在信念)。 》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晨起儀式
第3週 《運用好奇》 上週的覺察功課, 老師說,即使全部都是4種應對姿態, 也要為自己感到開心,因為我們已經開始覺察了, 而覺察、看見,就是改變的開始。
第2週 《覺察自己的應對姿態》 關於上週的功課,老師提醒著 把目標放在「覺察」,而非「改變」。 改變當然是最終目標,但改變的發生卻需要歷程。 並非只能陳述客觀事實, 而是當我們有了覺察,便可以選擇表達自己的詮釋與意見, 或是,呈現一個客觀狀態。 那麼我便自由了。
喜歡公視的紀錄觀點這個節目。 影像裡的每個人都是主角,簡單的話語陳述,沒有太多華麗的台詞,看似沉思的面部表情,卻深藏許多幽微的表達。也許我們的膚色、信仰、環境與生活方式南轅北轍,但是關於生命、關於愛 的課題卻沒有分別。或許這是紀錄片吸引我的原因。 我知道,不論我做得好不好,母親永遠無條件的愛我。
小我不是錯的。不是對錯的問題。它只是無意識而已。
第1週《在客觀事實裡陳述》 冰山的整個狀態,是 個人生命 的成長歷程。 一個人從出生後,所有外界給予的回應,成長過程被對待的方式,形成孩子內在的冰山狀態。 整個冰山結構圖即是大腦圖像的隱喻。 【表達客觀事實可以這麼做:】 1.發生了什麼事 2.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13天 帶著愛展開新的一天 》你展開一天的方式,往往就是你過日子的方式。 》覺察早晨醒來的第一個念頭(潛在信念)。 》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晨起儀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在第十三週,作者分享了靜心的心得。作者認識到,靜心不僅是專注呼吸,而是擴展到觀察身體和心理的感受。初步練習從身體感受開始,探索背後隱藏的情緒。 靜心時不要評判思緒,而是觀察感受。作者意識到,過度正向樂觀反而忽略真實自我。面對自我並不容易,但要有勇氣去感受,透過學習發現並陪伴情緒。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體驗,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坐禪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在第十三週,作者分享了靜心的心得。作者認識到,靜心不僅是專注呼吸,而是擴展到觀察身體和心理的感受。初步練習從身體感受開始,探索背後隱藏的情緒。 靜心時不要評判思緒,而是觀察感受。作者意識到,過度正向樂觀反而忽略真實自我。面對自我並不容易,但要有勇氣去感受,透過學習發現並陪伴情緒。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體驗,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坐禪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