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Week 1)

2022/02/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第1週《在客觀事實裡陳述》
冰山的整個狀態,是 個人生命 的成長歷程。
一個人從出生後,所有外界給予的回應,成長過程被對待的方式,形成孩子內在的冰山狀態。
整個冰山結構圖即是大腦圖像的隱喻。
【表達客觀事實可以這麼做:】
1.發生了什麼事
2.表達自己的感受
記得一次在課堂裡提問,阿建老師與我對話,順便說明什麼是客觀事實。即使我很謹慎回答,10句話裏頭還是有一半以上無法符合「客觀」事實,被問到語塞,很不容易啊!
關於客觀事實,幸運的在07年與女兒練習過王麗芳老師的教案「事實或個人觀點」。用許多句子卡練習判斷是事實或個人觀點,例如:巧克力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巧克力是用可可豆做成的、大家都愛喝牛奶、、、。對於當時10歲的女兒來說,應該是容易的,但其實還是會有一些模糊地帶。後來生活事件中的話語,我也用來跟女兒練習,很有幫助。例如當別人批評我們時,能夠判斷這句話是事實或對方的個人觀點,可以讓我們更理性客觀的面對。甚至現在我不小心錯罵她的時候,他也因能判斷我的話,比較不容易受傷或自責。(麗芳老師當初這個教案是免費的,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找。)
與伙伴開始第1週的練習,
【每天覺察並紀錄生活裡的一句話,判斷是客觀事實或主觀詮釋。】
1/24 我問女兒「今天晚上好像花很多時間看手機 。這是我個人的感覺嗎?你覺得呢?」
我說的話絕對是主觀詮釋,但因為內在、語態都平穩,不帶批評質疑,女兒很快坦承有的,也關上手機。
1/25 老公說「反正你總是不記得幫我…..」。
我回「是嗎?我“總是”忘記喔?」
其實這句話的前面3天,我都有記得做那件事,可見這不是客觀事實。因爲我立即辨識這不是客觀事實,內在也即時覺察並且承認,許多時候我的確會因為忙完家事、忙完女兒,便將老公的需求放到最後,甚至忘記了。
有了覺察,便不急著辯駁,而是好奇與關心老公的感受與認知。
1/26 生氣的跟女兒說「你做某某事只是做給我看的,根本沒有認真要做。」
這句話完全不是事實,但我在氣頭上。後來情緒平穩後,我跟女兒坦承我說的話不是客觀事實,他才有機會說明當下事情沒做好是有原因的。
當週的討論裏,我提到老公的部分。夥伴回應在家庭裡也有類似的狀況,說起自己心裡會覺得,「為什麼一定要〝幫忙〞老公,難道他不能自己做嗎?」。
當下我內在有一絲絲不舒服的感覺,不知道是因為覺得老公被誤會,還是擔心我的慣性討好被發現。於是急著解釋老公需要我幫忙的原因。後來夥伴解釋,他會這麼回應,是因為自己也常被先生抱怨,類似的的心情被牽動了。
這部分我回過頭來誠實看見自己,在伴侶關係中,本就習慣討好、害怕衝突。加上對自己要求完美、擔心自己的不值得,這些因生命經驗而習得的慣性,常讓自己陷入自責與委屈。隨著持續學習薩提爾,狀態比起以前已改善不少。
伙伴回饋,除了覺察自己是否陳述客觀事實,也可以覺察對方的語言。可是這樣就能情緒平穩的回應老公了嗎?
一時之間還不知道怎麼回答,好像沒那麼簡單。這樣的覺察,對我來說只是為自己與慣性回應姿態騰出一點空間,也辨識出小我,好安頓內在。
真正讓我能安穩的,除了時時覺察,就是一路的學習與體驗。當我能愛自己、接納自己,也就能接納對方。當然不是一直保持這麼完美的狀態,當我做得不夠好,我會先看見自己的努力。
在孩子使用手機時間的部分,夥伴問起,如果孩子回應是「不會呀!還好吧~」怎麼辦呢?當下我還真愣住,我還真沒遇過這個反應呢!只能說女兒實在是體貼懂事。
後來我細想,當我與女兒核對看手機時間是否太長,他也願意立即坦承,或許是因為我們之間平時的互動,她不太需要「防禦」我的問話(有就有、沒就沒)。再者,如果她真的回應「還好」,我不會在這個點上繼續爭辯,而是直接表達我的期待或擔心。
這個發現,帶給我很有幫助的學習。現在當我與他人互動或對話時,我會先覺察自己是不是在「求生存」的狀態,我有沒有在防禦或抗辯?
跳脫求生存模式,我的回應與內在狀態變得安穩許多。
這是加入團體練習才有的紅利。真歡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Soma Prem
    Soma Prem
    薩提爾成長模式的學習者,實踐者與分享者。 靈氣療癒師。 深刻的愛著與被愛的幸福人兒。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