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緒整理|是被說中?還是對號入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此篇文章是單純想法整理,算是我獨自燒腦的胡言亂語,凌亂XD

最近在噗浪上看到這張,就是用一些句子來代表30歲會有的心態。

raw-image

該圖下方有人覺得很寫實、很胃痛、哀傷,但這些反應讓我非常不解,這樣很不好嗎?不懂哀傷的點在哪。一開始看到的時候,是以自己也過30歲的狀況來做對照,但總覺得無法認同,心裡覺得哪裡怪怪的但是無法立刻說出來。

起初想說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不一定到了30歲就一定會出現跟項目一樣的狀況,況且也有人是到了30歲之後反而開始起飛,或者跟30歲之前一樣始終如一。

raw-image

看到其他人的留言後才恍然大悟,簡短的一句話就能點出問題點在哪,邏輯思路就是不一樣(我則是反過來變成短話長說了XD)

在思考過後,仍覺得被說中?

raw-image

這也讓我在想,為什麼就是有人會相信這些看似模稜兩可的論調、把某些標籤往自己身上攬,又想要從這當中得到什麼?真的只是因為不會先思考嗎?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符合上圖這樣的描述,即便在思考過後也一樣。又或者,因為思考邏輯不同,所以不會為此產生質疑。(至少在看到留言之前,我還真的沒想到還可以朝「任何年齡」這個方向去想)

raw-image

就像是有人對占星、人格分析、算命這些非科學領域的東西感到質疑,因為這些無法完全100%證明是否正確,這很正常。質疑是因為懷疑產生不解,因此提出問題想解除疑惑。

但反過來說,現有的學說理論就是正確的嗎?也是經得起100%驗證的嗎?

就以巴納姆效應來說好了,對照wiki的描述來看,當初做這個實驗的受試者是「學生」,大多的學生都輕信了被設計好的解析內容。

假設這個實驗對象不是學生,而是社會人士呢?也許這個階段的學生還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和歷練,或是還不夠認識自己,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另外也可以再去想wiki沒提的部分,當初是否有實際去訪問為什麼學生會對這些解析內容感到認同的原因?該名學生的出生環境和歷程是什麼,為什麼會讓他產生認同感?這些選擇相信的學生們是否還有什麼一致的條件?同時有是否有反推過當時社會風氣的造成多少影響?另外,認為敘述會不符合的人,在認知上的關鍵又是什麼?當初實驗的條件嚴謹程度有多少?

若樣本數再擴大到不同國家、成長背景、各個階層、年齡層來看,是否又會是一樣的結果?1948年的實驗內容到了現在還能應用嗎?有沒有部分理論要做調整更新?另外也要考慮時代變遷、各個環境下的歷史脈絡、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可能性,才能真正確定這個學說是「正確」的。

再更進一步思考的話,為什麼自己會選擇相信這個學說?

只是因為沒有去質疑就去選擇相信,這就等於思考退化、很愚蠢?這樣的因果關係是絕對的嗎?

如果哪一天主流的科學學說又有新的突破、出現分支,或者是被推翻?到時候相信這個學說的自己是不是會覺得被打臉?

題外話一下,以前地平說、天動說為主流的時候,地圓說、地動說被提出來時也是備受打壓,但之後才慢慢證實這些學說的可信度。

到了現在,地面從平的演變到地球是圓的、而且不但是繞著太陽轉還會自轉,而且再到後來也發現地球也不是正圓型,是接近梨狀的,並且還會持續緩慢變化中(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NASA怎麼說)

很多的科學也是從偽科學演變而來的,在經歷過好幾年的驗證、修正調整才變成主流,到現在已知的學說,甚至變成了大多數人的常識。(例:煉金術是當代化學的雛形)

也許有些東西現在看起來很迷信可笑,但是過了十年、五十年、幾百年後,說不定會演變成可證實並主流盛行的知識。

可以質疑的事情太多了,但因為質疑人類才能進步,這是科學的基礎。雖然說質疑是好事,但如果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想讓對方難看、想拚輸贏,就不是質疑了,那叫做「找碴」。這樣的人不願意去做對自己更有意義的事、也不提建設性的建議,反而願意花時間鑽別人的漏洞並且加以批判。

另一種則是因為看到有人看起來沒多想就去選擇相信,因此認定對方一定是懶得思考,這就欠缺考慮一果多因的可能。

即便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也會有思緒不清明的時候,當下的情緒和壓力都可能會影響理性判斷,但這不表示他們之後會繼續這樣下去。即便是一時迷糊,只要後來覺知或是身邊有人願意幫忙拉一把,便可以很快脫離不清明的狀態。

人都會選擇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即便是一段知識,有人選擇相信、有人選擇繼續多方驗證、有人選擇質疑,其他觀念也是如此,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選擇相信什麼是主觀的,並不一定是因為逃避或盲從,也可能是當下選擇相信這個是可以感到安心、信任、站得住腳...等諸多原因,但終究還是看個人的經驗和體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脈絡可循、有屬於自己信念。

不同信念的對立

現在想想,也許會造成宗教和科學的對立,終究還是出自於人的傲慢吧,科學認為宗教無知愚蠢,宗教覺得科學傲慢不懂謙卑,各有各的偏見,兩邊都認為自己才是唯一正解的真理,雙方都不肯讓步,衝突和對立也沒完沒了。

諷刺的是,科學起源於宗教神學,原本兩者能夠分別解決在生活中不同方面的問題,之後反而從互補變成了對立。(如果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科學與宗教一定相互衝突嗎?)

其實就算選擇相信的事物、立場不同,還是可以有基本的互相尊重,願意不帶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彼此的選擇,如果只因為對方跟自己的選擇不同就用貶低和批判來對待,反而是一種傲慢。

但若一個人的選擇在大多數人看來是錯誤的、不符合社會價值和道德觀,就是極端行為、不在範圍內了。(例:把犯罪正當合理化,這個真的不行)

另外想再說說『不能容忍欺騙』這件事。
raw-image

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直到我發現有人是寧可活在幻象裡也不肯醒來,被騙也甘願用星座的刻板印象來舉例,雙魚喜歡活在幻想的世界裏,如果想逃避真相的話就會願意一直被騙下去ry

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轉述的事件,他說大學的時候陪室友去一間很靈驗的月老廟問姻緣的事情。當時室友跟男友要鬧分手了,因此想到月老廟挽回這段關係,在擲了十幾次都沒有聖杯,直到最後一次聖杯終於出現了。

結果那位室友的反應是直接爆哭,朋友傻眼想說不是求到聖杯了嗎?

一問才知道那位室友在得到聖杯之前一直都在問:「他們可以復合嗎?」「他們可以繼續在一起嗎?」而最後一個問題是:「他不是我的真命天子嗎?」於是得到果斷的聖杯(月老當時可能在想:你就認清事實ㄅ)

這名室友就算周圍的人不會騙他,也會不斷的自我欺騙。因為對他來說真相是痛苦不堪的,因為不敢面對所以寧願繼續騙下去,繼續待在已經出現裂痕的玻璃球中。

不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真相,對某些人來說活在謊言裡反而更安心。即便是最親近的親朋好友告訴他真相,也會反過來質疑對方在欺騙他。要說其他的例子就是只想聽信謠言的長輩或小粉紅這類的,對他們來說謊言才是安心可信的,被崇拜信任的對象欺騙也甘願。

這就和上面提的「人都會選擇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同理,即便是選擇的是謊言也一樣。

另外就算當事人知道真相後,如果不肯面對的話又如何?是否會衍生更多的問題?實際要處理的問題比預期的還要龐大?後果更難收拾?

要形容的話,最糟的狀況就像是克蘇魯神話裡的想探究真相的人,在知道真相後反而無法承擔,結果SAN值(理智)降到最低後發瘋一樣。

又是個題外話,這也讓我想到一些恐怖驚悚類的作品,看著做死的主角群都是為了探究秘密、追查真相而造成各種傷亡,就會不禁去想「他們有想過為了滿足好奇心的後果嗎?」

之後看到這篇文章說到「好奇心可能驅使人們做出自毀的行徑。」我想這是真的,確實有人會為了想知道為什麼而不顧性命也要查明真相。(不然好奇心害死貓這句話怎麼流傳下來的)

但對某些人來說知道真相比被欺騙還要難以容忍。

當然這不是在說活在謊言裡一定比較好,而是比起追求和證明真相,或許更該去想的是在得到真相的「之後」呢?

有些時候得到真相並不是結束,而是開端,在這之後才是真正要去處理和面對的,甚至負起相對的責任,並不是知道真相後就放著不管了。

在強迫讓對方知道真相的同時,也該去理解為何對方想逃避真相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被逼迫接受自己不想接受、不願相信的事實。

為何會對號入座?

尋找自我的碎片似乎是種本能,有些人確實無論過了多久都還是覺得對自己的認識不夠多(例如我),便會從各種訊息中找到跟自己相符的部分。

但這代表這個人不會獨立思考嗎?反過來想,如果不這麼做的話,你會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

之前看過這樣的說法:如果你欣賞某些人身上的特質,表示你自己也有同樣的潛力。同樣的,如果你厭惡某項特質,自己的身上也同樣會有。

也就是說,他人和外界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身上已知和未知的特質。

這何嘗不是一種自我認識的方法?人本來就會吸收外界的資訊來做整合取捨,最後再轉化成自己可以理解的一套邏輯,自我認識也是如此。

其實在分辨的過程也是在選擇相信什麼,也許是為了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渴望擁有同樣特質。如果可以明辨選擇,那也不用擔心失去獨立思考的問題,至少在這個過程中會稍微細想「我會這樣嗎?這是我要的嗎?」

但這個狀況難免會有盲點,因此還是需要外界來提醒自己忽略的部分,內外一同互相補足缺失的部分,同時也是互相影響的。(例:一直認為自己的才是對的,直到被人提醒才注意到自己忽略了其他可能)

自己看到的自己、別人看到的自己,不同的視角一定會有所差別,很難完全理解,即便是朝夕相處的家人也一樣。

也有可能因為成長經歷、環境而被硬貼上不屬於自己的標籤,變成根深蒂固的認知,因此對某些人來說要仔細的去認識自己並不是那麼容易。

你夠認識自己嗎?

其實講到最後,就是看對自己的認識有多少、當下思緒是否清明。

要是對自己還是感到很陌生也沒關係,因為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慢慢認識。

若在思緒清晰的狀態下,即便是非得從模稜兩可的訊息中找出差異,依然可以覺察不合理之處。反之,無論訊息是模糊還是明確的,也都有可能會誤判。(就像剛睡醒會有意識模糊、視線不清楚的時候)

當然,無論是誰都有誤判的時候,不必過度批判,意識到之後就調整過來。

認識人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想要好好認識一個人(包括自己)請少點偏見、多點耐心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莫脩的沙龍
21會員
19內容數
莫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13
這篇才在講我不會占卜,結果之後開始認真研究塔羅牌、還幫朋友占卜...怎麼會這樣( º﹃º )???(一臉茫然)自打臉的速度還蠻快的,不過最近要專心畫稿所以暫停了。 E 會想寫這篇,其實是前陣子看到有關靈性逃避的文章,想到幾年前剛接觸這塊領域的時候我也有過裡面的狀況。那時候很迷茫焦慮,一直看各種星座和
Thumbnail
2021/12/13
這篇才在講我不會占卜,結果之後開始認真研究塔羅牌、還幫朋友占卜...怎麼會這樣( º﹃º )???(一臉茫然)自打臉的速度還蠻快的,不過最近要專心畫稿所以暫停了。 E 會想寫這篇,其實是前陣子看到有關靈性逃避的文章,想到幾年前剛接觸這塊領域的時候我也有過裡面的狀況。那時候很迷茫焦慮,一直看各種星座和
Thumbnail
2021/11/30
前陣子有想認真去了解人類圖,是可以從中看出自己有什麼樣的設計,進而了解自己的構成、能如何加以運用自身特性的工具。 雖然看了資料後大概有個概念了,九大中心、人生角色...等等的,但是要怎麼合起來看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目前是還沒整合貫通,因此想找人解圖說明。 以我來說,我會想藉由人類圖來了解這些問題:
Thumbnail
2021/11/30
前陣子有想認真去了解人類圖,是可以從中看出自己有什麼樣的設計,進而了解自己的構成、能如何加以運用自身特性的工具。 雖然看了資料後大概有個概念了,九大中心、人生角色...等等的,但是要怎麼合起來看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目前是還沒整合貫通,因此想找人解圖說明。 以我來說,我會想藉由人類圖來了解這些問題:
Thumbnail
2021/11/17
這件事是最近發生的,其實我還在學著怎麼調適,這篇主要內容是在敘述我在創作上的偏執行為,以及給我帶來的困擾。 今年總算是開始認真畫原創的東西了,在這之前一直都是在畫二創,這次因緣際會的決定要開始經營已經想了很久但遲遲沒動筆的原創。 E 現在時不時還是會這樣想,不管是在看小說還是漫畫,看著看著自己也會想
Thumbnail
2021/11/17
這件事是最近發生的,其實我還在學著怎麼調適,這篇主要內容是在敘述我在創作上的偏執行為,以及給我帶來的困擾。 今年總算是開始認真畫原創的東西了,在這之前一直都是在畫二創,這次因緣際會的決定要開始經營已經想了很久但遲遲沒動筆的原創。 E 現在時不時還是會這樣想,不管是在看小說還是漫畫,看著看著自己也會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曾無數次想過三十歲的自己會是什麼模樣? 但其實誰也說不準那時的自己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是不是對社會還抱有希望與熱情,還是早已被狗屁倒灶的日常瑣事給湮沒;還在為人情世故勞神傷腦,還是多了點決絕、一些鋒芒;是否還願意擇善固執,還是學會了圓滑,為自己多一些? 每一次的選擇,離現在的自己就近一些
Thumbnail
我曾無數次想過三十歲的自己會是什麼模樣? 但其實誰也說不準那時的自己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是不是對社會還抱有希望與熱情,還是早已被狗屁倒灶的日常瑣事給湮沒;還在為人情世故勞神傷腦,還是多了點決絕、一些鋒芒;是否還願意擇善固執,還是學會了圓滑,為自己多一些? 每一次的選擇,離現在的自己就近一些
Thumbnail
這是一個暴露年紀的自省文,很難想像脫離校園就快滿十年了,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十年,成了一個人生檢核點。三十歲,對你來說應該是什麼模樣? 是事業小有所成?成家立業?學會忠於內心?還是被現實的殘酷蹂躪的不能自己?
Thumbnail
這是一個暴露年紀的自省文,很難想像脫離校園就快滿十年了,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十年,成了一個人生檢核點。三十歲,對你來說應該是什麼模樣? 是事業小有所成?成家立業?學會忠於內心?還是被現實的殘酷蹂躪的不能自己?
Thumbnail
年齡這種東西就像是牆上的溫度計一樣,當你處在舒適時根本不會特別在乎它,只有感到不舒適時,才會急匆匆去看到底現在是幾度了?但當你知道時,也只能啊一聲~原來如此,再接著思考是否要調整環境狀態,或著乾脆繼續忍耐著。而30 歲往往是起步去看溫度計的時刻。
Thumbnail
年齡這種東西就像是牆上的溫度計一樣,當你處在舒適時根本不會特別在乎它,只有感到不舒適時,才會急匆匆去看到底現在是幾度了?但當你知道時,也只能啊一聲~原來如此,再接著思考是否要調整環境狀態,或著乾脆繼續忍耐著。而30 歲往往是起步去看溫度計的時刻。
Thumbnail
※此篇文章是單純想法整理,算是我獨自燒腦的胡言亂語,凌亂XD 最近在噗浪上看到這張,就是用一些句子來代表30歲會有的心態。 起初想說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不一定到了30歲就一定會出現跟項目一樣的狀況,況且也有人是到了30歲之後反而開始起飛,或者跟30歲之前一樣始終如一。 在思考過後,仍覺得被說中?
Thumbnail
※此篇文章是單純想法整理,算是我獨自燒腦的胡言亂語,凌亂XD 最近在噗浪上看到這張,就是用一些句子來代表30歲會有的心態。 起初想說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不一定到了30歲就一定會出現跟項目一樣的狀況,況且也有人是到了30歲之後反而開始起飛,或者跟30歲之前一樣始終如一。 在思考過後,仍覺得被說中?
Thumbnail
30歲為何令人害怕?難道是他們說好了,安排在這個時間點一起發出“焦慮”,從而接收到“集體意識”嗎?看完這一篇,希望你放下那些自責與愧疚。
Thumbnail
30歲為何令人害怕?難道是他們說好了,安排在這個時間點一起發出“焦慮”,從而接收到“集體意識”嗎?看完這一篇,希望你放下那些自責與愧疚。
Thumbnail
幾年前的撰文,我是認為講者沒有同理心。長大的人能夠對生活事務有所選擇,包括要不要接受被灌輸的理念,在學生離席也無鬧場干擾的情形下,談上素質只有過之無不及。
Thumbnail
幾年前的撰文,我是認為講者沒有同理心。長大的人能夠對生活事務有所選擇,包括要不要接受被灌輸的理念,在學生離席也無鬧場干擾的情形下,談上素質只有過之無不及。
Thumbnail
說說什麼是長大? 第一種《看年紀》第二種《看心智》你覺得是哪一種? 什麼是 #長大 ? 我們理工男思考一個問題,通常會先給他一個定義 在有範圍的情況下再去想解答! 那什麼是長大呢… 我想就用最簡單的二分法 第一種情況 【是年紀的長大 】 18歲成年的那一天 25歲出了社會 30歲在社會有一定的歷
Thumbnail
說說什麼是長大? 第一種《看年紀》第二種《看心智》你覺得是哪一種? 什麼是 #長大 ? 我們理工男思考一個問題,通常會先給他一個定義 在有範圍的情況下再去想解答! 那什麼是長大呢… 我想就用最簡單的二分法 第一種情況 【是年紀的長大 】 18歲成年的那一天 25歲出了社會 30歲在社會有一定的歷
Thumbnail
「我們開始學著評估,並不是以利益為出發點,而是開始以直覺和舒適度為主。」或許對我們來說三十歲只是一個分水嶺,走過那段年輕充滿新鮮感的時期,我們因為社會經驗的增長,開始學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這一段過程是一個很特別的轉換,我們情緒會由高轉低,世界的變化會讓我們開始自省,三十歲,可以很美麗也很脆弱。
Thumbnail
「我們開始學著評估,並不是以利益為出發點,而是開始以直覺和舒適度為主。」或許對我們來說三十歲只是一個分水嶺,走過那段年輕充滿新鮮感的時期,我們因為社會經驗的增長,開始學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這一段過程是一個很特別的轉換,我們情緒會由高轉低,世界的變化會讓我們開始自省,三十歲,可以很美麗也很脆弱。
Thumbnail
剛過三十歲的自己,感覺像飛機經過亂流,不知道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所以,這成為了我現在對世界的提問.......
Thumbnail
剛過三十歲的自己,感覺像飛機經過亂流,不知道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所以,這成為了我現在對世界的提問.......
Thumbnail
會突然 想聊一下這個 是因為 我常常看到 很多文章說 現在25歲你還沒做什麼完成什麼嗎? 要30歲了應該要擁有什麼了歐~ 40歲之前有些事不做就來不及了 (突然發現我很適合下標題?! 然後就會好奇
Thumbnail
會突然 想聊一下這個 是因為 我常常看到 很多文章說 現在25歲你還沒做什麼完成什麼嗎? 要30歲了應該要擁有什麼了歐~ 40歲之前有些事不做就來不及了 (突然發現我很適合下標題?! 然後就會好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