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2019年出版,作者為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是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以在網路上帶動的話題、訂閱率驚人的講學影片,被稱為「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個人的靈魂永遠渴望真實存有的英勇無畏,願意承擔這份責任,就等於決心過著有意義的人生。
作者認為人類需要一些原則去建構秩序,不然就會被混亂所淹沒。作者提出了12條法則,希望能藉由這些法則幫助人們理解自己,找到意義,證明人生與其必然的苦難是有道理的。
法則一、站直,抬頭挺胸
作者舉龍蝦的地盤之爭為例,龍蝦的神經系統內建了複雜的防衛和攻擊行為。
他們會對準敵人,從眼部下方噴出含有混合化學物質的特殊液體,讓對方知道他的體型、性別、健康狀況和心情。這個狀況下就可以讓比較不健康或攻擊力不夠的龍蝦知難而退,這是化解糾紛的第一階段。
若兩方體型相近,就會進入第二階段,雙方揮舞觸鬚,雙螯向下收起,然後其中一隻向前,另一隻向後,接著攻守互換,這樣僵持幾個回合,比較緊張的一方便會逃之夭夭。
第三階段便是真正的決戰,雙方猛烈攻擊對方,伸出雙螯企圖將對方撂倒,被撂倒的那方得知對手有能力造成嚴重傷害,便會放棄並且離開。
如果倒地的一方堅持不走,就會進到第四階段,此時至少有一隻龍蝦會在激戰中受傷,或許還性命不保。而落敗的龍蝦無論之前多麼氣勢洶洶,都會變得不敢再次出戰,失去信心,變成喪家之犬。
落敗的龍蝦和獲勝的龍蝦有著完全不同的大腦化學組成(例如:血清素),並且反映在他們的姿勢上。作者以龍蝦在此為例告訴我們,我們在挫敗時就像是戰敗的龍蝦:垂頭喪氣、覺得受到威脅和傷害,既焦慮又軟弱,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就會演變成慢性憂鬱。
但是情勢會改變,你也會改變,不會有人是永遠的輸家。如果你表現得像個失敗者,別人就會把你當成輸家;而如果你開始挺直身體,別人就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你。
所以,留意你的姿勢,改掉垂頭喪氣和駝背的習慣,昂首闊步,直視前方吧!
抬頭挺胸,就是張大雙眼,接受人生的重責大任。
法則二、善待自己,就像善待任何你有責任幫助的人
作者指出人們願意為了寵物健康,帶著自己的寵物去看獸醫,並且按照處方箋來讓寵物正確用藥。但卻不會對自己這樣,假設一百個人拿到醫師的處方箋,其中三分之一不會按照處方拿藥,剩下的六十七人中,有一半不會正確使用,或是不久後自行停藥,甚至有可能根本沒吃。
你需要考慮未來,並且這樣想:「假如我好好照顧自己,我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有什麼挑戰性的工作會使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能做出有意義的事,使我能揹起自己重擔,並享受一切成果?當我稍微自由時,應該怎麼增進自己的健康、擴充自己的知識、強化自己的身體?」
你必須決定自己要往哪裡去,才能為自己爭取,才不會怨恨別人。你必須表達出自己的原則,才能保護自己免受剝削,工作或玩樂時才能安心又安全。你必須謹慎鞭策自己,信守你對自己的承諾,也要給自己獎勵,這樣才能信任自己、激勵自己。
你需要選擇如何對待自己,才最有可能讓自己成為良善的人,並保持下去。
你可以從這裡開始,善待自己,就像善待你有責任幫助的人。
法則三、結交希望你變得更好的朋友
當一個人對自己評價很低,或不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會選擇較不利於自己的朋友。這些人覺得自己配不上較好的同伴,所以不會去找比自己好的人當朋友。或者,他們可能只是不想費心力去結交更好的朋友。
另一個原因是想要拯救某人的心,這在年輕人中較為常見。但是,並非每個失敗者都是受害者,並非每個在谷底的人都想往上爬。如果能拿來證明世界的不公不義,人們便會接受甚至放大自己的苦難,以及別人的苦難。
或許你想拯救別人,是因為你堅強、慷慨、精力充沛,想做對的事。但也有可能是你想要別人注意到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情和善意。或者,你之所以拯救別人,是想要說服自己相信你的力量不只是運氣和出身的副產品。
在你幫助某個人之前,應該先看出這個人為何陷入麻煩,不該一味認定他或她是不公平的環境或剝削下的崇高受害者。並不是沒有救贖的希望,但要從深淵中用力拉一個人上來,遠比從水溝裡抬他出來更困難,而且有些深淵非常深,落在底部的身軀也所剩無幾。最重要的是,當事人要有想變好的心。
或許我們應該前往別的地方,重整混亂,以身作則,而不是繼續維持友誼。
狀況良好是一種理想,我們需要力量和膽識,才能站在這種人身旁。要謙卑,要勇敢,運用你的判斷力,保護自己,遠離太無關緊要的同情和憐憫。
要結交希望你變得更好的朋友。
法則四、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今天的別人比
眼界取決於目標 (因此也取決於價值,因為你會瞄準自己重視的東西)。
作者分享一位認知心理學家西蒙斯(Daniel Simons)的實驗,他所研究的「持續不注意視盲」,受試者坐在電視螢幕前,播放一個兩支隊伍在傳接球的影片,並詢問受試者在影片中傳球的次數,很多人答15次,這是正確答案。但是西蒙斯接著問:「你有看到大猩猩嗎?」原來是在影片1分鐘左右時,有一個裝扮成大猩猩的人到正中央搥胸,動作非常的明顯,但是卻有二分之一的受試者沒有注意到。
如果你本來沒有留意的某個東西突然出現危險的變化,直接干擾你狹隘的注意力所關注的活動,你就會看到,否則,它就彷彿不存在。而人們就是用這個方法在應對這個龐大且複雜的世界,每分每秒都關注在自己關切的事情上,其餘的都忽略。這是必然的,因為世界上的事物遠多於你自己的事物,你必須挑選該看的東西,其餘的就放開吧。
當你的人生遇到危機時,可以想想是不是你想要的東西阻擋了你看到別的可能性,或許你把目前的慾望抓得太緊,導致你無視其他,甚至是你真正需要的東西。要留神,把心思放在四周。留意有哪些事讓你煩惱或擔憂,讓你無法自在生活。問自己「我願意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好讓人生變得更好一點?」
專注於今天,好讓你能活在當下,徹底又恰當地投入眼前的事。照顧每一天,但是以至善為目標。
請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今天的別人比。
法則五、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作者以他在機場看到不受控的小孩子為例,開始探討小孩的教養。有些人把這類問題歸咎於父母或更廣泛的社會上,認為「沒有壞小孩,只有壞父母」。但這樣子的想法過於片面,畢竟有些父母的孩子確實特別難照顧。
1960年代的父母格外敏感,不忍心讓孩子承受短暫的、情緒上的折磨,也更害怕傷害到孩子,但這反而造成了反效果。作者認為兒童就像其他人一樣,不只有善的一面,因此無法不接觸社會就自行發展成完美的個體。如果照顧者害怕面對衝突或混亂,因而不敢糾正、指導孩子,孩子也會受到傷害。
每個父母都需要學習,在採取必要的糾正之後,忍受孩子片刻的怒氣甚至憎惡,因為孩子沒有那麼多能力去理解或在乎長期後果。拒絕承擔管教職責的父母,以為自己可以從適當管教裡無可避免的衝突中全身而退。這些父母迴避扮黑臉,並沒有營救或保護孩子免於害怕和痛苦。事實上,外面的世界既苛責又冷漠,其所施加的衝突和懲罰,遠多於清醒父母所給予的。
社會化不足的孩子會有艱難的生活。
清楚的規則造就有安全感的孩子和冷靜理性的父母,明確的管教和懲罰原則平衡了仁慈和公義,促進最大程度的社交發展和心理成熟。
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法則六、批評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人們經常會用梅菲斯特的方式思考,雖然很少有人像這些校園和電影院大屠殺的兇手那樣,殘暴地將想法化為行動。人生確實艱難,每個人都注定受苦,也注定走向毀滅。
別譴責資本主義、激進左派,或敵人的罪惡行徑。在你整理好自己的經驗之前,別試圖重整政府。要有些謙遜,如果無法為家庭帶來和平,你又怎敢試圖治理一座城市?
當你知道自己有些事沒做到,你會用行動改正疏失。當你停止用謊言填塞腦袋,你的腦袋就會開始清明。當你停止用不真實的行為扭曲經驗,你的經驗就會改善。接著你會開始發現,自己還有一些新的、比較細微的錯誤,也停止那些行為吧。
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勤奮努力,你的生活將變得較單純、較不複雜,你的判斷力會改善,你會解開過去的糾結,變得更堅強、更少怨恨。你將更有自信地走向未來,不再讓生活陷入不必要的困難中。那時,你的人生將只有少數無法避免的悲劇,但已不再混雜著怨恨與欺騙。
那時,或許你就會了解,只要每個人都在自己生活中這樣做,世界便不再淪落為邪惡之地。在那之後,因為持續努力,世界將不再是悲慘之地。
批評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法則七、做有意義的事,不要便宜行事
「那些幫助過你的人,會比曾經受惠於你的人更樂於再次幫助你。」富蘭克林認為對他人提出請求(不是過分的要求)是最立即有效的社會互動邀請。
只要有心,我們多少可以了解自我的黑暗面。我們可以讓想法代替自己死亡,於是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創造想法的我們,就能繼續前進,不因犯錯而受阻。我們內在有個部分能不斷跨過那些死亡,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信任那個部分。
便宜行事的背後沒有信念、沒有勇氣,也沒有犧牲。他缺乏關乎行動、預設前提或世界成分的仔細觀察。在人生中,擁有意義勝過於擁有你想要的東西,因為你可能既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當意義自願出現時,你才能偶然遇見他。你可以先做好準備,意義一出現就跟在後面,但你就是無法直接憑意志創造他。
意義是兩方力量的平衡,一邊是象徵轉化與可能性的混亂,另一邊則是新秩序的規訓。意義的目的是從如影隨形的混亂中產生更完美的新秩序,並能夠獲致更為平衡且更有生產力的混亂與秩序。
做有意義的事,而不是便宜行事。
法則八、說實話,或至少不要說謊
如果你留意自己的言行,你便能學會感受做錯事或者說錯話時,內在那種分裂與脆弱的狀態。如果你扭曲一切,盲目且刻意地想要達成目標——而且是唯一目標,你便永遠無法知道是否有其他更適合你和這個世界的目標。
如果你誠實以對,你的價值觀會隨著你往前邁進而變得不同。如果你允許自己去接受現實傳遞出的各種訊息,當你為了前進而奮鬥時,你對那些事物比較重要的看法也會隨之改變。你會重新調整自己的方向,有時緩慢,有時突然徹底改變。
如果你一直遵循著真實而活,你勢必得接受並處理存有模式所引發的衝突,這樣一來,不論是在小地方或大事上,你都會不斷成熟,變得更加負責。
如果你的人生沒有成為他可望成為的樣子,試著說實話。如果你死命的抓著某個意識形態不放,或沉迷於虛無主義之中,試著說實話。如果你感到軟弱、被拒絕、絕望、困惑,試著說實話。在樂園中,每個人都說實話,樂園之所以是樂園,就是因為人人都說著實話。
說實話,或至少不要說謊。
法則九、假設你聆聽的對象,可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
人們自認在思考,但其實沒有,那多半是被誤認為思考的自我批評。真正的思考很少見,就像真正的傾聽一樣少見。思考是聆聽自己,這非常不容易,你必須在當下把自己分成兩個人,然後讓這兩個人意見相左。
一位名叫羅傑斯的心理治療師說道:「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聆聽,我們急著評價,因為聆聽太過危險。要做到聆聽,首先需要勇氣,而我們通常缺乏勇氣。」
你必須先接受自己有所不足,而不是一心想著說服、壓迫、支配或甚至取悅他人,然後才可能進行哲學性的對談。當你們讓自己的老舊假設死去,當你們蛻皮而後重獲新生,你們雙方都已然改變。這樣的對話,是期待雙方的事實都能真正被聆聽、真正訴說,對話就是因此才如此迷人、充滿活力、引人入勝且富有意義。
聆聽你自己,也聆聽那些和你說話的人。你的智慧將不僅包含你已有的知識,也包含你對知識不間斷的追尋。
假設你聆聽的對象,可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
法則十、說話要精準
仔細地、謹慎地告訴自己與其他人,你做過什麼、正在做什麼,以及要往哪裡去。搜尋正確的字詞,把字詞組織成正確的句子,再把句子組織成正確的段落。
你必須思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要的到底是什麼?你必須直截了當說出來,從一團混亂中召喚出宜居的世界。你必須使用真誠精準的言語。
說出你的用意,這樣你就能發現自己的用意。按照你所說的去做,那麼你就能知道會發生什麼。然後注意觀察,留意你的錯誤,明白地指出來,並且努力修正。這就是找到人生意義的方法,也會讓你免於人生的悲劇。
正視存有的混亂,面對無窮無盡的困難,確立你的目標,然後劃出前進的路線。承認你想要的,告訴周圍的人你是誰。縮小範圍,專注凝視,然後直直向前邁進。
說話要精準。
法則十一、孩子玩滑板時,不要干擾他們
現代社會中的男孩飽受折磨。相較於女孩,他們說難聽一點是比較不聽話,說好聽一點是比較獨立。在上大學前的整個學業生涯,他們都為此所苦。
女孩可以在女孩的階層中獲勝,也就是精通女孩所重視的事情。若又能在男孩的階層裡獲勝,就更是錦上添花。但是,男孩只能在男性階層中獲勝,若是在女性重視的事情上表現優秀,只會讓他們失去在男孩及女孩間的地位,不僅傷害他們在男孩之間的聲望,也損及他們對女孩的吸引力。
女性強烈傾向跟經濟層級相同或更高的人結婚,他們比較喜歡地位同等或者較高的伴侶,且在不同的文化都這樣。而男性的情況不同,他們十分樂意跟地位同等或較低的對象結婚,但他們偏好比較年輕的伴侶。作者認為,所謂的父權壓迫在他眼裡比較像男性與女性持續千年以來,為了讓彼此免於貧困、疾病以及勞役,而進行的一種不完美的集體嘗試。
男人在共事的時候,會在彼此身上強制實施一套行為準則:做好你的工作,盡你的本分,保持清醒,小心留意;不要抱怨,不要敏感;挺你的朋友;不要到處巴結;不要打小報告;不要死守蠢規則;不要整天想靠別人。那些騷擾是工作團隊迎接新人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種測試。看你夠不夠強悍?夠不夠有趣?是否有能力且值得信任?如果不是,那就快滾,就這麼簡單。
男人的強悍來自於自我督促,也來自於相互督促。他們嘗試危險的活動,試著讓自己看起來有點用處。男孩努力成長為男人時遇到的阻礙心態,同樣也影響著女性。「你不能那樣做,太危險了」,它否定意識、反人類、渴望失敗、嫉妒、憤恨且具毀滅性。沒有任何真正站在人性這邊的人,會跟它結盟。沒有任何希望自我提升的人,會允許自己接受它的擺布。
孩子玩滑板時,不要干擾他們。
法則十二、在路上遇到貓,就摸一摸 (狗也可以)
狗很像人,狗是人類的朋友與夥伴,是社會化、階級化且已被馴化的動物。牠們在家庭的金字塔底部開心過活,以忠誠、崇拜與愛來回報人們給予的關注。
另一方面,貓則屬於自己。貓不社會化,沒有階級制度(除非湊巧),也只馴化一半。對作者來說,貓以近乎純粹的形式,展現了存有的本質。甚至,他們是端詳人類並給予認可的那種存有類型。
當你在路上遇到一隻貓,許多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如果你彎下腰並且呼喚那隻貓咪過來,有些時候牠會跑走,有些時候會完全忽略你,因為牠是貓。但也有些時候,貓會跑到你的身邊,把頭靠在你伸出的手上,一副開心的模樣。甚至有時牠會翻過身去,背拱起來,抵著髒兮兮的水泥地。(雖然貓擺出這個姿勢,就算你伸出友善的手,也會被牠又咬又抓)
即便在糟糕的一天,如果你仔細留意,還是有可能幸運地遇到美好的小機緣,也許是在街上遇見穿著芭蕾舞衣的小女孩,或者在重視顧客的咖啡店裡喝到一杯特別好的咖啡。
也或許是你頭昏腦脹外出散步時,一隻貓出現在你面前,如果你去關心牠,會有那麼十五秒,你想起存有的種種奇蹟,然後稍稍彌補那伴隨著存有而來、無法根除的苦難。
在路上遇到貓,就摸一摸。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馬太福音》第七章第七至第八節
讀後感
這本書很適合一位想要開始自我提升的人,12條法則其中的智慧將會帶領著我們越過重重苦難。我正在努力的路上,在此祝福所有想要提高自己價值的人都能成功。
有趣的是,在看這本書前,我原本在路上看到貓時不會有任何反應。偶爾會看到有男有女或是老人家,蹲下來摸摸貓或是餵罐頭,而我只是從旁經過。但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我也會開始主動蹲下來,看看路上的貓會有什麼反應,有時提高警戒直接逃跑,有時完全不理我,但也有時會遇到貓咪直接靠過來蹭,或是在我面前翻肚討摸。增加了我生活中的樂趣與一點溫暖。
若你對生存的12條法則有興趣,歡迎透過以下連結購買
喜歡我的分享的話,歡迎追蹤、愛心、拍手,並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