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學高年級的班級上帶孩子「腦補文言文」。雖然他們很多人沒有讀過文言文,但依然玩得很開心,改寫出來的故事不輸國中學生。唐代的戴孚所著的《廣異記》中,有一則〈宣州兒〉,不僅簡短且故事性強烈,特別適合拿來改寫。
- 適合對象:國小高中年級、國中
- 付費訂閱可看:故事架構
文言文是很多學生最感到頭痛的國文項目,當他們讀到白眼翻到後腦勺,腦袋裡肯定會出現一句怨言:
到底為什麼要讀這些死人寫的文章?
孩子的這個念頭其實很有意思,因為在他們的思維當中,古人是古人,我是我,兩不相干,那為什麼我要為了考試去讀這些跟我沒關係又讀不懂的文章呢?因此,要讓學生愛上文言文,最快的方法並不是讓他領略文言文的美--畢竟,美感經驗很主觀,且因人而異,教師難以掌握--而是……
透過開放性語譯練習,讓他直接和古人一同攜手創作。如此一來,這一篇文章不再是古人的作品,也是我的作品,學習興趣便油然而生!
我在〈腦補文言文〉(見以下連結)這一篇文章當中,主張把文言文語譯當成一種創作練習,學生可以在一個既有的故事框架當中自由發揮,無論是擴充情節、豐富人物形象、描摹氣氛,或是在結尾埋下伏筆……等,都無妨。每當我上到這一堂課,學生總是格外興奮,他們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寫得精采刺激,或是進行惡搞,就連缺乏創作才華的學生,只要為故事填充一些細節,也可以寫出像樣的短篇小說。
從上個學期開始,我在小學高年級的班級上帶孩子「腦補文言文」。雖然他們很多人沒有讀過文言文,但依然玩得很開心,改寫出來的故事不輸國中學生。這個學期,我從唐代的戴孚所著的《廣異記》中,找到〈宣州兒〉這一則故事,引導學生語譯並改寫。原文如下:
天寶末,宣州有小兒,其居近山。每至夜,恆見一鬼引虎逐己,如是已十數度。
小兒謂父母云:「鬼引虎來則必死。世人云:『為虎所食,其鬼為倀。』我死,為倀必矣。若虎使我,則引來村中,屯中宜設阱於要路以待,虎可得也。」後數日,果死於虎。
久之,見夢於父云:「身已為倀,明日引虎來,宜於西偏速修一阱。」父乃與村人作阱。阱成之日,果得虎。
這一則筆記小說中的記載不僅簡短且故事性強烈,特別適合拿來改寫。此外,它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 主角年紀與學生相仿:
筆記小說的作者是成人,所以大多描述成人的故事。但〈宣州兒〉卻是少數以兒童作為主角的故事,因此學生在閱讀時,比較容易產生共鳴。就像他們看《鬼滅之刃》一般,見到年紀和自己年紀相當的角色們,義無反顧地邁向降妖伏魔的道路,因而更容易將自己投射到角色身上,一同歷險。
- 主角勇於挑戰權威:
要看懂這一個故事,首先必須知道「為虎作倀」的典故。所謂的「倀」,指的是死於老虎口中的人類,鬼魂被老虎控制,除了幫虎老大排除陷阱路障,還有引誘獵物上鉤的功能,後來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幫助別人做壞事。
然而,故事裡的小孩,即使被老虎吃了化為倀鬼,卻沒有被老虎利用,而是自願擔任「臥底」,和父親合作,將牠引誘到村裡的陷阱中。由於他勇於挑戰權威的作為,有別於其他自甘被利用的倀鬼,使得這個故事格外具有張力。
不過,要如何掌握說故事的技巧,將這一則記載擴充為驚險的少年冒險故事呢?
一個好的故事,不外乎「衝突」與「化解衝突」之間的交互輪替。所以,我在課堂上先帶孩子抓出這一則記載中的衝突點,然後提供以下這個架構供他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