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焦慮的陷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些日子,我主講「才德至上的暴政」,說明當代居於絕對主流的成功觀,視競爭、成長為核心真理,導致了一系列問題。
可能有人會說,在競爭中成長,看來很勵志,也有許多正面案例支持,哪裡不對?
如果人人都樂於「在競爭中成長」,那自然很好。但事實上,很多人是被落後焦慮所驅動:先相信某種成功敘事,再說服自己身處成功競賽,於是每天自我提醒:為什麼還不如他人那樣成功。
更直接地說,目標總是被包裝地很正面,心理感受卻常常負面。譬如在義務教育裡,似乎應該樂於考好分數、上好大學,更多的卻是害怕考不好、選錯科系;而在出社會後,似乎應該樂於賺錢找好工作,更多的卻是煩惱賺不了更多、工作無法升遷。
如果沒有樂在其中,「成功」真的是我所需要的,還是別人認為我應該需要的?如果你也曾有過這種疑惑,代表社會希望你怎麼感覺,以及你自己實際有何感覺,兩者之間可以有極大落差。順此思路,我們可以把追求成功的心理動力分成兩種:一是成就感,源於自己對自身行動的肯定;二是焦慮感,源於自己可能落後於他人的認知。
據此,所謂「落後焦慮」,是這樣的一種心理感受:你隱隱約約覺得成功是好事,但發現自己已經或即將落後於人;或你不太肯定成功是哪裡好,但你絕對不想落後於人。在這些情況下,驅動人們去追趕領先隊伍的,是焦慮感而非成就感。
而所謂「落後焦慮的陷阱」就是:你一再告訴自己應該追求成功、應該正向積極,同時又漠視落後焦慮、忽略許多負面感受。邏輯上,這陷阱可有三種狀態:
一是獲得成功,使焦慮感解除。但如果你先前完全由焦慮感所驅動,解除焦慮多半不會讓你快樂,只會讓你覺得空虛、不知接著該做什麼,或發現自己之前只是被人推著走,而非自己想好該怎麼走。
二是被焦慮感壓垮,超出個人所能承受的極限,而不得不中止學業或工作。有鑑於大學休退學率一再上升、年輕世代心理狀況一再惡化,此狀態的比例似乎正在迅速增加。至於增加的原因,或許是追求成功的觀念越見強化,或許是漠視焦慮的做法越見強化,又或許是生活中比較成敗的頻率大幅增加。
三是長期維持現狀,同時保有成功目標與焦慮感受,進而形成一種平衡。當然在這種平衡下,也會有階段性成功,以及隨之而來的成就感。但焦慮感會以各式各樣的形式存在,或者思維、或者行動、或者言語。
當然我並不是要宣稱,社會上每個人都卡在焦慮陷阱裡動彈不得。這社會的確提供很多成功機會,但成功的人是少數,而無法成功的人是多數;也就因為如此,任何相信自己應該追求成功的人,或多或少都曾被落後焦慮所困擾。
這就是我用「暴政」二字的原因。因為一個鼓勵成功、宣稱贏家有德又有才的社會,雖然常常宣揚勝出的成就感,但遠遠製造出更多的,恐怕是無法成功的焦慮感。不僅如此,有時它還讓人極力隱藏自己的焦慮,或是把焦慮的出現,視為自己的一種懶惰或缺點。
然而,責任真的都只在個人身上嗎?當個人難以適應社會時,是個人病了,還是社會病了?
一個受焦慮感所驅動的人,很難說是擁有長期穩定的快樂;而一個用焦慮感來刺激競爭成長的社會,必然值得我們反思問題所在。至於台灣社會是否正在大規模地製造焦慮?我相信這問題需要由一整個世代來解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慣性自責」不該只被看成是「抗壓性低」。
獨裁者一定會失敗,但重點不是結果,而是我們將為此付出多少代價。
1200字的知性心得,至少要花8小時的專注力,可讀性才會達標。
在才德至上的眼光下,這些優點將不被世人一眼看見,久而久之也就被自己忽視。
在第一次玩某遊戲時,會先找攻略來看,還是自己先試個幾次?
他隱隱發覺,自己其實不想大哭,但身體就是停不下來。
「慣性自責」不該只被看成是「抗壓性低」。
獨裁者一定會失敗,但重點不是結果,而是我們將為此付出多少代價。
1200字的知性心得,至少要花8小時的專注力,可讀性才會達標。
在才德至上的眼光下,這些優點將不被世人一眼看見,久而久之也就被自己忽視。
在第一次玩某遊戲時,會先找攻略來看,還是自己先試個幾次?
他隱隱發覺,自己其實不想大哭,但身體就是停不下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比較與評價幾乎無處不在,可是偏偏整個社會卻又瀰漫著種種關於成功的歌頌與讚揚。這一切都使得面對失敗成了讓人不安與焦躁的來源,而那樣的心境也使得抗拒與逃避,彷彿都成了不得不的因應手段與方法。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在努力時懷疑過:「即使付出再多,成功也未必會來,那為什麼要這麼辛苦?」這個念頭其實非常常見,背後反映出我們對失敗的恐懼和對結果的焦慮。但你知道嗎?真正的成長並不全看結果,而在於過程中獲得的學習和轉變。這篇文章將幫助你打破對失敗的迷思,一起來看看如何把恐懼變成力量,讓每一份努力都值得!
Thumbnail
貧富差距與社會地位焦慮 社會地位焦慮感成因 •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造成的社會地位焦慮感就會更大 • 也就是"社會評價威脅" 台灣社會階級定義 • 以台灣人為例常見的就是以高學歷和財力來定義社會階級 • 當無法達到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就會焦慮自己是底層階級的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焦慮的本質在於我們過度遵循社會規則和自我設定的“禁區”。本文將探討焦慮的根本原因,提供減輕焦慮的方法,幫助找到更輕鬆的生活方式。透過減少自我設立的禁區,接受並重新定義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找到更輕鬆、更快樂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造成的社會地位焦慮感就會更大 也就是"社會評價威脅" 以台灣人為例常見的就是以高學歷和財力才定義社會階級 當無法達到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就會焦慮自己是底層階級的程度 2019年全球有憂慮人口是3.5億,2024年已經超過10億 以統計先進的國家比例數字,精神疾病比例越
  不知不覺我們都活成了一個目標導向的人,被慣養成更有決斷力、更積極、更有行動力、或更有產出,就算沒有像財經雜誌上的成功人士那樣成功的具備這樣的性格,或多或少,我們也被如此期待著要去朝向它,彷彿它是對的。
Thumbnail
在諮詢過程中,經常發現許多個案的焦慮來自無法滿足「社會期待」和「年齡焦慮」。在這個充斥著各種資訊的時代,我們不斷地接收來自各方的資訊,我們多半看到的都是事物的光鮮亮麗一面,這也使我們感到更加焦慮。 達到期待以及目標後,真的就不會焦慮又快樂了嗎?
Thumbnail
考試體制,總讓人覺得成就一蹴可幾。這觀點在投資上相當不理性,它沒有教會人們不合理的獲利方式要汰除。
沒有人不想要成功。不管是自我定義的成功、還是世俗眼光中的成功,人人皆趨之若鶩。但到底怎樣才能成功?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比較與評價幾乎無處不在,可是偏偏整個社會卻又瀰漫著種種關於成功的歌頌與讚揚。這一切都使得面對失敗成了讓人不安與焦躁的來源,而那樣的心境也使得抗拒與逃避,彷彿都成了不得不的因應手段與方法。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在努力時懷疑過:「即使付出再多,成功也未必會來,那為什麼要這麼辛苦?」這個念頭其實非常常見,背後反映出我們對失敗的恐懼和對結果的焦慮。但你知道嗎?真正的成長並不全看結果,而在於過程中獲得的學習和轉變。這篇文章將幫助你打破對失敗的迷思,一起來看看如何把恐懼變成力量,讓每一份努力都值得!
Thumbnail
貧富差距與社會地位焦慮 社會地位焦慮感成因 •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造成的社會地位焦慮感就會更大 • 也就是"社會評價威脅" 台灣社會階級定義 • 以台灣人為例常見的就是以高學歷和財力來定義社會階級 • 當無法達到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就會焦慮自己是底層階級的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焦慮的本質在於我們過度遵循社會規則和自我設定的“禁區”。本文將探討焦慮的根本原因,提供減輕焦慮的方法,幫助找到更輕鬆的生活方式。透過減少自我設立的禁區,接受並重新定義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找到更輕鬆、更快樂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造成的社會地位焦慮感就會更大 也就是"社會評價威脅" 以台灣人為例常見的就是以高學歷和財力才定義社會階級 當無法達到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就會焦慮自己是底層階級的程度 2019年全球有憂慮人口是3.5億,2024年已經超過10億 以統計先進的國家比例數字,精神疾病比例越
  不知不覺我們都活成了一個目標導向的人,被慣養成更有決斷力、更積極、更有行動力、或更有產出,就算沒有像財經雜誌上的成功人士那樣成功的具備這樣的性格,或多或少,我們也被如此期待著要去朝向它,彷彿它是對的。
Thumbnail
在諮詢過程中,經常發現許多個案的焦慮來自無法滿足「社會期待」和「年齡焦慮」。在這個充斥著各種資訊的時代,我們不斷地接收來自各方的資訊,我們多半看到的都是事物的光鮮亮麗一面,這也使我們感到更加焦慮。 達到期待以及目標後,真的就不會焦慮又快樂了嗎?
Thumbnail
考試體制,總讓人覺得成就一蹴可幾。這觀點在投資上相當不理性,它沒有教會人們不合理的獲利方式要汰除。
沒有人不想要成功。不管是自我定義的成功、還是世俗眼光中的成功,人人皆趨之若鶩。但到底怎樣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