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選擇要符合社會期待嗎?

更新於 2024/04/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諮詢過程中,經常發現許多個案的焦慮來自無法滿足「社會期待」和「年齡焦慮」。在這個充斥著各種資訊的時代,我們不斷地接收來自各方的資訊,我們多半看到的都是事物的光鮮亮麗一面,這也使我們感到更加焦慮。

達到期待以及目標後,真的就不會焦慮又快樂了嗎?

而長期追逐著「社會期待」以及總是希望「25歲可以有四萬元收入、30歲升上主管職、35歲買房子」年齡焦慮的我們,達到期待以及目標後,真的就不會焦慮又快樂了嗎?

在亞洲國家無論是家庭、職業還是個人生活,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否則就會感到失敗和不安。這種壓力使我們無法真正享受當下,並且使我們陷入不斷地競爭和比較迴旋中。

我們必須意識到,職涯選擇並不一定要完全符合社會期待。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們往往會感到被困住,被迫去追求他人的期待和標準,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心聲音和真正的需求。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職涯選擇並不一定要完全符合社會期待。

不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去選擇一個不合適的職業。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重要的價值觀、興趣和能力,職涯選擇是個人的決定,每個人都該為自己職涯做出負責任的選擇,而不是被外界所左右,而不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去選擇一個不合適的職業。


在亞洲國家中,我們很難完全不背負著社會期待繼續前進。但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來取得平衡。我認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理解長輩真正的社會期待後,用我們的方式去滿足他們的期待,找到一個平衡點。


舉例來說,在台灣,許多家長希望孩子能考取公務員,因為這代表著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我們可以理解背後的期待是希望子女有一個安穩的生活。那麼,我們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產業、工作中尋找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同時滿足家人的期待,例如穩定的有收入、有能力孝養父母等方式。

儘管社會期待和家人的期望重要,但也想鼓勵大家慢下來聆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勇敢追求真正讓自己感到興奮、滿足的事物。有時這些事物可能需要我們冒一些風險,走出舒適圈,但或許走出舒適圈後,會看到更多不同的風景。


此外,也歡迎您參加我們將於4/21(日)舉辦的工作坊。在這個工作坊裡,我們將提供一個沒有任何評價的空間,陪伴您梳理最近的狀態,幫助您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標。




職涯諮詢|履歷健檢|個人成長|餐飲開業 天生ENFJ|理性與感性共舞 溫暖地陪伴你,一步步靠近理想生活。 ·桃青局職涯校園講師 ·桃青局線上職涯諮詢 ·104履歷健診Giver ·職游職涯諮詢師 ·東東日式咖哩闆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職涯交叉點時,我們常常感到迷茫。除了需要釐清真正重要的事情外,裸辭這一選擇也經常困擾著許多人。讓我們一起來探討裸辭和不裸辭的優劣勢。 裸辭的優勢: 尋找新機會: 裸辭給予你更多的時間和自由,專注於尋找理想的工作機會。 專注於成長: 裸辭讓你有機會專注於自我提升和成長,探索新的技能和機會。
在三月份,我前往清大參加了一場協助履歷健檢的活動,偶然間聽到了同學們在現場討論公司的薪資福利。 A同學:「聽說xxx公司的福利待遇相當不錯。」 B同學:「是嗎?每個月的薪資能達到10萬嗎?如果不行的話,我想都不用考慮了。」 或許這段對話讓你想起了自己和家人曾經的討論嗎?
大家還記得幾天前我在限時動態問了一個問題嗎?「轉職後還有可能再轉職」結果百分之百的人都回答會再換。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想再次換工作呢? 1.夢幻與現實的差距 我們總是看到工作的美好一面,畢竟現在社會上很少有人願意坦承自己的工作有多辛苦,都傾向展現最亮眼的一面。比如,有人可能會說開店賺很多錢、當老
我的文章一直以來都有一群忠實的女性讀者,或許這也和我自己是女性有關。在這互動中,我發現她們對於年齡感到焦慮,不論是來自內心的期待,亦可能是周遭社會的各種期許。 我們生活在一個對女性有著許多「應該」的社會。
在挑選工作的同時,我們其實也是在挑選我們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樣貌。 在追求理想生活的同時,我們常常被引導朝向金錢和資產的方向。 這似乎是現實的選擇,因為沒有足夠的金錢,實現理想生活似乎成了一場遙不可及的夢。然而,當我們真的擁有了財富和資產,卻發現生活並非僅僅是數字和地位的累積。 有錢了,就能夠
我們之前已經撰寫過好幾篇文章,深入討論了如何在職業選擇中運用「價值觀」,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這種價值觀的深入探索不僅僅適用於工作選擇,同樣也極適合用在挑選生活伴侶上。 以我個人為例,我心中的一個核心價值觀就是「自由自在」。
在職涯交叉點時,我們常常感到迷茫。除了需要釐清真正重要的事情外,裸辭這一選擇也經常困擾著許多人。讓我們一起來探討裸辭和不裸辭的優劣勢。 裸辭的優勢: 尋找新機會: 裸辭給予你更多的時間和自由,專注於尋找理想的工作機會。 專注於成長: 裸辭讓你有機會專注於自我提升和成長,探索新的技能和機會。
在三月份,我前往清大參加了一場協助履歷健檢的活動,偶然間聽到了同學們在現場討論公司的薪資福利。 A同學:「聽說xxx公司的福利待遇相當不錯。」 B同學:「是嗎?每個月的薪資能達到10萬嗎?如果不行的話,我想都不用考慮了。」 或許這段對話讓你想起了自己和家人曾經的討論嗎?
大家還記得幾天前我在限時動態問了一個問題嗎?「轉職後還有可能再轉職」結果百分之百的人都回答會再換。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想再次換工作呢? 1.夢幻與現實的差距 我們總是看到工作的美好一面,畢竟現在社會上很少有人願意坦承自己的工作有多辛苦,都傾向展現最亮眼的一面。比如,有人可能會說開店賺很多錢、當老
我的文章一直以來都有一群忠實的女性讀者,或許這也和我自己是女性有關。在這互動中,我發現她們對於年齡感到焦慮,不論是來自內心的期待,亦可能是周遭社會的各種期許。 我們生活在一個對女性有著許多「應該」的社會。
在挑選工作的同時,我們其實也是在挑選我們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樣貌。 在追求理想生活的同時,我們常常被引導朝向金錢和資產的方向。 這似乎是現實的選擇,因為沒有足夠的金錢,實現理想生活似乎成了一場遙不可及的夢。然而,當我們真的擁有了財富和資產,卻發現生活並非僅僅是數字和地位的累積。 有錢了,就能夠
我們之前已經撰寫過好幾篇文章,深入討論了如何在職業選擇中運用「價值觀」,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這種價值觀的深入探索不僅僅適用於工作選擇,同樣也極適合用在挑選生活伴侶上。 以我個人為例,我心中的一個核心價值觀就是「自由自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要做自己公司的執行長,必須先了解自己,像檢視一個企業一樣,以擁有的資源、流程與優先順序來檢視自己。也就是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心靈,也就是價值觀與夢想。再來就是興趣、能力、個性還有過往的經歷。
Thumbnail
如果,做選擇時,被放棄的那一項成本太高,難道不能突破思考的框架,重新塑造另一種融合的可能嗎?
Thumbnail
👉職涯選擇~千古不變,點問率最高的職涯選擇問題!!《我要去大公司上班,還是小公司好😫》 如果你帶著這個問題找Anita諮詢,我傾向不會直接回答你去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因為這個有點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無法以偏概全! 而且這個必須視你個人在意的事情去看,所以會以諮詢方式引導你找出屬於自己的
Thumbnail
今天窗外下了毛毛雨,天氣陰陰的...這樣的氛圍 ,突然腦中閃過研究所畢業選擇第一份工作的回憶。決定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因為我的故事真的是完完全全體現職涯與選項都是動態的這件事。 前情提要 幫大家腦補劇情...我是念勞工關係系,大學跟研究所都是本科系畢業,不過學校不同。 大學因為家人還有我自己的考量
Thumbnail
這個好像變成多數人的困擾,找家人聊這個話題,家人可能會跟你說那是你還不適應,你就繼續念就對了,畢業後你可以當律師,可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而且社會聲望地位會很高。 因為一些因素(如長輩自己的炫耀之心、就業資訊掌握度有限、對於過往經驗美好想像等等),比較放下逛往成見,仔細聆聽孩子要的,更別說給予一些想
Thumbnail
「我是資管系,我興趣是行銷,但在大學時期,沒有輔系行銷,會很難找到行銷的工作嗎」.....from資管系大二生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比較少在求學階段有機會尋找到興趣,大家都忙著準備升學考試,對於念什麼科系能做什麼職業有些模糊,大部分僅能藉親友家人的職業推敲。 或者因為考試成績就居於這個水平,所以去念
Thumbnail
請問小明,你的興趣是什麼? 我的興趣:「是看電影、唱歌打籃球。」 那小明你覺得看電影、唱歌、打籃球可以當飯吃嗎? 小明:「當然可以啊,像SBL球員不就是以打籃球為職業。」 那你覺得依照你現在的籃球技能,可以打進SBL嗎? 小明:「恩..可能還還有一段距離」 「一周有七天,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我隨時可
Thumbnail
f. y第一份工作要依照所學還是自己的興趣,這個是問到爛掉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大家各有說法,兩派各有擁護者。 支持興趣派的會說,工作就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不然工作時數這麼長,會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沒有生活的意義;而支持自己所學的會說,如果不支持自己所學,那大學四年不就白讀了。 其實,遵照所學還是自己的興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要做自己公司的執行長,必須先了解自己,像檢視一個企業一樣,以擁有的資源、流程與優先順序來檢視自己。也就是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心靈,也就是價值觀與夢想。再來就是興趣、能力、個性還有過往的經歷。
Thumbnail
如果,做選擇時,被放棄的那一項成本太高,難道不能突破思考的框架,重新塑造另一種融合的可能嗎?
Thumbnail
👉職涯選擇~千古不變,點問率最高的職涯選擇問題!!《我要去大公司上班,還是小公司好😫》 如果你帶著這個問題找Anita諮詢,我傾向不會直接回答你去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因為這個有點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無法以偏概全! 而且這個必須視你個人在意的事情去看,所以會以諮詢方式引導你找出屬於自己的
Thumbnail
今天窗外下了毛毛雨,天氣陰陰的...這樣的氛圍 ,突然腦中閃過研究所畢業選擇第一份工作的回憶。決定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因為我的故事真的是完完全全體現職涯與選項都是動態的這件事。 前情提要 幫大家腦補劇情...我是念勞工關係系,大學跟研究所都是本科系畢業,不過學校不同。 大學因為家人還有我自己的考量
Thumbnail
這個好像變成多數人的困擾,找家人聊這個話題,家人可能會跟你說那是你還不適應,你就繼續念就對了,畢業後你可以當律師,可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而且社會聲望地位會很高。 因為一些因素(如長輩自己的炫耀之心、就業資訊掌握度有限、對於過往經驗美好想像等等),比較放下逛往成見,仔細聆聽孩子要的,更別說給予一些想
Thumbnail
「我是資管系,我興趣是行銷,但在大學時期,沒有輔系行銷,會很難找到行銷的工作嗎」.....from資管系大二生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比較少在求學階段有機會尋找到興趣,大家都忙著準備升學考試,對於念什麼科系能做什麼職業有些模糊,大部分僅能藉親友家人的職業推敲。 或者因為考試成績就居於這個水平,所以去念
Thumbnail
請問小明,你的興趣是什麼? 我的興趣:「是看電影、唱歌打籃球。」 那小明你覺得看電影、唱歌、打籃球可以當飯吃嗎? 小明:「當然可以啊,像SBL球員不就是以打籃球為職業。」 那你覺得依照你現在的籃球技能,可以打進SBL嗎? 小明:「恩..可能還還有一段距離」 「一周有七天,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我隨時可
Thumbnail
f. y第一份工作要依照所學還是自己的興趣,這個是問到爛掉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大家各有說法,兩派各有擁護者。 支持興趣派的會說,工作就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不然工作時數這麼長,會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沒有生活的意義;而支持自己所學的會說,如果不支持自己所學,那大學四年不就白讀了。 其實,遵照所學還是自己的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