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賈伯斯、馬斯克、特斯拉、愛迪生、愛因斯坦這些人的共通點,你可能會說很聰明、是改變這個世界的人;又或者,我們會稱這些人為天才或奇才。
聰明的人很多,但為何這些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創新,而且還是連續創新?
在《
奇才》這本書中,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聰明人
讓「偶然」成為「必然」的特質與機制,從而反思自我成長與釋放新潛能的可能性。而在《
天才的關鍵習慣》這本書中,研究的對象又更廣了;我沒有去細數有多少位,但根據作者克雷格.萊特的說法,至少觀察研究了近百位的傑出人物。
克雷格.萊特,是耶魯大學的教授,長達一生的觀察研究,讓他發現這些傑出人物或天才,其實都具備一些共同的關鍵習慣,包括努力工作、百折不撓、獨創性、童心未泯的想像力、無止境的好奇心、熱情、瘋狂的創造力、叛逆性、跨界思考、逆勢行動、充分準備、執著精神、放鬆身心與全心投入等。
他在耶魯所開設的天才課程也備受歡迎。
我想,不少人都希望知道,天才為什麼能成為天才的秘密吧?不過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或者更精準地說:我對於天才為何能異於常人,更搞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了?
但我也獲得了意外的啟發,像是如何發揮創造力?如何能更接近所謂的傑出?我們未必能像這些天才一樣,擁有改變這個世界的能力,但可以從書中獲得改變自己世界的啟發與建議。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也歸納出三個心得觀點:
一、天才,是天賦與勤奮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二、天才也沒發現的成長思維,就是發揮天賦與創造力的關鍵。
三、從平凡到非凡的三個思維養成:跨域、逆向與心流思維。
...
▌天才,是天賦與勤奮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什麼是天才?答案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作者發現,幾乎所有詞典對天才的定義都包含「聰明」和「天賦」這兩個詞。聰明,如同字面的意思,而現在更多的是用智商測試的分數來判定聰明與否。
但其實智商測試,考察的是邏輯、數學和語言規則的運用,並無法預測或驗證天才。而且在所謂的智商測試中,創造性或拓展性的答案是不會得分的,這意味著創造性並不能反映出來。
僅靠邏輯解決問題是有侷限性的,有時得靠創造性才能找解決方法。
愛迪生曾提出這樣的發現,到現在我想也沒有太多人會否定這一點。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要採用智商測試或標準化考試呢?因為標準化,可以提升效率;但同時也犧牲了理解的寬度。
至於天賦,很多人將其視為天才的必要成分,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天賦也許會遺傳,但天才不會。
在現代遺傳學中發現,人有所謂的基因與外基因。外基因是附著在基因組每個基因上的小標籤,我們如何被養育、生活的環境,以及我們如何控制自己與環境,這些都會影響外基因的活化。
換句話說,基因是先天性的,而外基因是後天性的;同時外基因也給了我們可能性:只要願意為之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掌握成為什麼樣的人。
天才,是天賦與勤奮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作者引用了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所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智能組成光譜不同,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優勢智能,去學習其他面向的智能。
包括智力、好奇心、韌性、恆心、風險耐受力、自信與勤奮,能運用這些特質成就天才的能力,就是多元智能的概念,又稱為複商(MQ)。比起用「智商」來評斷一個人是不是天才,作者認為使用「複商」會更為貼切。
愛因斯坦也說過「人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評判一條魚,那牠一輩子都會活在認為自己是笨蛋的信念中。」
找到自己的天賦,培養多元智能的特質,再加上勤奮,人人都可以是天才。
...
▌天才也沒發現的成長思維,就是發揮天賦與創造力的關鍵
書中提到的十四項關鍵習慣,是從近百位傑出人物身上觀察歸納出來的。
與其說養成這些關鍵習慣就能成為天才,不如說這些天才之所以能展現天賦與創造力,很大部分是由於這些關鍵習慣發揮了作用。
職業精神、百折不撓、獨創性、童心未泯的想像力、無止境的好奇心、熱情、瘋狂的創造力、叛逆性、跨界思考、逆勢行動、充分準備、執著精神、放鬆身心與全心投入。這十四項關鍵習慣(有些或者說是特質更貼切),其實可以歸納為四種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