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在最脆弱之處綻放出生命的花朵

2022/05/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雖然有將近兩三年、在校內心輔中心的晤談經驗,但我一直無法將其視為諮商,甚至最後還是因為對心理師感到太生氣了而中止的。在要進入下一段治療關係之前,決定好好地了解「健康的治療關係」可能會長成什麼樣子,因此好奇地打開了這本小書。
當蛤蟆無助地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蒼鷺告訴他:「如果不相信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故事一開始就提到一個我非常喜歡也非常認同的觀念,這裡先稱它為自我賦權。相信個案想要變好的心志、相信每個人都有自主的能力、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帶領自己走向更好的地方。治療師並不是主動改變個案的人,而是陪伴個案去探索自己的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可能不是一本會引起我的共鳴的小書。我會覺得蛤蟆先生的情感相對單純,不太能夠帶給我深度的體悟和感觸。但他確實能夠引領人初探心理諮商這門領域,了解治療師如何透過提問引導個案自我覺察與分析,了解晤談過程中可能會有的情緒張力與承接,也能夠看見個案對治療師的移情作用。
透過蛤蟆先生的故事,我也真實地看見了,當一個人能夠正視自己的內心與情感,正視自己內在紛擾的情緒,並且有一個願意專注地聆聽與關懷的人能夠訴說與陪伴,所擁有的力量不只是「好起來」而已。那些看似最脆弱的地方,蘊藏著人們最敏感、最具創造性、也最有活力的自主性。
蒼鷺先生在對話中時而也會扮演導師進行心理學的知識分享,同時我們也能夠看見蛤蟆先生對於蒼鷺先生的移情作用,從起初倚賴著蒼鷺先生給予指導和建議、儘管對蒼鷺先生的語氣有所誤解卻不自主地壓抑憤怒;到治療的尾聲,蛤蟆先生找回對自己的控制感與自信感後,能夠勇敢地對蒼鷺先生表達自己所投射的憤怒,彼此的關係因而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這令我想起「互為主體性」這個概念。治療師並不是上對下的權威者,並非只是施惠者的角色。而是能夠在陪伴與支持個案的過程中,從個案的生命故事裡產生不一樣的啟發與體悟,個案的生命故事、以及個案面對生命困境的掙扎和努力、乃至於從晤談過程中得到的收穫,成為了彼此真正的導師。
儘管進入治療關係對我來說滿不容易的,但是已經是相對安全與健康的狀態了,因此仍然想再給自己、給治療師一個機會去探索看看。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準備好要去面對生命中的傷口,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打開塵封的情緒記憶,但就像潘朵拉的盒子那樣,我始終相信穿透了痛苦與黑暗,最終能夠抵達的是永恆的希望。
Reen|她的實驗室
Reen|她的實驗室
唸過法律系、社會系、獸醫系,大學肄業;Schizophrenia與CPTSD之倖存者;文字是苦難與蛻變的見證者;相信走過崎嶇的路,才能對失序的人擁有更寬廣的理解與溫柔;願每一顆受傷的心,都能夠因為修補和治癒而發散著歷練的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