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師的讀書筆記《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探討〔內在家庭系統〕理論的書。

內在家庭,指的是我們的內在是由有許多不同的部分(自我、同屬保衛者的管理員和救火員,以及被放逐者)所組成的;於是,我在閱讀時,便將這些「部分」理解為家庭成員

相對於「人是由許多部分所組成的整體」的多元心智概念,目前心理學的主流認定是單一心智。以這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為前提時,我們便能用開放的心態來認識「有互相矛盾的想法/情緒感受/行為」的自己,不會用「精神/人格分裂」的角度來認定。

多元心智,正是「擁抱」的前提。


我是誰?

在〔內在家庭〕裡,有許多不同的家庭成員;最常出現的,便是主要的、我們呈現給他人感受的樣貌。

在書裡,作者用《腦筋急轉彎》來類比,內在家庭成員就像主角(萊莉)的腦袋裡的五個成員;其中,最常握有主控權的是「樂樂」,也就是萊莉的爸爸和媽媽最常體驗到的萊莉,而那其實是萊莉的其中一個部分。

《腦筋急轉彎》劇照|由左至右為怒怒、厭厭、樂樂、驚驚、憂憂

《腦筋急轉彎》劇照|由左至右為怒怒、厭厭、樂樂、驚驚、憂憂

而〔內在家庭〕的成員有主要的三種類型:自我保衛者(又分為管理員和救火員)和被放逐者;但並不只限於「三種人格」。

❶ 每個人都有的「自我」。

自我,在〔內在家庭系統〕裡,是一種存在狀態;會呈現出八種特質:平靜、同理慈悲心、好奇心、勇氣、連結、自信、創造力,以及覺得清晰。當我們處於這個狀態時,便能觀察來來去去的內在家庭成員,以及這些內在家庭成員所呈現出來的情緒感受、想法和行為。

🧠 以〔腦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就是使用「上層腦/前額葉皮質」的狀態。

❷ 因為生命經驗而各自不同的「保衛者」。

保衛者,保護我們免於感受無法承受的痛苦,也讓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並且分為兩種類型:管理員救火員。而管理員和救火員最大的差別就是:管理員讓我們被喜愛,救火員讓我們被討厭。

① 管理員|讓我們做出符合社會框架、會被讚賞的行為表現;例如:理性分析、批判、忙碌、完美主義⋯⋯等等。

② 救火員|當深處的傷痛被觸發時,會把我們帶離,即使會傷害到我們自己;例如:成癮行為(暴飲暴食、過度消費、沈迷網路⋯⋯)、對自己/他人的暴力、逃避⋯⋯等等。

🧠 以〔腦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就是「杏仁核」被觸動,引發「戰鬥—逃跑—僵硬—討好」的狀態。

❸ 不見天日的「被放逐者」。

被放逐者,背負著「令人無法承受的社交痛苦」,離開我們的視線,被放逐、被遺忘;而保衛者就是在保護我們不要與被放逐者連結。

被放逐者,攬下了各式各樣的、強烈的負面感受,例如:恐懼、羞愧、悲傷、孤獨⋯⋯等等。這些感受,是內在脆弱的部分,通常是被極力避免去體會的;但也會在我們的內在力量成長、可以去面對之後,慢慢地被釋放出來。

在我的理解中,保衛者(含管理員和救火員)和被放逐者,都是內在小孩。會因著成長過程中的某些經驗/事件,讓我們衍生出一種應對模式,無論是看似正向的管理員模式、不被歡迎的救火員模式,或是將過大的情緒感受交付被放逐者。

他們,都是來保護我們的;是我們的一部份。

而這與「我們對待自己的模式,完全承襲自『原生家庭對待我們的方式』」有很細微的差異:一種是「完全來自於原生家庭」,〔內在家庭〕這種則是「這是我的選擇」,這展現出來的是「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的態度。

負責任的態度,是讓自身趨向完整的起跑點。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製圖:李詣琦/琦琦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製圖:李詣琦/琦琦


以「我」為例

在閱讀這本書的期間,我覺察到自己對大女兒的態度,不是過度努力,就是變得冷淡⋯⋯於是,我沿著〔內在家庭〕的架構,讓「自我」做進客廳的單人椅,邀請「管理員」和「救火員」從房間裡出來,傾聽他們各自的理解和脈絡。然後走進儲藏室、找尋被負痛苦的「被放逐者」。

原來,這來自於「重要他人,在背地裡說別人壞話」的經驗。

這樣的經驗,讓我害怕自己也會被重要他人討厭;於是,我總是會努力地去理解對方,甚至會用失去自身立場的方式去同理對方。但是,這樣的努力總會在「對方流露出一點點『不喜歡我』的樣子」的時候,功虧一簣。

這樣的過度努力,是管理員模式。

在「努力也沒有用」之後,我的思考模式就會進入「保護自己,免於去感受『對方不愛我』的痛苦」之中,甚至會直接推翻「所有對方曾給予過我的愛」,然後麻木自己、減少與對方的互動。

直接退縮,就是救火員。

理解兩位保衛者之後,我覺察到:這兩種應對模式,即使是失衡的,但都是來保護我的;因為,在這之前,我總是會無意識地帶著害怕、無法信任的感受和大女兒互動,因為這樣的防備會阻礙我們之間原本可以有的、愛的連結。

於是,我開始去找尋被放逐者

被放逐者,帶著「被重要他人厭惡」的害怕,以及衍生出來的被厭棄、被逐出人際圈⋯⋯等等的恐懼,瑟縮在儲藏室的角落;自我,用堅定的態度和強壯的內在力量,牽起被放逐者的手,一起來到客廳。

那些「因為童年經驗而被破碎」的部分,終於重聚。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用華人視角完美地詮釋了〔內在家庭〕系統。用較為大眾化的語言很好地轉譯了專業術語,照顧到了理性的左腦;也用實際的案例來進行應用和剖析了不同的部分,在觸動到讀者的情感時,也照料了感性的右腦。

這是一本好讀的書,也是一個值得學習和應用的系統,我很推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琦琦/心秩序療癒師的沙龍
143會員
126內容數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2023/10/23
九月,我一邊讀《喚醒老虎》,一邊將書裡面的內容應用在生活和人際互動裡,並且與我和同樣也是療癒師的太太一起歸納出來的【心秩序・療癒❺步驟】進行整合。 於是,我辨識出「動物本能(戰鬥-逃跑-僵硬)之中會形成創傷的凍僵反應」的速度提升非常多,也因著不再抗拒、逃避而能順流地進入無助和慌張之中,並且給自己充足
Thumbnail
2023/10/23
九月,我一邊讀《喚醒老虎》,一邊將書裡面的內容應用在生活和人際互動裡,並且與我和同樣也是療癒師的太太一起歸納出來的【心秩序・療癒❺步驟】進行整合。 於是,我辨識出「動物本能(戰鬥-逃跑-僵硬)之中會形成創傷的凍僵反應」的速度提升非常多,也因著不再抗拒、逃避而能順流地進入無助和慌張之中,並且給自己充足
Thumbnail
2023/10/02
八月初,身為長期關注創傷的辨識與修復的療癒師,我收到出版社的邀請,推廣《喚醒老虎|釋放動物本能,打破凍僵反應,讓創傷復原》;字裡行間的「影響世界創傷發展三十年的經典巨著」引起了我興趣。 閱讀時,「動物不會將凍結視為無能、軟弱,人也不應該有這種想法。」讓我淚崩。
Thumbnail
2023/10/02
八月初,身為長期關注創傷的辨識與修復的療癒師,我收到出版社的邀請,推廣《喚醒老虎|釋放動物本能,打破凍僵反應,讓創傷復原》;字裡行間的「影響世界創傷發展三十年的經典巨著」引起了我興趣。 閱讀時,「動物不會將凍結視為無能、軟弱,人也不應該有這種想法。」讓我淚崩。
Thumbnail
2023/04/24
這本書,實在值得收藏! 因為,在短短四頁的〈序〉裡面,我已經知道:身為社會學家的作者,將用具有結構性的方式來解構「房間裡的大象」、回答在我內心浮現的種種疑問,例如:什麼樣的事情會變成大象?如何讓事情變成大象?誰創造了大象? 畢竟,我的成長過程中,整個家裡面也有一頭大象。
Thumbnail
2023/04/24
這本書,實在值得收藏! 因為,在短短四頁的〈序〉裡面,我已經知道:身為社會學家的作者,將用具有結構性的方式來解構「房間裡的大象」、回答在我內心浮現的種種疑問,例如:什麼樣的事情會變成大象?如何讓事情變成大象?誰創造了大象? 畢竟,我的成長過程中,整個家裡面也有一頭大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米雅推薦書名: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作者: 留佩萱 出版日期: 2022/04/01 出版社:三采文化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但都很完整;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我們很脆弱,同時也很堅強;生命很易碎,同時也充滿復原力;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 關於 內在家庭系統簡稱 IFS 的入門書籍
Thumbnail
米雅推薦書名: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作者: 留佩萱 出版日期: 2022/04/01 出版社:三采文化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但都很完整;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我們很脆弱,同時也很堅強;生命很易碎,同時也充滿復原力;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 關於 內在家庭系統簡稱 IFS 的入門書籍
Thumbnail
這陣子,我在讀《破除有毒心態,開啟自控力》。裡面的概念,對我對我來說是已知的,所以讀來非常輕鬆。 例如:第四章〈接受內在陰影,找回完整自我〉裡面援引的「內在家庭系統」和「自我撫育」,用「多元心智」來打破過去在心理學界相當流行的「單一人格」概念,以及以此為基準延伸而出的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等等的診斷
Thumbnail
這陣子,我在讀《破除有毒心態,開啟自控力》。裡面的概念,對我對我來說是已知的,所以讀來非常輕鬆。 例如:第四章〈接受內在陰影,找回完整自我〉裡面援引的「內在家庭系統」和「自我撫育」,用「多元心智」來打破過去在心理學界相當流行的「單一人格」概念,以及以此為基準延伸而出的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等等的診斷
Thumbnail
什麼是內在家庭?有些人可能有聽過你的內心存在著「內在小孩」,但是內在家庭又是一個更新的概念,是一種諮商中會使用的治療模式,全名叫做「內在家庭系統治療」(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 IFS)。
Thumbnail
什麼是內在家庭?有些人可能有聽過你的內心存在著「內在小孩」,但是內在家庭又是一個更新的概念,是一種諮商中會使用的治療模式,全名叫做「內在家庭系統治療」(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 IFS)。
Thumbnail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 📖「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留佩萱   為何你有時溫和、有時憤怒?感到快樂、卻也在痛苦裡打轉?   這些都是你,同時有許多內在人格存在於心裡。   各種看似傷害的負面情緒與身心問題,都只是為
Thumbnail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 📖「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留佩萱   為何你有時溫和、有時憤怒?感到快樂、卻也在痛苦裡打轉?   這些都是你,同時有許多內在人格存在於心裡。   各種看似傷害的負面情緒與身心問題,都只是為
Thumbnail
你們知道嗎? 有些看似傷害我們的行為或念頭, 其實是為了保護我們免於回到曾經那個脆弱的狀態… 不論是自我批評、工作狂、酒精成癮、厭世症、自傷與自殺… 它們都是為了保護我們這個「主人」,守護我們內在的家。 與這些過去的「保衛者」們好好道謝、道歉、道愛與道別,轉化過往我們習慣使用的模式。
Thumbnail
你們知道嗎? 有些看似傷害我們的行為或念頭, 其實是為了保護我們免於回到曾經那個脆弱的狀態… 不論是自我批評、工作狂、酒精成癮、厭世症、自傷與自殺… 它們都是為了保護我們這個「主人」,守護我們內在的家。 與這些過去的「保衛者」們好好道謝、道歉、道愛與道別,轉化過往我們習慣使用的模式。
Thumbnail
“你以為你只是你嗎?還是其實你有很多個你?”有點饒舌的一句話,但我相信這句話,多多少少在某些人內心曾經發酵,並且這樣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
Thumbnail
“你以為你只是你嗎?還是其實你有很多個你?”有點饒舌的一句話,但我相信這句話,多多少少在某些人內心曾經發酵,並且這樣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
Thumbnail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用華人視角完美地詮釋了〔內在家庭〕系統。用較為大眾化的語言很好地轉譯了專業術語,照顧到了理性的左腦;也用實際的案例來進行應用和剖析了不同的部分,在觸動到讀者的情感時,也照料了感性的右腦。 這是一本好讀的書,也是一個值得學習和應用的系統,我很推薦!
Thumbnail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用華人視角完美地詮釋了〔內在家庭〕系統。用較為大眾化的語言很好地轉譯了專業術語,照顧到了理性的左腦;也用實際的案例來進行應用和剖析了不同的部分,在觸動到讀者的情感時,也照料了感性的右腦。 這是一本好讀的書,也是一個值得學習和應用的系統,我很推薦!
Thumbnail
一個防衛機制很強大的人,不容易體會其他人的愛與善意,唯有橫亙在人我之間的這面高牆瓦解,他才會開始感受到親密的連結。
Thumbnail
一個防衛機制很強大的人,不容易體會其他人的愛與善意,唯有橫亙在人我之間的這面高牆瓦解,他才會開始感受到親密的連結。
Thumbnail
你的原生家庭是你最溫暖的避風港,還是讓你心生畏懼的黑城呢?
Thumbnail
你的原生家庭是你最溫暖的避風港,還是讓你心生畏懼的黑城呢?
Thumbnail
無論是社會或自己建構起的固化思維,踏出去了才能發現曾經打轉的世界有多狹小。只有拆掉圍牆,主動賦予每個角色、事物的定義,才能不再被動的受限。停止複製、貼上的機械化動作,才有新的故事被創造。
Thumbnail
無論是社會或自己建構起的固化思維,踏出去了才能發現曾經打轉的世界有多狹小。只有拆掉圍牆,主動賦予每個角色、事物的定義,才能不再被動的受限。停止複製、貼上的機械化動作,才有新的故事被創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