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好好說話-職場不是讀心術訓練營|雜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件事,我也才剛開始學習(尤其是對最親近的家人,脾氣往往最收不住),但我覺得這次回家的這兩週我進步很多,譬如說,當家人一如往常用嘲諷的口氣回應時,我便回應:「你這樣說很傷人欸~」,然後針對事件本身就不多加回應,而是,只簡單明瞭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很傷人。

因為在情緒當下、在一來一往的對話拋接中,說出口的話可能都不太重聽,尤其又是在沒有學習好好說話的情況下。但是我發現這兩週裡,優先說出自己感受的這招,挺管用的。

撇除各種形形色色的家庭因素、家庭狀況,對我來說,「家」這個單位是很重要的存在,我很希望從原生家庭裡得到認同、尊重、肯定。家庭關係的和諧是我們彼此都重視的,媽媽也總說家和萬事興。

在這樣的家庭裡,我們彼此渴求相互尊重、相互體諒,但是因為過往的經驗,讓我們慣性使用一些傷人的話語。如果只是單純的先表達感受,一來可以讓也在氣頭上的對方明瞭「原來我失控了、原來我言重了」,二來,不讓感受積壓在身體裡,就是一件對自己最大的負責!也是尊重自己!

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因為先天的個性,加上家庭教育,所以很習慣性的為他人著想,導致我把負面情緒通通關在心裡,久而久之變成「為我的生氣感到委屈」、「為我的委屈感到生氣」,也就是《薩提爾對話練習》一書裡提及的,很多時候,我們會衍生出很多「感受的感受」。
在學會好好說話之後,也不能霹哩啪啦的一個人唱獨角戲,這是我親身經歷過的。

約莫在2021年10月左右,在那個階段,因為已經大學畢業一年多,也做過幾份正職工作成為社會新鮮人,在外面工作的過程中,明顯感受到,如果不把自己的需求提出來,職場上的夥伴是不會有人搭理你的,因為我們去上班是解決問題,不是去讀心術順練營。

同理,我把職場上學習到的觀點帶到家庭相處裡,我發現與家人相處也是如此,儘管我們是具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但一種米養百樣人,我們本來就不能期待他人需要清楚明瞭的知道我們的需求是什麼。

不僅是職場、家庭,伴侶、朋友之間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需要過於矯情,那會顯得太虛偽,想要什麼明講就好,不要讓人不斷猜測,而後得不到想要的又不斷否定......。是要搞到大家都精神錯亂嗎???

成為社會新鮮人一年多後,也在我想通「有話明講」這件事後,我好像開通了任督二脈,我開始不把委屈憋在心裡,面對無法接受的價值觀或是誤解,我會站出來發聲,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權利與權益,不讓自己當冤大頭。

但......這個技能在剛被開啟的時候,有點過頭了,我像中邪一樣,用高亢、尖銳、2倍語速的說話方式,去做出回應。

然後當語畢時,家人們只會回一句:「你到底在講什麼?!

「你到底在講什麼?!」這個反問句其實不是真的在問我說了什麼,而是被我「中邪」式的說話方式嚇到,甚至有可能擦槍走火,再開拓一個新的戰場......。

很會溝通之餘,也要照顧到對方的感受,如果人能從自己的感受進入到別人的感受時,這人就長大了。」在最近一個月左右的日子裡,我應該已經在長大的過程裡了吧。

延伸閱讀
avatar-img
216會員
215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予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創作有價的「價」,是價格,同時也是價值。也就是,為什麼而寫?寫什麼?又寫給誰看?
在那裡,時間好像靜止一樣
想清楚目的與動機,而非順應潮流漂泊,那麼,就不會因為一時的顛沛流離,感到茫然若失。如同弟弟提出的疑問:「去中心化,然後呢?」重要的永遠不是做了什麼,而是為什麼而做?
第三週的作業花了我三天構思總體架構,中間花兩天寫出骨幹,然後再用兩天的時間補足論述,最後於繳交期限前三十分鐘按下「完成」送出。
會「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事件本身超過自身的負荷能力。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無能為力、棘手的狀況會產生壓力,但到了最後,給我們最大壓力的不是因為能力上解決不了、處理不了,而是那個「無能為力」的「感覺」。 情緒就像是心電圖,有上下的流動,才能有彈性和任性。面對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傾聽與理解。
不管是家人或伴侶,我們都是想要互相關心的,但是卻又常常因為情緒一上來,就容易著急、總想著要趕快解決問題。想好好對話的心,最後都變成雙方只是在據理力爭自己的觀點。變成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的指責姿態。
創作有價的「價」,是價格,同時也是價值。也就是,為什麼而寫?寫什麼?又寫給誰看?
在那裡,時間好像靜止一樣
想清楚目的與動機,而非順應潮流漂泊,那麼,就不會因為一時的顛沛流離,感到茫然若失。如同弟弟提出的疑問:「去中心化,然後呢?」重要的永遠不是做了什麼,而是為什麼而做?
第三週的作業花了我三天構思總體架構,中間花兩天寫出骨幹,然後再用兩天的時間補足論述,最後於繳交期限前三十分鐘按下「完成」送出。
會「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事件本身超過自身的負荷能力。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無能為力、棘手的狀況會產生壓力,但到了最後,給我們最大壓力的不是因為能力上解決不了、處理不了,而是那個「無能為力」的「感覺」。 情緒就像是心電圖,有上下的流動,才能有彈性和任性。面對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傾聽與理解。
不管是家人或伴侶,我們都是想要互相關心的,但是卻又常常因為情緒一上來,就容易著急、總想著要趕快解決問題。想好好對話的心,最後都變成雙方只是在據理力爭自己的觀點。變成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的指責姿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再被他人的話語輕易傷害,是一種成長。家人常開著似有似無的玩笑,說我「能力不行、很差」、或是「就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才回家裡上班」。這些話語曾經深深刺痛我,也無法避免地反駁,也因此讓家人間的感情產生嫌隙。我總是思索,究竟該如何才能符合他們心中的期待。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過去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今希望能和他人一起練習善意的表達感受。同時提到了理解行為的重要性,並強調用善意的方式去理解對方的感受。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最近在練習說出心裡真實的想法。
我覺得談話很難 尤其是要有效的談話,更難 譬如說~ 難免都會用情緒化的字眼 我也很了解那些情緒化字眼不會幫助溝通 但總是無法克制自己 其實我很想要跟我爸說 請你「以身作則」 因為他總看不到他自己的錯誤 卻對任何人都可以批評 但我竟然最後說 「對!你最好~我們都不好,你最好~我接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再被他人的話語輕易傷害,是一種成長。家人常開著似有似無的玩笑,說我「能力不行、很差」、或是「就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才回家裡上班」。這些話語曾經深深刺痛我,也無法避免地反駁,也因此讓家人間的感情產生嫌隙。我總是思索,究竟該如何才能符合他們心中的期待。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過去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今希望能和他人一起練習善意的表達感受。同時提到了理解行為的重要性,並強調用善意的方式去理解對方的感受。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最近在練習說出心裡真實的想法。
我覺得談話很難 尤其是要有效的談話,更難 譬如說~ 難免都會用情緒化的字眼 我也很了解那些情緒化字眼不會幫助溝通 但總是無法克制自己 其實我很想要跟我爸說 請你「以身作則」 因為他總看不到他自己的錯誤 卻對任何人都可以批評 但我竟然最後說 「對!你最好~我們都不好,你最好~我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