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小時候曾經是不太會吃的瘦子,一直到國一發育期胃口突然變好,晚餐都可以吃兩碗飯,家人也一直鼓勵多吃,所以記得當時覺得很會吃很得意🤣
因此國一到國二直接胖了十公斤,卻沒長高幾公分,人生的體型就在那時定型了,20年來都維持著53公斤、153~155cm的身材
*身高153是國中高中 5-6年來開學量都固定的數字,後來大學體檢、考駕照等有量出155,我都認為是誤差,所以一直堅持自己是153也從來沒浮報過(由此可以看出對於身材也是充滿安逸的性格🤣), 一直到30歲過後做了幾次健檢也都155才終於相信自己真的成年後又長了兩公分✌🏻
Set-Point Theory(固定體重理論)
回歸正題,總之這20年來都是一直維持著53公斤的chubby身材,中間曾經經過幾次短暫的波動,包含有2-3次因為失戀暴瘦,最低瘦到破47公斤;去美國打工度假半年肥到56還58;也有1-2年因為熱衷路跑,稍微降到51公斤左右。
不過這些波動都在恢復正常飲食、日常習慣之後,又回歸到53公斤,表示對我的身體(腸道菌?)來說,53公斤是最安穩舒適的體重。(一直到這兩年因為新工作是全遠距+小夜班,整天在家當肥宅又高頻率宵夜,又上漲了兩公斤...)
醫生建議R2要減到與初始體重相差10%,是基於研究在減肥初期有降低到這個幅度,往後能維持減肥成果的機率就越高,醫生建議的維持期是半年到一年,但也有研究建議維持期要拉長到五年,才算是真正的減肥成功,也跟這個定位點的理論有關,就是你的身體把定位點調降了
反過來說,我在53公斤這個定位點已經持續20年以上,是否相對增加了突破的困難度?因此這次減到53公斤就默默有點緊張,之前能順利減重減脂是否純粹只是身體回到了定位點?是否會在53公斤出現高牆?
現在回頭來看,的確是到52.9就出現了第一個停滯期,盤整了三天才繼續往下掉,既符合定位點的理論,也在在證實王醫生的 4+2R 飲食法有夠厲害!早上量完體重看到52.6時真的是雙手高舉歡呼~~🎉
最近很喜歡看這一類的照片,看看離開我身體的脂肪有多大塊🤣
與食物的連結
認真執行減重了,也陸續閱讀了許多資料,看了關於跟食物之間的連結的文章,或許也是我執行 4+2R 覺得如此輕鬆的原因之一。
1.個性安逸,對身材也安逸,因此從來沒有認真減肥過,沒有經歷過想吃又害怕的拉扯。經歷過反覆減重的人除了溜溜球效應造成更難瘦的體質以外,跟食物的連結也會越來越差,越不能吃越會爆吃
2.個性懶,對於吃東西也懶,大部分時間進食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尤其遠距工作期間,常常就是煮了一大鍋的蔬菜+肉,連著吃好幾天,想著這樣應該兼顧營養多元又簡便。之前在外面上班十來年,每天都吃同樣的早餐也不容易膩,因為懶得想要吃什麼、懶得在早餐店等。
因此王醫生的 4+2R ,尤其R1, R2,餓了馬上有東西吃,對我來說真是輕鬆無比。也跟其他前輩的紀錄不一樣,完全沒有每日擺盤照片🤣
接下來R3, R4要開始測試什麼樣的肉類跟澱粉類是適合我的,需要更換不同食材、觀察身體反應,對我來說可能就會是一種考驗,希望船到橋頭自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