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心得前言│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2022/07/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出處:博客來
這本書是在我的靈性初期所閱讀的,但對於我心靈成長有滿大的幫助,
至今很多我的人生哲理也是沿用這本書所傳達的觀點,
也因為這本書的一些觀點,讓我在人生當中省去很多心理上不必要的多管閒事,
還是很推薦大家可以去找原書來閱讀
書的連結:

這本書我沒有要很認真的討論在講什麼,我只會分享幾段讓我比較有感觸且喜歡的觀點,
因為我貼心的覺得如果我都講光了又講很細,或許會讓那些看了我心得的人進而想去讀本書的讀者少了一些驚喜。
在討論這本書之前,先分享我對於這本書的看法吧!
這是一本滿好讀的書,簡潔有力地分為五個夜晚的對話節錄,
雖然這本書是經由阿德勒的哲學觀點當基礎的再次解讀,而非阿德勒親自撰寫的著作,
其中又經過了訪談的主角岸見一郎這位日本哲學家這層濾鏡的解讀,再來是撰寫這本著作的作者古賀史健,
經由多層濾鏡的解讀下所撰寫的一本著作,但我覺得書裡面有很多傳達的觀點還是很不錯的。
網路上我讀到許多人評論關於這本書,其中有幾個意見是關於有些心理學者或是鑽研阿德勒心理學的人們認為這本書已經曲解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本意。
但我個人的觀點認為,每個人嚴格來說只能用自己的濾鏡來解讀任何的人事物,因為我們真的無法活在別人的腦袋裡,也無法真正知道別人的真實想法跟濾鏡。
所以我認為,去追究別人解讀的對錯,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資訊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才是重點,只要是自己感到正面且舒服的,那麼就是現階段適合自己的資訊。
因為其實很常對方確實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在解讀某個哲學論點抑或者觀點,但礙於自己的理解與對方不同,或許會認為對方解讀跟自己的認知不同,
這時如果特別沉迷於糾正別人對與錯,其實更多地是來自於需要被認同的心理需求。
我曾經也是個很沉迷於對與錯這樣的二元論價值觀,但後來意識到一切都是相對論,全然取決於看待事情的角度。
有些人則會過於執著於每個訊息背後的出處,以及這個人專不專業、背景等等
但如果每個訊息都是有經過認證的,且也都是出自專業的人口中,那麼即使這個訊息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仍舊該照單全收嗎?
所以如果基於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嚴格上我們也都只能活在自己腦袋的狀態下,
那麼有意識的選擇適合自己並且感到正面舒服的訊息,遠重要於仍舊無意識地盲目相信,即使對方是專業人士。
曾經我有一位友人非常執意的用著自己認為絕對可行的方法做一件事,但每次的結果都是碰壁,
有天他感到很挫折的問我該怎麼做?
我回答:會不會你這些看似失敗的結果只是想告訴你,請你轉個彎試試其他方法呢?
當時的我引用了愛因斯坦曾說過的話: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瘋子:一遍又一遍重複做著同樣的事,還期待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 )
莫約五分鐘後,友人告訴我:他去認真查過了,愛因斯坦根本沒有說過這句話。
我頓時語塞,只是打趣地覺得,所以如果是愛因斯坦說的你才要採納,但不巧他沒說過所以你就不採納?
當時我告訴友人,不論這句話是不是愛因斯坦說的,但我以為後面所要傳遞的訊息才是主軸?
我並不知道這句話是否愛因斯坦真的說過,但這句話對於我人生確實有挺大的幫助,尤其當我處在執著卻老是碰壁的狀態時,
有時候那些我以為絕對可行的方法或者觀點等等,其結果卻對我顯示拒絕(或者我不樂見的狀態),
但等看清事情的全貌之後,才意識到其實結果只是想溫柔地提醒我這方法不管用的唷!換別條路吧!
學會抓到這樣的直覺後,確實也讓我少了很多被撞到鼻青臉腫的相似嘗試。
而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表達,即使不論這句話是不是愛因斯坦說的,但它仍舊對於我而言是很有幫助的觀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可以當實驗,當我們感到不確定的訊息,我們總可以拿自己的人生來試試吧?試了就會知道這個訊息適不適合自己了。
以上在正式進入討論這本書的內容前,不論有沒有看過阿德勒本人著作的讀者們
用開放的心態去閱讀這本書,不論是否阿德勒本人有沒有提出,這本書所要傳遞的訊息以及能夠幫助到讀者或許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好!囉嗦結束!下篇開始討論書本內容正題!

-未完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1會員
76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地球實習日記,這個專題主要紀錄我致力於身心靈領域至今所體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分享我的洞見,將這些豐沛的思想轉化為文字創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