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彼此的界限,是對關係愛的展現

2022/07/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哥吉拉公仔事件談伴侶關係
這幾天引發熱烈討論的公仔事件,來自一名匿名女網友發了一篇文章,提到自己將先生收藏的哥吉拉公仔送給娘家小孩,沒想到先生返家得知後,氣到離家出走,甚至提出要離婚,女網友這麼說著:「為了一個模型這麼幼稚,我該怎麼讓他別像個小男孩一樣啊!」
此文一出,大部分的人認為未經同意動用他人的物品是不尊重在先,少部分的人則覺得不需要為了公仔而爭執,也有些人表示收藏物對收藏者有著特殊的意義在,非實際的價值可評量,亦紛紛回憶起兒時也曾有被亂丟東西的經驗。後續報導指出,在冷戰數日後,先生終於回應了,他說的其中一句話,讓我似乎看到了癥結點,他提到:「妳從單純佔有到霸道,都要聽妳的,我只剩模型還算我主宰。」原來,從過往累積而來的相處模式,才是讓關係走不下去的原因。
上週三我和旭立文教基金會合作的「當我們相愛時」公益講座中,談到「迷失在控制裡的愛」,特別提到「界限」的概念,「界限」,是什麼呢?我從蘇絢慧心理師的著作《立下界限》裡,閱讀到了清楚又完整的說明,節錄書中所述:
『人際關係界線的「界線」,是指一種範圍和距離,意謂在關係中的兩人或多人之間所需要的個體空間和關係距離,且能根據關係遠近親疏和個人狀態來調動的,具有彈性伸縮的特性;個體或心理界限的「界限」,則是指個體內在的空間,能維護、保障自主權和獨立權的防護線,有底線之意,此界限的存在可保護個人的情緒感受、觀點思維和行動選擇。』由此可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互相被尊重,沒有人有權去控制與支配,也無需過度去迎合,當人們更能夠覺察及重視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也比較能勇敢立下界限。
許多人在哥吉拉公仔事件所提到的「尊重」,就是界限的說明,太太似乎忽略了先生的意願及感受,擅自做了送出公仔的決定,且不僅如此,從先生的回應裡,彷彿也看到更多界限的破壞,長時間累積下來,其中一方一直前進越界,另一方則一直後退妥協,最後,哥吉拉公仔不過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踩碎了先生的「底線」,點燃了情緒爆點,引發難以挽回的衝突。
除了界限外,關係中的控制效應要能成立,必須要有「控制者」與「受控制者」兩方同時存在,若少了其中一方,那就不會有控制的情境,所以我更進一步思考的是,伴侶雙方能否意識到彼此的行為對對方造成的影響,以及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回到哥吉拉公仔的事件,太太能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先生來說已造成了壓迫,導致先生視為是佔有與霸道,而先生能否也意識到自己處在一個不平衡的關係,展現出的退讓對太太而言可能是一種允許?若能夠在一開始清楚表達彼此的感受,討論出能滿足雙方舒適的互動方式,便不會累積成惡性循環。
我相信無論是控制者,還是被控制者,面對關係的互動表現都有著需要被理解的內在需求,大部分的控制者想要「獲得愛」,而受控制者想要「滿足愛」,彼此都是關注著這份愛,但當愛到只看到自己,或愛到只看到對方,那愛,便會變得如此沈重。
如果你正迷失在控制裡的愛,我們可以一起做下列的練習:
  • 覺察並釐清自己的感受
無論你是在關係中的哪一方,開始試著關心自己的感覺吧!當對方未能符合自己的心意時,你會感到焦慮、不安、懷疑,還是沮喪、失落?若當自己無法滿足對方的期待時,是緊張、擔憂,還是失望、歉疚?也許這些情緒有時候是雙方都共有的,請試著接納自己的感覺,同理自己的感受,並探索從何而來。
  • 具體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我們無法期待他人在自己都不表達的情況下,可以「自然」就懂自己在想什麼,所以有時固定下來的關係模式,可能起始於彼此並不知道對對方造成的影響。若想減少誤會,增進理解,我們可以試著這麼說:「我看到你未經我的同意,把我的東西隨意擺放,讓我感到很不被尊重。」、「我聽到你總是希望我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讓我感到很壓迫。」以「我」為開頭,指出「客觀的事件/行為」,最後說出自己的「感受/需求」。
  • 放棄無效的行為,建立正向的互動模式
如同前面所說的控制者想要獲得愛,被控制者想要滿足愛,但彼此的行為表現真的能夠滿足這樣的需求嗎?當自己一直不斷地要求,或自己不斷地配合,那真的是雙方最舒適的愛嗎?試著去看見目前在關係中存在哪些無效且破壞的行為,並透過討論,談談彼此可以如何調整與表達,重新找到新的互動模式。
當伴侶還願意待在關係中,我想彼此都有著那一份想守護愛的心:「也許我只是想透過他的配合,讓我感到受重視。」、「也許我只是想透過對他的妥協,讓我感到自己有能力付出。」但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界限模糊了,關係就失衡了。最後,試著抱抱自己,對自己說:「我們都是在愛裡學習與成長,當在關係裡發現了一些狀況,就一起練習面對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藝起玩耍吧-胡綺祐心理師
藝起玩耍吧-胡綺祐心理師
愛畫畫的行動心理師。 圖像與文字紀錄生活, 寫下人們的生命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