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做【傳習錄】?

2022/08/12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不只是要了解其內容,也不只是要了解其思想學說;而更重要的,是要體會陽明先生的生命學問,而與自家生命作出相應的印證。
【傳習錄】分作三卷,由門人弟子分別刻錄。「傳」,就是傳授;「習」,就是實踐。取名為「傳習」,實乃據《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傳不習乎?」而來的。
《論語》全書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般的解釋,都按字面來解,就是說,把學過的知識,時時去溫習。這樣的解釋,筆者很難能感受到什麼喜悅之情;沒準,越去重溫,越有壓迫感。不客氣地說,這樣的解釋,根本就不懂孔子。
孔門教學,雖則以詩、書、易和六藝為主,然其最終目的,乃在學為君子,簡單地說,就是學做人。所以,南宋理學家陸象山曾說「六經皆我註腳」,也就是說:六經千言萬語,不過就是我(可泛指所有人)的本心所體受而印證而已。後來陽明也說「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也就是說,四書五經所講的聖人之道,縱使千言萬語,不過是直指吾心罷了!
既然孔門教學,最終都是要學生自己體受生命,作出道德印證;那麼,要作出道德印證,時加溫習就可以了嗎?難!而且還是求道於外呀!必須實踐,把孔子的生命學問,實踐於日常生活,而與自家生命印證而共鳴。一旦產生共鳴,激發出生命的火花,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內心才會有喜悅啊!
故此,依陽明的思路,「學而時習之」的「學」,是指生命的學問,這學問,一旦知之真切篤實,而同時又能坦蕩地行出來,處處明覺,事事精察,因而互證知行合一的不二之門。
既然聖賢之道、生命的學問,都必須付之實踐,這才能體受到生命的意義,這又豈能「傳不習乎」?
【傳習錄】,既傳,也得習,也得實踐,這就是「踐仁知天」啊!
(寫於2022年8月1日)
下一講:何謂「心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9會員
    76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