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馬斯克/馬克思之外的第3個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解釋聖經之困難

基督徒就人的經濟價值做信仰反思,會碰到兩個難題。首先是新舊約聖經所在的社會脈絡和經濟活動,與我們今天的社會有極大的差異。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由神(神學道德觀)統攝所有社會秩序和經濟活動。他們每花一分錢、每繳一毫稅、每賙濟一個窮人,都要向神交代,且攸關神學上的是非善惡。新約時代的基督徒,烏合之眾居多,是社會的邊緣人,沒有本錢也沒有意願「發展經濟」,反而激進地提倡平等和分享(「平等」、「分享」是羅馬人所唾棄的),積極期盼主耶穌再來。我們在今天截然不同的時空,面對聖經時代的典範,很容易落入兩個極端。不是追求符合聖經最authentic的社會制度、「恢復本」一般的信徒經濟圈,就是認為聖經的典範不合時宜、可以不予理會。

信仰與生活的二分

在兩個極端之外,還有更穩妥的做法,也是我們下意識的信仰反思起手式,就是把人的經濟價值問題個人化,納在個人屬靈操練範疇之內。這就是基督徒就這課題做信仰反思的第二個難題。十一奉獻就是不以自己的財富為裡所當然,助養國外貧困兒童就是重視人的價值,何樂而不為?可是,個人化和屬靈化無法讓我們從人被化約(reduced)為經濟價值的共業置身事外。我們習慣到便利商店買咖啡喝,一般會考慮價錢和品質,喝到平價又味道不錯的咖啡,只會慶幸喝到「CP值」高的好東西。比較浪漫的文青,可能會特意選擇公平貿易的咖啡,然後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拯救世界的事。可是手中拿著一杯咖啡,我們看不見那個為我們辛勞地種咖啡豆的非洲或南美農民,他被化約(非人化)為一個「CP值」高的價格,或者是一個簡約秀麗的公平貿易標籤。那農民一天的收入也許不足以付同樣的價錢買那杯咖啡,他也許也不知道「公平貿易」翻譯為母語是怎麼說。正因為無人能逃避整體社會把人化約為經濟價值的罪責,人人是共犯,用個人化和屬靈化的方式面對人的經濟價值問題,很容易陷入罪疚感、聖俗生活二分和撕裂。

思想與實踐的辯證

以上兩個難題其實是我們反思economic valuation of humans的契機。聖經時代的典範雖然今天生活有距離,卻向我們證明仰賴神的啟示來導正價值觀和日常實踐是有可能的(思想影響實踐)。基督徒雖然難以從非人化這結構的罪抽身出來,這窘境卻告訴我們一個現實,現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無聲無息地向我們灌輸一些價值觀,讓我們慢慢習以為常(實踐影響思想)。

在馬克思屍骨旁反思

二十世紀哲學家Isaiah Berlin在思想史文集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指出,人類文明發展以來,思想影響實踐。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則指出,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意識,即實踐影響思想。究竟是思想影響實踐,抑或是實踐影響思想?我認為不需要二選一,因為撇除極端的唯心或唯物決定論,兩者都呈現事實的某些面向,並幫助我們做信仰反思。

人淪為數字

把人化約為經濟價值(一個數字、一個圖表)是違背我們的信仰的。因為一方面忽略人作為帶著神形像的受造物所具備多元的特質,例如自由意志、情感、創意;另一方面忽略人人在神面前生而平等,擁有同等寶貴的價值和尊嚴。人力資本的政治哲學輕視老人(因為他們缺乏潛在經濟貢獻),付費意願的政治哲學則讓窮人自生自滅(因為沒錢改善生活品質),這兩種政治哲學都犯上把人化約為經濟價值的毛病。

思想改變實踐

作為基督徒首先可以做的,是用思想來改變我們的實踐。初代教會時期,一個外邦知識分子信了耶穌之後,他的思想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他的人生目標會從爭取榮譽和財富,轉為爭取神的喜悅和天國的財寶;他人生最重視的,會從自我中心,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轉為與別人分享,達至人間的共善。有以上思想上的改變,才可能促使這外邦信徒,與社會階級比他低的人一起團契敬拜,並把自己的物質、財富與有需要的人分享。今天教會的講台、主日學課程甚少宣講經濟公義,也甚少指出社會把人化約為經濟價值的罪。這是很大的疏忽,因為經濟不公義、非人化,對社會的危害,比得上人悖逆不信、性倫理問題等對社會的危害。牧者可以發掘更多聖經、基督教神學的人論,向會眾宣導神眼中的人具備什麼樣的價值,鼓勵他們在生活中實踐和維護這些價值。實際的行動包括善待家中的外籍幫傭,給她們法律所規定額外的薪酬或補貼,多問候和關心。在外面受到服務業的人款待的時候,對他們多一點體貼,少一點奧客的苛求,這些也是珍視人價值的表現。

實體環境frame我們的思想

另一方面,我們要意識到現有制度和生活方式(實踐)正在影響我我們的思想。馬克思分析,一個人所在的階級以及他與別的階級的生產關係,影響他的思維和立場。換句話說,工廠老闆作為資本家的階級,總覺得工廠工人的薪水太高、工時太短,人力的剩餘價值未能盡用。我絕不同意他的唯物、階級決定論,但他以上的思路可以借用來分析網購消費文化作為例子。網購講求海量的產品資訊、對賣家的評價、「要錢不要貨」的行銷。買家登入網購平台,自然而然進入「非人模式」,看不見製作產品的人,看不見電商是人,看不見管理網路平台的是人。更可悲的是,買家自己也變成只求效益、速度、「CP值」的機器人(雖然登入網站時通常要經過「我不是機器人」的認證!)。機器人的英文robot來自一個捷克文robota,robota有「強迫勞動」的意思。人淪為消費主義機器人,受制於物慾、行銷手段,甘願「被強迫」消費而不自知。基督教關係式(relational)的神學和群體生活,讓我們有機會unlearn非人化的積習,操練關懷別人、與人建立關係的生活方式,有望重新塑造基督徒應有的人論,學會尊榮神且珍視祂所創造的人。

下回分享民粹主義給我的信仰啟迪。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SoundOn版https://player.soundon.fm/p/kkyim

Apple版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1617953348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禱告系列
54會員
130內容數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2022/12/21
作為國際精神分析心理學會的資深會員,長期心理治療服事的經驗,讓尤蘭諾得出一個結論:心靈與靈性水乳交融,精神健康與宗教經驗是一體兩面的。一個成年男性迷戀少女至出現強迫性症狀,於是來尋求心理治療。
Thumbnail
2022/12/21
作為國際精神分析心理學會的資深會員,長期心理治療服事的經驗,讓尤蘭諾得出一個結論:心靈與靈性水乳交融,精神健康與宗教經驗是一體兩面的。一個成年男性迷戀少女至出現強迫性症狀,於是來尋求心理治療。
Thumbnail
2022/12/18
人類心靈健康發展史 ,呈現一股存在於「心靈問題作為靈性問題」與「靈性問題作為心靈問題」之間。奧古斯丁、精神科醫師梅傑、心理學家昆柯比較認同前者;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崇尚科學、哲學,卻否定基督信仰的人,則比較認同後者。
Thumbnail
2022/12/18
人類心靈健康發展史 ,呈現一股存在於「心靈問題作為靈性問題」與「靈性問題作為心靈問題」之間。奧古斯丁、精神科醫師梅傑、心理學家昆柯比較認同前者;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崇尚科學、哲學,卻否定基督信仰的人,則比較認同後者。
Thumbnail
2022/12/14
奧古斯丁在卷二記述一件年少輕狂的事件。有一天深夜,他跟幾個朋友走到鄰居所栽種的梨樹下,猛力把所有梨子搖下來,然後偷走,拿去餵豬。他回憶起這件事,發現自己不是為了梨子而偷梨,乃是為了明知故犯。
Thumbnail
2022/12/14
奧古斯丁在卷二記述一件年少輕狂的事件。有一天深夜,他跟幾個朋友走到鄰居所栽種的梨樹下,猛力把所有梨子搖下來,然後偷走,拿去餵豬。他回憶起這件事,發現自己不是為了梨子而偷梨,乃是為了明知故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我們怎麼去看待欲望?基督信仰的創造救贖中,面對這個議題可以從創世紀開始談起,人們追求的有界限的欲望,還是毫無尺度的欲望呢?閱讀這本《欲望經濟學》,面對資本主義有著不同的想法,談論起《國富論》,追求人們更豐富的生活,本身應該不是錯誤,藉由閱讀此書,思考作者貝爾,怎麼顛覆我們對欲望的刻板印象。對貝爾來說
Thumbnail
我們怎麼去看待欲望?基督信仰的創造救贖中,面對這個議題可以從創世紀開始談起,人們追求的有界限的欲望,還是毫無尺度的欲望呢?閱讀這本《欲望經濟學》,面對資本主義有著不同的想法,談論起《國富論》,追求人們更豐富的生活,本身應該不是錯誤,藉由閱讀此書,思考作者貝爾,怎麼顛覆我們對欲望的刻板印象。對貝爾來說
Thumbnail
除了個體層面的不平等,人類在階級層面也充滿了不平等。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因素造成了當今世界的階級矛盾?為什麼「1% v.s. 99%」的戰爭會越演越烈?在前一章中,我們將焦點集中在個體的差異上,而在這一章則會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階級矛盾的視角來看待
Thumbnail
除了個體層面的不平等,人類在階級層面也充滿了不平等。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因素造成了當今世界的階級矛盾?為什麼「1% v.s. 99%」的戰爭會越演越烈?在前一章中,我們將焦點集中在個體的差異上,而在這一章則會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階級矛盾的視角來看待
Thumbnail
作者傑森 · 希克爾(Jason Hickel) :「不只經濟學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改變看待世界的方法,以及我們在世界的位置。」
Thumbnail
作者傑森 · 希克爾(Jason Hickel) :「不只經濟學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改變看待世界的方法,以及我們在世界的位置。」
Thumbnail
解釋聖經之困難 信仰與生活的二分 思想與實踐的辯證 在馬克思屍骨旁反思 人淪為數字 思想改變實踐 實體環境frame我們的思想
Thumbnail
解釋聖經之困難 信仰與生活的二分 思想與實踐的辯證 在馬克思屍骨旁反思 人淪為數字 思想改變實踐 實體環境frame我們的思想
Thumbnail
你的命不值錢 基督信仰的觀點 被賣到柬埔寨一般
Thumbnail
你的命不值錢 基督信仰的觀點 被賣到柬埔寨一般
Thumbnail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批判資本主義好困難!?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在年輕的時候曾大力批判資本主義,認為它代表著壓迫、剝削、自利、商品化、貧富差距。然而,自己的日常生活卻難逃脫資本主義的邏輯:使用Iphone、喝Starbucks、看Netflix、網購折扣多的書籍,凡事追求高CP值,或在乎自己投注在教會的時間與金錢有沒
Thumbnail
批判資本主義好困難!?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在年輕的時候曾大力批判資本主義,認為它代表著壓迫、剝削、自利、商品化、貧富差距。然而,自己的日常生活卻難逃脫資本主義的邏輯:使用Iphone、喝Starbucks、看Netflix、網購折扣多的書籍,凡事追求高CP值,或在乎自己投注在教會的時間與金錢有沒
Thumbnail
※聖經思考,不喜誤入※ 標題的兩者看起來非常衝突與不相容,對一般人來說如此,對於作為一個基督徒,跟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熱衷研究者的我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聖經中讀到的時候,我除了驚訝,就是詫異。
Thumbnail
※聖經思考,不喜誤入※ 標題的兩者看起來非常衝突與不相容,對一般人來說如此,對於作為一個基督徒,跟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熱衷研究者的我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聖經中讀到的時候,我除了驚訝,就是詫異。
Thumbnail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從工作、商業、市場、財產、經融等五大面向,在每一章的開頭,討論了關於經濟中不同的主流想法,教導讀者們可以如何運用現有的資源,但透過不同的「倫理行動」去執行,緊扣「重構(reframing)」的概念,亦即重新建構對熟悉事物的理解,最後,奪回人生的自主權,共創一個更永續的社會。
Thumbnail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從工作、商業、市場、財產、經融等五大面向,在每一章的開頭,討論了關於經濟中不同的主流想法,教導讀者們可以如何運用現有的資源,但透過不同的「倫理行動」去執行,緊扣「重構(reframing)」的概念,亦即重新建構對熟悉事物的理解,最後,奪回人生的自主權,共創一個更永續的社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