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馬斯克/馬克思之外的第3個選擇

解釋聖經之困難
基督徒就人的經濟價值做信仰反思,會碰到兩個難題。首先是新舊約聖經所在的社會脈絡和經濟活動,與我們今天的社會有極大的差異。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由神(神學道德觀)統攝所有社會秩序和經濟活動。他們每花一分錢、每繳一毫稅、每賙濟一個窮人,都要向神交代,且攸關神學上的是非善惡。新約時代的基督徒,烏合之眾居多,是社會的邊緣人,沒有本錢也沒有意願「發展經濟」,反而激進地提倡平等和分享(「平等」、「分享」是羅馬人所唾棄的),積極期盼主耶穌再來。我們在今天截然不同的時空,面對聖經時代的典範,很容易落入兩個極端。不是追求符合聖經最authentic的社會制度、「恢復本」一般的信徒經濟圈,就是認為聖經的典範不合時宜、可以不予理會。
信仰與生活的二分
在兩個極端之外,還有更穩妥的做法,也是我們下意識的信仰反思起手式,就是把人的經濟價值問題個人化,納在個人屬靈操練範疇之內。這就是基督徒就這課題做信仰反思的第二個難題。十一奉獻就是不以自己的財富為裡所當然,助養國外貧困兒童就是重視人的價值,何樂而不為?可是,個人化和屬靈化無法讓我們從人被化約(reduced)為經濟價值的共業置身事外。我們習慣到便利商店買咖啡喝,一般會考慮價錢和品質,喝到平價又味道不錯的咖啡,只會慶幸喝到「CP值」高的好東西。比較浪漫的文青,可能會特意選擇公平貿易的咖啡,然後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拯救世界的事。可是手中拿著一杯咖啡,我們看不見那個為我們辛勞地種咖啡豆的非洲或南美農民,他被化約(非人化)為一個「CP值」高的價格,或者是一個簡約秀麗的公平貿易標籤。那農民一天的收入也許不足以付同樣的價錢買那杯咖啡,他也許也不知道「公平貿易」翻譯為母語是怎麼說。正因為無人能逃避整體社會把人化約為經濟價值的罪責,人人是共犯,用個人化和屬靈化的方式面對人的經濟價值問題,很容易陷入罪疚感、聖俗生活二分和撕裂。
思想與實踐的辯證
以上兩個難題其實是我們反思economic valuation of humans的契機。聖經時代的典範雖然今天生活有距離,卻向我們證明仰賴神的啟示來導正價值觀和日常實踐是有可能的(思想影響實踐)。基督徒雖然難以從非人化這結構的罪抽身出來,這窘境卻告訴我們一個現實,現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無聲無息地向我們灌輸一些價值觀,讓我們慢慢習以為常(實踐影響思想)。
在馬克思屍骨旁反思
二十世紀哲學家Isaiah Berlin在思想史文集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指出,人類文明發展以來,思想影響實踐。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則指出,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意識,即實踐影響思想。究竟是思想影響實踐,抑或是實踐影響思想?我認為不需要二選一,因為撇除極端的唯心或唯物決定論,兩者都呈現事實的某些面向,並幫助我們做信仰反思。
人淪為數字
把人化約為經濟價值(一個數字、一個圖表)是違背我們的信仰的。因為一方面忽略人作為帶著神形像的受造物所具備多元的特質,例如自由意志、情感、創意;另一方面忽略人人在神面前生而平等,擁有同等寶貴的價值和尊嚴。人力資本的政治哲學輕視老人(因為他們缺乏潛在經濟貢獻),付費意願的政治哲學則讓窮人自生自滅(因為沒錢改善生活品質),這兩種政治哲學都犯上把人化約為經濟價值的毛病。
思想改變實踐
作為基督徒首先可以做的,是用思想來改變我們的實踐。初代教會時期,一個外邦知識分子信了耶穌之後,他的思想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他的人生目標會從爭取榮譽和財富,轉為爭取神的喜悅和天國的財寶;他人生最重視的,會從自我中心,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轉為與別人分享,達至人間的共善。有以上思想上的改變,才可能促使這外邦信徒,與社會階級比他低的人一起團契敬拜,並把自己的物質、財富與有需要的人分享。今天教會的講台、主日學課程甚少宣講經濟公義,也甚少指出社會把人化約為經濟價值的罪。這是很大的疏忽,因為經濟不公義、非人化,對社會的危害,比得上人悖逆不信、性倫理問題等對社會的危害。牧者可以發掘更多聖經、基督教神學的人論,向會眾宣導神眼中的人具備什麼樣的價值,鼓勵他們在生活中實踐和維護這些價值。實際的行動包括善待家中的外籍幫傭,給她們法律所規定額外的薪酬或補貼,多問候和關心。在外面受到服務業的人款待的時候,對他們多一點體貼,少一點奧客的苛求,這些也是珍視人價值的表現。
實體環境frame我們的思想
另一方面,我們要意識到現有制度和生活方式(實踐)正在影響我我們的思想。馬克思分析,一個人所在的階級以及他與別的階級的生產關係,影響他的思維和立場。換句話說,工廠老闆作為資本家的階級,總覺得工廠工人的薪水太高、工時太短,人力的剩餘價值未能盡用。我絕不同意他的唯物、階級決定論,但他以上的思路可以借用來分析網購消費文化作為例子。網購講求海量的產品資訊、對賣家的評價、「要錢不要貨」的行銷。買家登入網購平台,自然而然進入「非人模式」,看不見製作產品的人,看不見電商是人,看不見管理網路平台的是人。更可悲的是,買家自己也變成只求效益、速度、「CP值」的機器人(雖然登入網站時通常要經過「我不是機器人」的認證!)。機器人的英文robot來自一個捷克文robota,robota有「強迫勞動」的意思。人淪為消費主義機器人,受制於物慾、行銷手段,甘願「被強迫」消費而不自知。基督教關係式(relational)的神學和群體生活,讓我們有機會unlearn非人化的積習,操練關懷別人、與人建立關係的生活方式,有望重新塑造基督徒應有的人論,學會尊榮神且珍視祂所創造的人。
下回分享民粹主義給我的信仰啟迪。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
社科原著讀 × 基督教觀點 = 對話可能~嚴建基KK,在台港人,傳道人,校園書房出版社編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文學士,香港建道神學院道學碩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