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教甄擬答|110宜蘭高中

2022/08/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題目:

三、深度討論法的定義如下,請以深度討論的理念,於古文15篇當中選擇一課,擇一設計深度討論課程,內容須包含
1.理想教學框架 2.對話要素 3.教師教學策略 4.教學原則
深度討論法(Quality Talk)是老師營造友善談話的情境,詮釋權及討論則交由學生主導,鼓勵學生對文本產生高層次的理解,自然地將文本內容與自身經驗連結,並且確保學生吸收消化了討論過程中產生的知識,從中學習論證與溝通的技巧,培養學生批判性分析能力。
(附15篇篇目表)

中宜擬答:

受限於應試教育思維與教學現場的慣習,以「教師引導—學生回應—教師評估」(Initiation-Response-Evaluation, IRE)模式的閱讀討論教學,仍難脫教師—學生垂直的權力結構,成為單向的教學內容傳遞,學生仍無法自發地以自身為主體發起思辨並進行討論。有鑑於此,以臺師大為首的高等教育圈在大學國文通識課上首先試驗以「深度討論」(Quality Talk, QT)教學法進行語文閱讀與表達的課程改革,使學生在討論中佔有主導權,自主發現問題並提出想法與論述。此種教學法於中等教育的國文課亦有嘗試的可能,以下茲以司馬遷〈鴻門宴〉一課為例,設計深度討論課程如下。
(一)理想教學框架:
1.課程單元流程
2.課程圖像
(二)對話要素
依《深度討論教學法理論與實踐》、《走進「深度討論」的國文課堂》所引述,賓州大學莫菲(P. Karen Murphy)教授所提出的「深度討論」(Quality Talk),將問題類型區分為為基礎理解而發的「測試型問題」與在討論中深化思考與表達的「求知型問題」,前者通常有單一且固定的答案,後者則有助於學生高層次理解,又可分為「追問型問題」、「感受型問題」、「推測型問題」、「歸納型問題」、「分析型問題」、「連結型問題」。
針對問題回應的類型,莫菲教授又分為「個人回應」、「共同回應」兩類,再分前者為「詳細解釋」,後者為「探索性談話」、「累積性談話」兩類。「個人回應」是個人獨自組織一有特定觀點的陳述,並包含至少兩項的證據(如理由或證明);「探索性談話」則發生在學生小組成員的討論之中,形成小組成員的集體意見,「累積性談話」則是指學生小組的輪番討論。
(三)教師教學策略
莫菲教授提出,教師的角色及任務是「總結」、「示範」、「評分」、「促進發言」、「標記」、「挑戰」、「參與」,可知教師是輔助者與引導者,目的在幫助學生學習提問與討論,使學生的問答不至於太過發散或失焦,使討論重心明確、能夠層層深入,並使學生能聽懂他人的意見且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
(四)教學原則
教師在「深度討論」的課堂上不是學習的主導者,而是輔助者,因此在課程進行中要負責為學生塑造良好合適的討論環境,例如:幫學生釐清並闡明問題與意見,建立討論規範,平衡發言,接納討論的多元彈性等。

參考資料:

1.《走進「深度討論」的國文課堂》(五南)
2.胡衍南〈臺灣師大「中文思辨與表達」〉簡報
3.曾暐傑〈深度討論(Quality Talk)的原型與變型——「中文思辨與表達」課程的原理、結構與實踐〉
4.《深度討論教學法理論與實踐》(似乎已絕版)
5.瑞祥高中老師〈深度討論法提問示範教學〉簡報
6.深度討論教學法對國小學生閱讀理解與討論技巧影響之研究.pdf
7.《深度討論力:高教深耕的國文閱讀思辨素養課程》(五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8會員
77內容數
針對高中國文課內、課外文學作品,深入細讀、分析寫作手法與內涵,分享中宜師的教學見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