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選擇不成長的公司嗎?
在之前聽過
超級歪介紹棄成長的概念後,就開始尋找其他相似的概念,而這本書的主題就深深吸引了我,並引發我思考:持續擴張,難道不是企業主要的目標嗎?持續成長的營業額與業績,才能讓企業順利運作啊?
但這本書的作者 Bo Burlingham 深度訪談介紹了 14 家低調的中小企業,他們不以成長為目標,甚至反而故意不讓企業成長,卻依然成功,他將這些企業稱為「小巨人」,在書中分享他們的故事,以及他們的經營智慧。
企業,只能不停追求成長嗎?
上市公司只佔所有企業的一小部分,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跟上市公司一樣,追求成長、市佔率與營收獲利。但因為媒體及暢銷書的吹捧,使我們容易以上市公司的基準當作參考,認為公司一旦沒成長就會倒閉。
但事實上,非上市公司,通常很少出現大成長,甚至沒有成長,但還是活得好好的。
這讓我想到與成功人生的映照,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很少有機會獲得大量的成功,但因為社群媒體而放大了這些高收入、高學歷的故事,符合「社會普遍成功標準」的努力模式,好像不這麼做就被視為退步。反而很少人真正注意到,在鏡頭之下,認真生活的人們也一樣耀眼。
不追求社會普遍認知的成功,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追求金錢的成功,可能需要拿自由或其他事物交換,但與此同時的是,他們在自己認為的重要的事物中,和志同道合的人——員工——找到價值。
財務成長以外的目標
但你可能會好奇,對於上市公司而言,追求業績成長換得報酬,才能讓出資的股東得到收益啊?沒錯,這是因為對公開上市公司而言,提供股東報酬,是法律上明確的交換關係。
但對於書中這些非上市的中小企業公司來說,比起交換報酬,他們更在乎其他重要的非財務目標: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對社會有所貢獻…等等。為了這些目標,他們甚至願意選擇跟上市公司相反的作法,限制成長的速度與規模。
這讓我聯想到自己過去在一家新創公司的經驗,每週三下午,會有一段固定的團體活動時間,福委會用心規劃各種活動,可能是慶生、各部門的分享、觀看電影的心得分享,或甚至是戶外的團康活動。
雖然總是打趣地跟朋友分享這樣的活動很像在參加「綜藝玩很大」,但的確透過這些非工作的連結,認識了同事的另外一面。投入上班時間的資源,就是公司對「非財務目標」的投入。
一群同事聚在一起,針對特定主題的分享與活動,雖然這樣的時間並不會真正對公司營收有所幫助,但卻可以凝聚同事之間的情誼,縮短部門之間的隔閡,進而形塑出公司文化。
除了公司的本業,還願意投入資源的非財務目標,也代表公司相信的價值觀,這也可以是衡量公司的標準。
透過基本工作,形塑公司文化
透過明確的價值觀,並找到同樣認同並支持理念的員工,然後呢?
即使找到對的人加入公司,有好的目標,但仍有可能因為內部溝通不良、沒有確實追蹤決策後的執行狀況、或其他管理問題,而導向失敗。
這些管理方式與文化,就是內部的「基本工作」,艾里・溫斯威格中說:「必須先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系統與流程,才能支持與創造你想追求的文化。」
所以他們在員工訓練中建立共通語言,並設計一套方法,建立營運、發現問題、立即處理的方法,採取更有建設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我的觀察是,大部分公司比較容易把團隊資源投入在換取客戶信賴、業績,而非用來累積「內部」的基本工作。 因為這是一個資源的交換,而外部的益顯性比內部的高且快速,因為有更明確的數字成效可以追蹤,內部的消耗容易被忽視。所以才導致設計債、技術債等實務上的成本,以及協作上隱形的溝通與流程成本。
就好比是工廠的產線,內部運作出現的眾多卡點,都會間接影響最終出貨的品質跟時間,但是在每次急著出貨的當下,很難及時檢驗內部流程出了什麼問題,並進一步改善,甚至還可能以為是偶發的事件,而不會延伸關注長期帶來的問題。
除非將這樣的價值觀,透過教育訓練、員工教學、1 on 1 等機制,真正融入到每個基本工作裡,讓每個人都能理解並清楚運作流程,才能真正創作理想的公司文化
固定時間的 1 on 1 是流程回顧與向上管理的好時機
總結
安可啤酒公司的費里茲.梅泰(Fritz Maytag)他領悟到一件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他的事:他的公司,不見得需要一直成長一直成長,不見得需要變得更大,不見得需要變得毫無人情味。 其實,他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小,是我故意的》
書中提到的企業都不是科技軟體業,而這樣維持在一個規模底下運作的觀念,也跟軟體業的訴求相反,畢竟軟體最重要的是邊際成本降到越低越好,這件事本身就需要依靠用戶成長。
但我覺得這些思考智慧,都可以延伸到個人的發展。因應你的價值觀設定,你對成功的定義就會有所不同,因此你會有其他的選擇,而不會只是限在薪資成長、職位成長這樣制式的框架裡。
比起盲目的追求成長,什麼才是「足夠剛好」?什麼是你不願意交換的東西?有什麼特質才是你真正欣賞的?這些靈魂拷問的問題的答案,就留給大家慢慢思考吧。
👉 用一本書的價格交換一位作者的人生觀點吧!
靈感來自於
瓦基的公益計畫,希望透過平台的力量,來增加內容的長尾影響力。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歡迎使用此
博客來連結、
MOMO連結 購買。透過此行銷回購連結購書,你不會有損失,而我會預計將會把這 2% 的回饋統一捐助非營利公益教育團體!希望透過內容分享的方式,累積社會善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