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間接結果優先的道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古希臘廢話式辯證法討論一種特殊情況下的道德,作為後康德主義語境下「個人道德」的前提。認為對現實經驗的直覺判斷即是「邏輯」的人可千萬不要點進來,我們的認知是絕對無法相容的。
假使一個人打死一隻蚊子有1%的概率阻止一個人因被蚊子叮感染而死,而這個人有1%的概率是十惡不赦的謀殺犯,他會在此之後謀殺掉一百個人。那麼這個人打死這只蚊子的1%以及感染者同時是謀殺犯的萬分之1的救99人行為更道德,還是萬分之1的概率、因不作為間接地害死99人的結果道德,其是否需要被量化、以及其尺度在哪裏?
很顯然二者都並非行為的直接結果,而在已知其結果發生概率的條件下(這個是為討論問題在邏輯預設的條件,而非現實可能),也正因為都是無責任的間接結果、完全不會涉及法律,所以實施行為前都能且最多只能進行道德判斷。
如果以單純的計算來量化,二者的行善/惡概率均為萬分之99;打死/不打死蚊子,其善惡結果剛好相反;如果就不同的考慮層面而言,第二層(由謀殺犯主導的結果)似乎比第一層(由蚊子主導的結果)的意義更弱,這又涉及到這個打蚊子的人是否有義務考慮到第二層了。
由此,為解決這一困難,應有這樣一條前提,道德判斷中,任何已知的結果概率都不能被無視。如果將無視某種結果的概率列為程序正義且義務不涉及的地方就更沒有義務考慮,那麼人命優先的原則在某些條件下就會失去意義。所以在這一語境下的雙軌難題中,不扳鐵軌,仍然是不道德的。當然,在法律層面又是另一回事了,扳鐵軌是謀殺,而不扳則是不作為。如果這個選擇者的思考層面更獨立,就需要遵循自己的道德選擇(即個人道德);如果更具有社會性,就不能扳鐵軌。
有了這樣一條前提,這個人對待蚊子的兩種選擇又會處在相同的層面上,即人命優先原則的層面上。有一種不考慮人數的情況,是救人的概率更大,而這種選擇越多,那100人死亡、1人存活的概率也就越大。間接道德的意義在於,道德選擇不根據義務和所謂的公共道德標準,而根據個人的道德標準。
avatar-img
14會員
31內容數
微紀事Diario Micro,靈感來源於Umberto Eco的Diario Minimo,會在這個題材下寫一些仿諷體裁的短篇小說或其他體裁的文章。可能每周更新。本系列文章所有情節均係虛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野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純屬娛樂。牙疼請及時就醫(除了我)。
因果律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哲學上早就不適用了,這裏談的是日常直覺中,將邏輯蘊含誤用為因果規律的例子。
基於維特根史坦晚年反駁穆爾懷疑論方法的遺稿,和橫插一腳的「桶中之腦」思想實驗,推論人無法「確定」任何基於自身感觀的存在或不存在。只能「確定」,這些存在或不存在僅僅是基於意識的理念。應該還有不周全的地方,反正是寫著玩的又不是論文,當作激發思辨意識讀著玩就好。
不生小孩既不違法也不違反道德,只違背陳腐的傳統觀念,所以道德衛士們可以先收聲,這是「吃鹽多過年輕人吃飯」的頑固老人該激動的議題。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流行的:「柏拉圖説過……」「大哲學家柏拉圖説過……」的句式,後面套著的十有八九是十幾年前的情感網站才會出現的雞湯文。
有一部分人,偶然讀到被人整理過、簡單易懂的古代思想,因為太好懂,就不禁想:「嘁,要是我生在那個年代,我比他強。」這實際上是一種將結果置于原因之前的思想謬誤。
純屬娛樂。牙疼請及時就醫(除了我)。
因果律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哲學上早就不適用了,這裏談的是日常直覺中,將邏輯蘊含誤用為因果規律的例子。
基於維特根史坦晚年反駁穆爾懷疑論方法的遺稿,和橫插一腳的「桶中之腦」思想實驗,推論人無法「確定」任何基於自身感觀的存在或不存在。只能「確定」,這些存在或不存在僅僅是基於意識的理念。應該還有不周全的地方,反正是寫著玩的又不是論文,當作激發思辨意識讀著玩就好。
不生小孩既不違法也不違反道德,只違背陳腐的傳統觀念,所以道德衛士們可以先收聲,這是「吃鹽多過年輕人吃飯」的頑固老人該激動的議題。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流行的:「柏拉圖説過……」「大哲學家柏拉圖説過……」的句式,後面套著的十有八九是十幾年前的情感網站才會出現的雞湯文。
有一部分人,偶然讀到被人整理過、簡單易懂的古代思想,因為太好懂,就不禁想:「嘁,要是我生在那個年代,我比他強。」這實際上是一種將結果置于原因之前的思想謬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讀了篇與裁判有關的時評—刑事無罪,民事重判千萬:只能說當我是法律門外漢時,會以為刑事無「罪」,民事何「罰(誤)/賠(正)」之有? 現在多少是懂點皮毛的三腳猫了,知道刑事其實是人民有「犯法」之嫌,檢察官行偵查「訴追」,法官依證據「判決定罪」。也就是說刑事與人民「違反」了「刑法」中的「規則」,才會
最近這種講法甚囂塵上,意思是別去管任何閒事! 我在一段時間前,曾聽過有位易學教授講這句話,但他的本意是別過度左右別人的想法。有人執意要做某件事,如果自己覺得不妥,勸一下,點一下就好了。對方如果不聽,那就是他的因果了。不是說有人掉下河了,不去救也不報消防隊,那人會生會死都是他個人的因果! 實際上,
如果殺人者人恆殺之、欺人者人恆欺之、辱人者人恆辱之的話,這社會會不會愈來愈文明?我不清楚,但是我相信是可以少點事的! 有人說,我們的法律不應該是一種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以血還血的心態!這樣太不文明了!那些殺人、辱人、欺人的文明嗎?為什麼不去說服那些人學會文明後,再來跟我們談文明?如果大家都是文明人
  我們並不是要以一種懷疑的態度去面對所有關於道德的宣稱,而是去得到一種就像「即便是被欺騙也需要存在著一個思考者我」那樣基礎的關於道德的行為準則。那會是一種讓行為不發生矛盾的根本宣稱,不是你不該說謊、不是你不該殺人,那一基礎會是:「你不該做你不想做的事」。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管過去它做了什麼"是絕對不對的觀念,不是只有政治而已,而是為人處世必須要小心萬劫不復的陷阱。 在數學或流行病統計上有一個叫做貝氏定理,應用在觀察一個人,則相當於觀察他失去信任的過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讀了篇與裁判有關的時評—刑事無罪,民事重判千萬:只能說當我是法律門外漢時,會以為刑事無「罪」,民事何「罰(誤)/賠(正)」之有? 現在多少是懂點皮毛的三腳猫了,知道刑事其實是人民有「犯法」之嫌,檢察官行偵查「訴追」,法官依證據「判決定罪」。也就是說刑事與人民「違反」了「刑法」中的「規則」,才會
最近這種講法甚囂塵上,意思是別去管任何閒事! 我在一段時間前,曾聽過有位易學教授講這句話,但他的本意是別過度左右別人的想法。有人執意要做某件事,如果自己覺得不妥,勸一下,點一下就好了。對方如果不聽,那就是他的因果了。不是說有人掉下河了,不去救也不報消防隊,那人會生會死都是他個人的因果! 實際上,
如果殺人者人恆殺之、欺人者人恆欺之、辱人者人恆辱之的話,這社會會不會愈來愈文明?我不清楚,但是我相信是可以少點事的! 有人說,我們的法律不應該是一種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以血還血的心態!這樣太不文明了!那些殺人、辱人、欺人的文明嗎?為什麼不去說服那些人學會文明後,再來跟我們談文明?如果大家都是文明人
  我們並不是要以一種懷疑的態度去面對所有關於道德的宣稱,而是去得到一種就像「即便是被欺騙也需要存在著一個思考者我」那樣基礎的關於道德的行為準則。那會是一種讓行為不發生矛盾的根本宣稱,不是你不該說謊、不是你不該殺人,那一基礎會是:「你不該做你不想做的事」。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管過去它做了什麼"是絕對不對的觀念,不是只有政治而已,而是為人處世必須要小心萬劫不復的陷阱。 在數學或流行病統計上有一個叫做貝氏定理,應用在觀察一個人,則相當於觀察他失去信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