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屠格涅夫的《羅亭》:尋找思想棲息處的「多餘人」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者:屠格涅夫
譯者: 石國雄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2/10/19

是的,上天賦與我許多東西;但是,我將不會做成任何與我的能力相配的事,也不會在身後留下任何有益的痕跡,就這麼死去。……我缺少什麼,我自己也無法說清楚,而光是高聳於聰明才智之上是不鞏固的,也是無益的。我的命運是奇怪的,幾乎是可笑的:我渴望著完完全全奉獻自己的一切,結果卻沒奉獻出來。我為某種無稽之談而犧牲自己,將以此而告終一生……

小說一開場將讀者引進了一個很典型的19世紀俄國貴族的家庭沙龍:由孀居的貴族太太主持,身邊環繞著各種各樣的貴族男女,他們談論著各種社會議題,發表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或玩世不恭的嘲諷,邊議論也邊調情。就在所有人物都到場後,我們的主人翁羅亭出現了,像顆耀眼的明星那般,在言談中展現出睿智聰穎和充滿熱情的理想,在辯論中將懷疑論者兼厭女者皮加索夫打得落花流水,引起了貴族夫人們的讚嘆,擄獲了年輕小姐的芳心……

莊園生活因他而有趣起來,他也作為一名食客住了下來。這劇情似乎有點熟悉?在我閱讀舊俄小說的經驗裡,常有這種「貴族養士」的場景,而且幾乎都是守寡的貴族太太家裡有那麼一兩個「受保護者」或家庭教師之類的人物。他們之間的關係未必是愛情,很多是知識和新聞的交流,這些大地主太太透過年輕的貴族知識分子來理解現代社會,而這些食客門人則得倚靠他們的才智表演來謀生。

即便這些年輕的知識分子受到了現代西方教育的洗禮,在莫斯科或彼得堡上過大學,甚至曾到當時最先進的西歐朝聖,但很多讀書人還是只能當讀書人--他們有改造社會的理想,具備科學和理性的觀念,但這個社會還是一個階級嚴明的社會、仍是存在著農奴制、貧窮和迷信的社會,知識分子們真的很想做什麼,但到底又能做什麼呢?

「多餘的人」一詞就在這種自省自嘲和無力感之下出現,體現在羅亭辯才無礙卻缺乏行動力的對比裡,出現在地下室人孤獨的喃喃自語和破碎的愛情裡。他們的思想先於時代,但意志力受限於時代;他們在精神上想推著社會前進,但現實上又不得不順服於社會的陋規舊習。羅亭終究只被拉桑斯基夫人當成食客,想要和夫人的女兒談戀愛?門都沒有!即便少女展現出那麼堅強的意志,但羅亭在面對社會與經濟的壓力下(是的,貴族也有高低之分的,而他是那種到處借錢的窮貴族),他的浪漫只是話語。話語與行動的分裂,實在是不幸、是懦弱、是無可奈何的委屈,而對真實地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來說,又是一種多麼大的痛苦和懲罰。

這是1840年代的父輩知識分子在面對社會變革時的苦悶寫照,到了子輩們--也就是巴札洛夫式的虛無主義者,他們開始輕視空談,否定一切傳統,強調行動,但也許光是這樣的強調還不夠,再接著下去的虛無主義者們,已經無所謂的直接將行動付諸實踐了。理念變成工具,這時的行動成了卡拉馬助夫式的為所欲為,成了彼得所計劃的那種不計代價的恐怖活動。多餘的人的後代出現了附魔者。在俄羅斯的古老鄰國,二十世紀初也出現了類似的知識分子的自我異化,從壓抑、無力感到爆炸式的熱情襲捲整個大地,最後毀掉自己,這是巧合,還是存在著某種歷史的規律呢?

欠缺行動的沈思是抑鬱的,喪失思考的行動則是可怕的。我們的主人翁羅亭雖然習慣了抑鬱,看來註定幹不成什麼大事,但至少他始終是善良的(這本身即是不容易的行動了),即便歲月和漂泊已在他身上留下風霜,即便他最後會被遺忘……讓我們如羅亭的老同學列日采夫所言,讓思想--各種不同的思想--有個棲身之處吧!它們不只是論戰的利器,不只是激勵的言語,更不是討好權勢者的工具,在實現所渴求的社會變革之前,應當能被認真而不戲謔的對待。它們可能是寂寞的,或許在面對現實時傷痕累累,但必定是自由的,而當思想溪水自然地流入行動的海河,多餘的人也參與其中了--在歷史所敘述的故事裡,知識分子也許並不散發什麼英雄光采,但永遠都不多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普通讀者的讀書、閱讀心得、閱讀隨筆,簡單來講就是閱讀後腦袋產生的那些東西。如果我稱它做「書評」,那只是為了觸及率而已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讀冊:流浪者之歌|生命是河流,奔湧如斯、而河流依舊「你可也曾向河流學到一個秘密:其實根本沒有時間?」 對這河而言只有當下,沒有過去的陰霾,沒有未來的遮掩。 初讀流浪者之歌時是高中尾聲,那個倒數著畢業的時刻,當時的我們有些早已因繁星上了科系而放鬆渡日或加入畢聯會,有些在準備著被審資料、練習面試,而有些還泡在書裡準備著指考。 記得當時我每日中午都會
Thumbnail
avatar
Paz
2024-06-19
[讀書筆記、對照]<小王子>第六章~九章▓看夕陽   小王子在他的星球上,只要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夕陽,隨時都可以看,在地球的話,要等,他體會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情形,有時候會忘記,以為還在家裏。   ▓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我」忙著要鬆開一顆卡在引擎上的螺絲時,小王子正跟他講話,他表示那不重要,他「在忙重要的事」,
Thumbnail
avatar
吳淑姿
2024-06-19
【讀書筆記】《向光植物》讀後感 會去讀《向光植物》這本書的理由滿好笑的,是在滑手機的日常中隨機看到一篇八卦新聞,是我覺得很有氣質的台灣演員連俞涵被拍到和女作家李屏瑤在路邊約會接送情。點進去看內文,"已出櫃女作家"頓時讓我覺得很好奇他到底寫了什麼書記者需要這樣下標,查完之後動心起念決定去圖書館借來讀讀XDD
Thumbnail
avatar
巧克洋芋片
2024-06-19
[讀書筆記、對照]【似苦又甜間徘徊 Ch.6】在「渴求妒忌」與「妒忌他人」之間的孤獨感▓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avatar
紀餘
2024-06-19
讀《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書摘及小感(下)第三部「海嘯過後」,將讀者目光帶到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這是1970年代開始使用「地震矩」(Earthquake Glossary) 規模以來,從未出現過達到九的地震。 這場因為蘇門答臘外海地震所引發的海嘯,撞擊波在沒有阻力的深海,以每小時八百公里的行進速度,沿著地震帶往北,七個小時內巨浪撞擊印
Thumbnail
avatar
小鈍鸚
2021-09-26
讀《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書摘及小感(上) 這是本記錄地震後的餘生觀察誌,一打開書便被其獨特的視角所吸引。一般世人對於重大災難多集中於發生災難當下的觸目驚心,鮮少關注災後援助重建、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對當地社會的影響、災民的創傷治癒等議題。《日常的中斷》深入採訪三一一海嘯(東日本大震災)、汶川大地震(五一二大地震)、南亞大海嘯(印度洋大地震)
Thumbnail
avatar
小鈍鸚
2021-09-26
讀《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台灣新冠月記事,非日常下依舊存在的現實《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以一月一章的台灣新冠記事,為突然之間成為空白的一年補上記錄。 這些「沒人說的故事」輕鬆易讀,有戲劇化的轉折,也有生活的無奈,有一針見血的觀察,也有在深處伏擊的不安。新冠病毒改變了世界的日常,然而有些東西在疫情蔓延下依舊持續發生。
Thumbnail
avatar
Shoé
2021-09-25
讀《反動的修辭》—現實在兩極光譜之間 本書歸納出的反動修辭(reactive rhetoric)分別是: 悖謬論:改革會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例如希冀的是財富更平均的分配,但卻適得其反得出不良後果;無效論:社會的發展有如自然定律,任何改變的企圖註定失敗;危害論:改革或許是可欲的,但會摧毀原先的良好傳統。 Hirschman以
Thumbnail
avatar
曾友俞
2021-09-22
讀《真確》—台灣社會議題的再思考(下)  上次談到幾項閱讀完《真確》後的心得,包括少子化與經濟無關、學生沒有比當年的我們爛、媒體識讀能力來自不斷學習、核能存廢問題、covid19疫苗在台施打死亡率問題、covid19不該叫武漢肺炎、責任政治的濫用、民粹議題等諸多台灣的社會現況(詳見讀《真確》—台灣社會議題的再思考(上)一文)。   這次
Thumbnail
avatar
教育界走跳
202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