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風琴守候的日子》觀後感

2022/10/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影風琴守候的日子劇照
電影《風琴守候的日子》(原名:あの日のオルガン)描寫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11位幼保老師帶領53位托兒所的孩子離開東京,去埼玉疏散避難的真實故事。為了給孩子們能夠安心且像樣的居住環境,老師們憑藉有限的物資和人力,把一座破舊寺廟從無到有改建為臨時避難托兒所,開始了9個月24小時不打烊的托育生活。

戰火下仍努力維持教育不中斷的幼保老師們

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陪孩子們玩耍、環境清潔以及各種瑣碎事宜,以現今的角度來看是很普通的幼保日常。但試想當年20多歲的單身女性們冒著各種風險,揮別自己的家人,帶著一大群學齡前的孩子到近60公里外的埼玉去避難,是多麼勞心勞力的事情。
在沒有汽車的年代,移動路程之艱辛不說,又因為臨時避難托兒所環境不如市區,光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都是一大困難。長時間的體力勞動,以及必須隨時注意小孩們身心狀況的精神緊繃狀態,想必讓每位老師們都承受了龐大的心理壓力。更困難的是儘管自己感到不安、煩躁,也不能對孩子或同事隨意發洩情緒,就算想逃走又怕增加其他人的負擔。
老師們犧牲奉獻一切只為了一個單純的理念,給孩子一個正面的教育環境,遠離戰爭的恐懼。
但1945年3月一場無情的東京大轟炸,讓她們的家園成了焦土,失去了同事、失去了家人,還有許多孩子們失去了手足、生命或被迫成了孤兒。她們開始自我懷疑,避難的抉擇是正確的嗎?這樣做真的有意義嗎?
儘管如此,托育生活不能喊停,日子還是得過下去。
直到戰火燒進鄰近的城市,小小的和平世界被逐步摧毀,大家開始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咬牙苦撐捱到戰爭結束,一個個送走托育的孩子,抬頭看看身邊的伙伴,慶幸我們一起活著走到了這裡,壓抑的淚水忍不住潰堤。

人生中沒有所謂完美的選擇

在所有幼保老師中,主任板倉楓(戸田惠梨香 飾演)可說是堅強的代名詞。敢怒敢言的個性、有條有理的做事方式,讓她成為所有人最信任的存在。
她發起了帶孩子疏散避難的計畫,親自帶隊勘查環境、和埼玉當地居民交涉。遇到事情第一個出來扛責任,傾聽下屬的意見,也總是保持鎮定安撫眾人的情緒。因為她始終堅信自己做的是對的事。
甚至當初反對疏散避難計畫的家長,在見識過空襲的殘酷之後,原想將兒子小健託孤給她,但她一口拒絕,激勵對方要努力活下去。
然而親身經歷過的東京大轟炸摧毀了板倉楓的信念與希望。
因為自己決意帶孩子疏散避難,不僅讓同事和孩子們飽嚐分離的寂寞,甚而有人連再見一面的機會都因此被剝奪,其中包括了小健的家人。她自此意志消沉,不停地自責。
疏散避難計畫是正確的決定嗎?
如果沒有離開東京,大家可能都淪為戰火下的犧牲者。
因為離開東京讓多數人保住了一命,但活下來的人得承受失去的痛苦,也得經歷重建之路的煎熬。
那些孩子往後會如何看待人生的這段插曲呢?
這在下抉擇前誰都無法預料,也沒有人能給標準答案。
只能祈禱所有的人,最終都能像電影裡光枝老師(大原櫻子飾演)和好子老師(佐久間由衣飾演)合唱的插曲『この道』那樣,回首來時路時充滿了欣慰。

平淡卻溫暖的人性故事

一般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多把焦點放在前線。

日本這數十年來出現幾部講述後方平民百姓戰爭經驗的作品,更讓人切身感受當年人們對於日常生活崩壞的無力感,以及戰爭對他們身體及心靈上所受的傷害。例如像在台灣也頗具知名度的《螢火蟲之墓》(原名:火垂るの墓),或是《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原名:この世界の片隅に),當然也包括這部《風琴守候的日子》。

這些電影不同於一般的戰爭片,都沒有使用過多的感官刺激來挑起觀眾的情緒,而是用故事去感動人心。尤其《風琴守候的日子》,我最喜歡的部份是導演用黑白畫面加上紅色火焰,輕巧的帶過戰爭的殘酷場面。把重心放在生活面最細膩的描寫,讓觀眾去體會當代人的思維和情感,重新認識並思考這段歷史的意義。
15會員
64內容數
純粹翻譯一些自己關注的日本流行音樂,不針對特定的歌手或類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