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問題是一個團隊犯錯誤,要迅速扭轉方向,糾錯成本極大。
即使個別領導者要改,但要說服底下人眾多部門犧牲自己短期的確定的利益,以換取團隊整體減少損失趨利避害,在早期幾乎不可能。
所以不必為大公司看上去人多熱鬧所迷惑,方向一旦偏離,這些大公司和殭屍無異。
當利益和糾錯成本矛盾時,糾錯成本永遠優於利益,因為錯誤和偏差是必然的。
無法糾錯造成的巨大損失遲早將吞噬所有的利益。
定義錯誤或者偏差的標準很簡單,就是對世界做個預測,如果事實真相和預測有差別,就要考慮微調思維模型,引入新的參數。
差別越大,調整就必須越大。而且調整是個永無止境的動態過程。
過去二十年一個被很多人低估的反直覺現像是開源社區的蓬勃發展,兩個典型是 Linux 操作系統,和維基百科。
在二者發展壯大之前,沒人相信它們可以做起來,開發者都是些沒有報酬的,怎麼可以做得好?
但開源系統有個關鍵特點,自我糾錯查bug 的時間是常數,O(1). 封閉式系統可能搞很長時間也無法查錯。
歷史的記錄中,勝利者往往會把自己過去犯的錯誤掩蓋美化,而把失敗者勾勒成一個自始至終就非常愚蠢剛愎自用老犯錯誤的傻瓜.
但實踐中往往會發現,這並非真實運行的機制,實際情況是一部分原因是運氣,一部分原因是大家都在犯錯誤,而有的人糾錯機制靈活,有的人只顧眼前利益,把自己逼到一個糾錯成本極高的死角里而已。
不實事求是,不從糾錯機制的角度來指導自己的決策,大部分人不可避免的永遠無法吸取歷史教訓,重蹈前人的覆轍。
當年你的糾錯成本比大部分人要低,當你把科學的糾錯機製作為決策的重要一部分時,就自然而然的會更願意多探索多試錯。還沒開始就已經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