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陪伴了我們將近三年的時間,焦慮有隨著時間下降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章之研究結果引用自 Ain & Gilani, 2021 之論文)

COVID-19至今已經伴隨世界將近三年的時間,我們好似也開始習慣戴口罩的日子。從一開始的膽戰心驚,到現在不得不接受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不便。疫情除了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呢?

疫情大流行期間,存在性焦慮的盛行率好高!

疫情帶來的威脅,不只是生活上處處不方便,更多的可能讓人感覺到對於死亡的焦慮,以及對失去的恐懼。因此,這裡要介紹的是以存在主義的觀點,來看待人們焦慮的感受。存在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以自身意識到「我」的存在為中心,來探討人類的生存、幸福和責任的意義。

存在性焦慮 (existential anxiety) 圍繞在對於生活和死亡的極端焦慮。當面臨強烈的壓力或失去安全感,並且資源不足時,存在性焦慮會變得更加突出。Tillich 學者將存在性焦慮分為三個面向,每個面向都有兩種不同的擔憂,分別為「相對擔憂」和「極端擔憂」:

  1. 對命運和死亡的焦慮
  • 命運 (fate) 的焦慮是相對擔憂,是對於掌握命運的渴望,但是人們永遠無法實現。
  • 死亡 (death) 的焦慮是極端擔憂,因為它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終點,且無法控制。

2. 空虛和無意義

  • 空虛 (emptiness) 是相對擔憂,對於自身的信仰失去信心的擔心。
  • 無意義 (meaningless) 則是極端擔憂,擔心生命可能最終沒有明確的目的。

3. 罪咎和譴責

  • 罪咎 (guilt) 是相對擔憂,擔心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
  • 譴責 (condemnation) 則是極端擔憂,擔心自己最終沒有達成普遍的標準。
raw-image

什麼樣的人,會有更高的存在性焦慮?

當人們面臨痛苦或生命中的掙扎時,這些存在性焦慮會鑽進你的思想,並定居在此。也因此面臨壓力時,存在性焦慮會增加。研究發現,有心理疾病診斷以及認為自己應該看身心科的受試者,有較高的存在性焦慮。

此外,除了無意義 (meaningless),其他項目都有超過 50% 的人認為自己有這些傾向。這表示每個人或多或少在某些時刻需要幫助,當人們面臨壓力時,皆可能出現存在性焦慮的困擾。尤其在傳染病大流行時,更應該正視這個問題。除了罪咎和譴責,另外兩個面向的相對擔憂比極端擔憂有更高的盛行率,這可能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更容易面臨相對擔憂的情境。

COVID-19 引起的壓力不會影響人們的存在性焦慮?

為了測量人們與 COVID-19 有關的壓力,學者篩選出那些「在 COVID-19 流行後,開始認為自己需要看身心科」的受試者,作為受到疫情影響的高度壓力者。然而,相較於其他人,那些因 COVID-19 產生壓力的受試者,並沒有更高的存在性焦慮。研究作者認為,這可能是在進行這項研究時,該地區的陽性個案數量相當少,且多數人都沒有症狀,所以COVID-19 對人們的威脅可能已經大大降低。

由於 COVID-19 直至今日仍影響著所有人,與之相關的研究也不斷推陳出新,我們在閱讀這些研究結果時,仍然要抱持著開放的態度,切勿因為單一研究結果下定論。但這篇研究也帶來了好消息,也許人們受到 COVID-19 的影響越來越小,並且繼續在自己的生活軌道上慢慢努力著。

參考文獻

Ain, S. N. & Gilani, S. N. A. (2021). Existential anxiety amid COVID-19 pandemic in Kashmir: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31;10(1):184. doi: 10.4103/jehp.jehp_1102_2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Veronica|喜歡紫色的臨心研究生的沙龍
7會員
23內容數
我是正在就讀臨床心理研究所的學生,希望將自己對心理學的愛,透過撰寫文章的方式分享給讀者。期待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看見自己的需求,為生活帶來一些正向的改變!
2023/01/11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2023/01/11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2023/01/02
你是否有過分組討論時,被朋友或組員拒絕在外的情形呢?或者下班後,同事們紛紛約吃飯,卻唯獨沒有約你呢?然而,被拒絕後的打擊只會出現在親密的朋友身上嗎?還是被陌生人拒絕也會讓你有同樣感受呢?
Thumbnail
2023/01/02
你是否有過分組討論時,被朋友或組員拒絕在外的情形呢?或者下班後,同事們紛紛約吃飯,卻唯獨沒有約你呢?然而,被拒絕後的打擊只會出現在親密的朋友身上嗎?還是被陌生人拒絕也會讓你有同樣感受呢?
Thumbnail
2022/12/18
這兩年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被迫減少。這些改變、風險和限制可能導致壓力的增加,以及幸福感減少。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挑戰和恐懼,而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2022/12/18
這兩年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被迫減少。這些改變、風險和限制可能導致壓力的增加,以及幸福感減少。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挑戰和恐懼,而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焦慮」是人類常經歷到的情緒之一,尤其在當今變化快速、充滿未知的世代,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與焦慮共存吧❤️
Thumbnail
「焦慮」是人類常經歷到的情緒之一,尤其在當今變化快速、充滿未知的世代,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與焦慮共存吧❤️
Thumbnail
COVID-19至今已經伴隨世界將近三年的時間,我們好似也開始習慣戴口罩的日子。從一開始的膽戰心驚,到現在不得不接受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不便。疫情除了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呢?
Thumbnail
COVID-19至今已經伴隨世界將近三年的時間,我們好似也開始習慣戴口罩的日子。從一開始的膽戰心驚,到現在不得不接受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不便。疫情除了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呢?
Thumbnail
這波被迫「與病毒共存」的疫情下,出現很多「亂象」;有不少已經染疫、卻怕影響正常生活而不通報的「黑數」,但也有很多是「明明沒染疫、卻成日疑神疑鬼」的假確診;你也有這種「疫情恐懼症」嗎? 網路笑話是「如果你還沒有朋友確診,代表你沒有朋友」,以前是笑話,現在是真實狀況。 在疫情下,也考驗人性與友情。
Thumbnail
這波被迫「與病毒共存」的疫情下,出現很多「亂象」;有不少已經染疫、卻怕影響正常生活而不通報的「黑數」,但也有很多是「明明沒染疫、卻成日疑神疑鬼」的假確診;你也有這種「疫情恐懼症」嗎? 網路笑話是「如果你還沒有朋友確診,代表你沒有朋友」,以前是笑話,現在是真實狀況。 在疫情下,也考驗人性與友情。
Thumbnail
越來越多人深陷焦慮、憂鬱或恐慌,卻都被視為個人問題。《焦慮世代》引經據典,爬梳比較歷史上不同文化風俗,指出當代的精神健康議題很大原因是由社會環境變遷導致,而這要從現代人普遍有的焦慮思維開始談起。
Thumbnail
越來越多人深陷焦慮、憂鬱或恐慌,卻都被視為個人問題。《焦慮世代》引經據典,爬梳比較歷史上不同文化風俗,指出當代的精神健康議題很大原因是由社會環境變遷導致,而這要從現代人普遍有的焦慮思維開始談起。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我不想去公司上班,每天要接觸好多人,我害怕萬一確診,那我的家人也很危險” "我身體本來就不好,若有個閃失,我害怕會很嚴重…” "現在手上的工作都停掉了,若再繼續沒有收入,我害怕生活會過不下去"   疫情快速蔓延,打亂許多人的生活步調,負向情緒隨之升起,讓人感到措手不及...
Thumbnail
"我不想去公司上班,每天要接觸好多人,我害怕萬一確診,那我的家人也很危險” "我身體本來就不好,若有個閃失,我害怕會很嚴重…” "現在手上的工作都停掉了,若再繼續沒有收入,我害怕生活會過不下去"   疫情快速蔓延,打亂許多人的生活步調,負向情緒隨之升起,讓人感到措手不及...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臺灣,經歷一個多月自我防疫管理,第一波的急性心理反應開始緩解,伴隨而來的是第二波的長期心理衝擊,「持續保持希望」六個字已經無法解決問題。COVID-19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我們對自身的理解,看見與安頓自己是解除疫情焦慮的唯一方法。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臺灣,經歷一個多月自我防疫管理,第一波的急性心理反應開始緩解,伴隨而來的是第二波的長期心理衝擊,「持續保持希望」六個字已經無法解決問題。COVID-19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我們對自身的理解,看見與安頓自己是解除疫情焦慮的唯一方法。
Thumbnail
  我是一個想很多的人,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也時常在關注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前一篇有打到目前我們的新聞都是COVID-19為大宗,再來社交軟件也都在討論著這件事情,這世界彷彿沒有了可以讓我們喘息的空間,看著那些病例數,真的會讓人人心惶惶,雖說大家關注是件好事,但我覺得也不用過多的關心
Thumbnail
  我是一個想很多的人,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也時常在關注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前一篇有打到目前我們的新聞都是COVID-19為大宗,再來社交軟件也都在討論著這件事情,這世界彷彿沒有了可以讓我們喘息的空間,看著那些病例數,真的會讓人人心惶惶,雖說大家關注是件好事,但我覺得也不用過多的關心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