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得好彼此沾光,推薦不好質疑眼光。介紹親友到任職公司需三思!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很多公司標榜人才來源主要來自員工推薦(有些公司來自員工推薦的新人比例甚至高達30%),這是凸顯優質僱主品牌的最佳證據(認可公司的員工才會介紹親友進公司)。那些被員工推薦進來的人選,其任職長度與績效評價,甚至會被拿來與其他就職來源的人選對比,若明顯呈正相關,公司則會擴大員工推薦的誘因(例如提高推薦獎金),此舉能讓公司與員工更佳受益。

raw-image


然而員工推薦不會總是成功,我從失敗案例看到的是,推薦人很可能忽略,一旦推薦成功,與被推薦人之間自然形成某種看不見的綁定,因為.....

推得好彼此沾光,推不好質疑眼光。

我曾經把幫自家房屋裝潢設計的設計師好友,推薦給同事,孰知雙方前期的互動就產生了不愉快,最終當然未能合作。我事後回想為何會如此?得到了一個結論,買房裝潢在所有家庭來說是件大事(開銷甚鉅且影響深遠),風格、美感、功能、選材、費用等各面向的議題,都需要業主與設計師在幾個月內密集的磨合溝通來解決,更不用說設計這種事本身就帶有主觀。而我之所以與設計師朋友合作無礙,是來自於支持朋友事業、愛屋及烏的心情,以及對朋友的信任。但對我同事而言,就只有業主與設計師之間單純的服務關係。

事情發生那陣子,我在公司碰到該同事或是與設計師朋友聚會都覺得頗為尷尬,好像自己做錯了什麼。但找的設計師不喜歡,換一個就好,換工作則不能等閒視之。萬一最後不歡而散(甚至是被請走的),那豈只是尷尬而已,搞不好連朋友都當不成。

為了確保有好的推薦結果,有幾點必須注意:

一、謹慎評估雙方契合度

  1. 你們共事過嗎?你對他的專業專長了解有多少?
  2. 你夠了解該職缺嗎?用人單位主管的風格、團隊文化與工作的挑戰等等你有概念嗎?

這裡要留意的是,你們就算是前同事,也不一定真的共事過,例如只是在員工旅遊認識雙方,但實際工作中毫無互動,這都不能算是共事過。

除了熟悉被推薦親友的專業與工作狀況,了解該職缺所在單位的文化、主管的管理風格甚至更為重要。如果手邊沒有資訊那就盡可能打聽,例如該部門很操、主管很專制等等,拿到這些訊息不會太難,因為壞事傳千里。但用人單位很可能加以包裝,只有作為朋友的你願意提供相對真實透明的資訊,為了不讓朋友進來了怨你,壞話先說在前頭。


二、幫助公司公正選才

我在企業內擔任人資同時又是主管職,既有HR的角色,自己團隊缺人時也同時扮演用人單位。我自己怎麼看待員工推薦的人選呢?坦言說,只要來自於與HR之友、績效好的員工所推薦的人選,第一時間很容易怎麼看怎麼喜歡,明明履歷不怎麼樣,就是想面他一面。這就是前面已經提到過「愛屋及烏的偏誤」。那些看走眼的案例歸納起來,不外乎不自覺放寬了把關機制,或是明明感知問題存在,卻自我說服問題不大,最後導致錯誤用人。

既然這點主要決定在用人單位或人資,那推薦者可以做什麼?

我的建議是,送履歷進去時你可以同步提供詳盡的推薦理由,包含跟他的共事評價,從中強化優點與客觀陳述風險(短板)。例如當朋友的工作能力跟態度都不錯,但不擅言詞不喜歡出風頭,我可能會說「他工作認真盡責但較為省話內向」,看似輕描淡寫的,其實是在表達他的溝通技巧比較差。細膩的面試官看到這些隱晦的意見,通常就會在面談過程中鑑別到底是有多省話,以評估對工作的影響。這些動作都有助於選才的客觀性,而且你還是有做到助攻。

你可能想說為什麼需要這樣,都講好的不行嗎?前面已經說了,你在推薦他的同時已經無形與其綁定"推不好質疑眼光",除非你的朋友真的挑不到大毛病,否則我會點到為止的陳述,剩下的就讓面試官自己判斷。


三、最後讓親友獨立決定

這個動作是在買保險對嗎?是的。

朋友在過程中來找你分析憂缺利弊可以義不容辭,例如工作很喜歡、老闆人不錯,但薪水低於期望等等,探討這些都不是問題,但要你幫忙做決定則萬萬不可。甚至「如果我是你....」這樣的話都盡量不要説,因為你終究不是他。找工作最終是求職者自己的事,其中的風險不應轉嫁到任何人身上。


掌握以上原則,有機會讓你不推薦則已,一推薦就是三贏(公司、親友、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麥卡沙的沙龍
22會員
14內容數
麥卡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10
本文探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兒童及其家庭的困境,以及教育體制如何改善現狀。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強調及早診斷、藥物治療與認知教育的重要性,並呼籲社會大眾應重視特殊教育議題,給予老師更多支持與培訓,以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
Thumbnail
2025/01/10
本文探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兒童及其家庭的困境,以及教育體制如何改善現狀。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強調及早診斷、藥物治療與認知教育的重要性,並呼籲社會大眾應重視特殊教育議題,給予老師更多支持與培訓,以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
Thumbnail
2024/08/18
在當今社會中,公眾人物的形象管理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面對網絡輿論時。王齊麟因經紀人社交媒體的言論引發爭議,文章探討在名聲面前,如何把握群眾期待、選擇正確的道路,並以柔克剛來應對八卦與批評。這些策略不僅適用於藝人,更是每位希望在公共視野中塑造自己形象的人的必須課題。
Thumbnail
2024/08/18
在當今社會中,公眾人物的形象管理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面對網絡輿論時。王齊麟因經紀人社交媒體的言論引發爭議,文章探討在名聲面前,如何把握群眾期待、選擇正確的道路,並以柔克剛來應對八卦與批評。這些策略不僅適用於藝人,更是每位希望在公共視野中塑造自己形象的人的必須課題。
Thumbnail
2024/08/11
本文探討臺灣女拳擊手林郁婷在奧運金牌戰的成功背後,如何透過內在驅動力與堅持不懈激勵職場上的工作者。藉著她的故事,職場人士能學習到自我實現的重要性,並瞭解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透過找出個人優勢與堅持不懈的努力,人人都有機會在人生的擂臺上取得勝利。
Thumbnail
2024/08/11
本文探討臺灣女拳擊手林郁婷在奧運金牌戰的成功背後,如何透過內在驅動力與堅持不懈激勵職場上的工作者。藉著她的故事,職場人士能學習到自我實現的重要性,並瞭解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透過找出個人優勢與堅持不懈的努力,人人都有機會在人生的擂臺上取得勝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推薦人最多2位,最好與專業有關,務必記得先與推薦人打聲招呼,還有一些小細節,以免推薦不成還反推薦。
Thumbnail
推薦人最多2位,最好與專業有關,務必記得先與推薦人打聲招呼,還有一些小細節,以免推薦不成還反推薦。
Thumbnail
如何在Linked in上判斷對方是否: 擁有脫穎而出的專業能力? 具備潛在共事機會的特質? 相信僅僅憑藉瀏覽profile,對於真實情況的掌握相對困難許多。
Thumbnail
如何在Linked in上判斷對方是否: 擁有脫穎而出的專業能力? 具備潛在共事機會的特質? 相信僅僅憑藉瀏覽profile,對於真實情況的掌握相對困難許多。
Thumbnail
在工作上,增加一個人,未必就是增加一個「人力」,有時在一開始選人的階段,若是內部人員對「選才」的意見未達一致,反而會為公司帶來「負人力」。(PS.此篇記錄第一次帶人的經驗跟反思,不見得三觀正確,還請各位多指教盲點,感謝大家~)
Thumbnail
在工作上,增加一個人,未必就是增加一個「人力」,有時在一開始選人的階段,若是內部人員對「選才」的意見未達一致,反而會為公司帶來「負人力」。(PS.此篇記錄第一次帶人的經驗跟反思,不見得三觀正確,還請各位多指教盲點,感謝大家~)
Thumbnail
在面試時,即使你說的天花亂墜、使出渾身解數展現你多有能力,都不及你的推薦人為你的能力做正面的背書,所以推薦人對於你面試重要性高的職位或是應徵主管職有決定性的影響。
Thumbnail
在面試時,即使你說的天花亂墜、使出渾身解數展現你多有能力,都不及你的推薦人為你的能力做正面的背書,所以推薦人對於你面試重要性高的職位或是應徵主管職有決定性的影響。
Thumbnail
很多公司標榜人才來源主要來自員工推薦(有些公司來自員工推薦的新人比例甚至高達30%),但是推薦親友到任職公司並不總是喜劇收場,該注意什麼來增加推薦成功的機率呢?
Thumbnail
很多公司標榜人才來源主要來自員工推薦(有些公司來自員工推薦的新人比例甚至高達30%),但是推薦親友到任職公司並不總是喜劇收場,該注意什麼來增加推薦成功的機率呢?
Thumbnail
前陣子遇到一個客戶,講起在職場上的偶像時眼冒愛心。「他又帥、工作能力又強、尾牙時大家都想找他合照!」我彷彿看到以前那個為了追韓團Bigbang而請假出國看演場會的自己,似乎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塊「迷弟、迷妹」的人設原型。 如果我們要避開這樣的陷阱,但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職場關係磁場,還有什麼選擇嗎?
Thumbnail
前陣子遇到一個客戶,講起在職場上的偶像時眼冒愛心。「他又帥、工作能力又強、尾牙時大家都想找他合照!」我彷彿看到以前那個為了追韓團Bigbang而請假出國看演場會的自己,似乎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塊「迷弟、迷妹」的人設原型。 如果我們要避開這樣的陷阱,但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職場關係磁場,還有什麼選擇嗎?
Thumbnail
有個做設計的朋友來問我:「之前一起合作接案的朋友,我想以最低限度的模式來合作,因為對方感覺沒有很信任我。我在想啊~是要自己出去接案,或是拿下一個知名創作商業家新事業發展的 offer?」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 繼續跟朋友合作下去、直接自己出去接案、還是成為 in-house 的員工?
Thumbnail
有個做設計的朋友來問我:「之前一起合作接案的朋友,我想以最低限度的模式來合作,因為對方感覺沒有很信任我。我在想啊~是要自己出去接案,或是拿下一個知名創作商業家新事業發展的 offer?」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 繼續跟朋友合作下去、直接自己出去接案、還是成為 in-house 的員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