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標榜人才來源主要來自員工推薦(有些公司來自員工推薦的新人比例甚至高達30%),這是凸顯優質僱主品牌的最佳證據(認可公司的員工才會介紹親友進公司)。那些被員工推薦進來的人選,其任職長度與績效評價,甚至會被拿來與其他就職來源的人選對比,若明顯呈正相關,公司則會擴大員工推薦的誘因(例如提高推薦獎金),此舉能讓公司與員工更佳受益。
然而員工推薦不會總是成功,我從失敗案例看到的是,推薦人很可能忽略,一旦推薦成功,與被推薦人之間自然形成某種看不見的綁定,因為.....
我曾經把幫自家房屋裝潢設計的設計師好友,推薦給同事,孰知雙方前期的互動就產生了不愉快,最終當然未能合作。我事後回想為何會如此?得到了一個結論,買房裝潢在所有家庭來說是件大事(開銷甚鉅且影響深遠),風格、美感、功能、選材、費用等各面向的議題,都需要業主與設計師在幾個月內密集的磨合溝通來解決,更不用說設計這種事本身就帶有主觀。而我之所以與設計師朋友合作無礙,是來自於支持朋友事業、愛屋及烏的心情,以及對朋友的信任。但對我同事而言,就只有業主與設計師之間單純的服務關係。
事情發生那陣子,我在公司碰到該同事或是與設計師朋友聚會都覺得頗為尷尬,好像自己做錯了什麼。但找的設計師不喜歡,換一個就好,換工作則不能等閒視之。萬一最後不歡而散(甚至是被請走的),那豈只是尷尬而已,搞不好連朋友都當不成。
為了確保有好的推薦結果,有幾點必須注意:
一、謹慎評估雙方契合度
- 你們共事過嗎?你對他的專業專長了解有多少?
- 你夠了解該職缺嗎?用人單位主管的風格、團隊文化與工作的挑戰等等你有概念嗎?
這裡要留意的是,你們就算是前同事,也不一定真的共事過,例如只是在員工旅遊認識雙方,但實際工作中毫無互動,這都不能算是共事過。
除了熟悉被推薦親友的專業與工作狀況,了解該職缺所在單位的文化、主管的管理風格甚至更為重要。如果手邊沒有資訊那就盡可能打聽,例如該部門很操、主管很專制等等,拿到這些訊息不會太難,因為壞事傳千里。但用人單位很可能加以包裝,只有作為朋友的你願意提供相對真實透明的資訊,為了不讓朋友進來了怨你,壞話先說在前頭。
二、幫助公司公正選才
我在企業內擔任人資同時又是主管職,既有HR的角色,自己團隊缺人時也同時扮演用人單位。我自己怎麼看待員工推薦的人選呢?坦言說,只要來自於與HR之友、績效好的員工所推薦的人選,第一時間很容易怎麼看怎麼喜歡,明明履歷不怎麼樣,就是想面他一面。這就是前面已經提到過「愛屋及烏的偏誤」。那些看走眼的案例歸納起來,不外乎不自覺放寬了把關機制,或是明明感知問題存在,卻自我說服問題不大,最後導致錯誤用人。
既然這點主要決定在用人單位或人資,那推薦者可以做什麼?
我的建議是,送履歷進去時你可以同步提供詳盡的推薦理由,包含跟他的共事評價,從中強化優點與客觀陳述風險(短板)。例如當朋友的工作能力跟態度都不錯,但不擅言詞不喜歡出風頭,我可能會說「他工作認真盡責但較為省話內向」,看似輕描淡寫的,其實是在表達他的溝通技巧比較差。細膩的面試官看到這些隱晦的意見,通常就會在面談過程中鑑別到底是有多省話,以評估對工作的影響。這些動作都有助於選才的客觀性,而且你還是有做到助攻。
你可能想說為什麼需要這樣,都講好的不行嗎?前面已經說了,你在推薦他的同時已經無形與其綁定"推不好質疑眼光",除非你的朋友真的挑不到大毛病,否則我會點到為止的陳述,剩下的就讓面試官自己判斷。
三、最後讓親友獨立決定
這個動作是在買保險對嗎?是的。
朋友在過程中來找你分析憂缺利弊可以義不容辭,例如工作很喜歡、老闆人不錯,但薪水低於期望等等,探討這些都不是問題,但要你幫忙做決定則萬萬不可。甚至「如果我是你....」這樣的話都盡量不要説,因為你終究不是他。找工作最終是求職者自己的事,其中的風險不應轉嫁到任何人身上。
掌握以上原則,有機會讓你不推薦則已,一推薦就是三贏(公司、親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