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會說話〉
- 國人整體平均薪資提高,產業薪資不均狀況也未解,高低薪之間差距愈形擴大。
- 產業發展結構性問題,薪資提升集中特定產業。
〔低薪族的定義〕
-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薪資水準指標,薪資低於中位數三分之二,屬低薪族(Low Pay)。
- 所謂「中位數」即指100人薪資從低排到高,第50個人的薪資。
- 109年綜所稅各類所得中,總計平均每人所得按年齡級距分,男性以年齡45-49歲居多,計96.5萬元,女性以年齡45-49歲居多,計62.2萬元。
- 觀察總計平均每人所得各年齡級距之男女差距倍數,以年齡70-74歲之男女差距倍數2.33倍最大。
〈由財稅大數據 探討臺灣近年薪資樣貌〉
- 100 年至104 年間,財稅月均薪資平均數為新臺幣4.5~4.8 萬元,中位數為3.3~3.5 萬元。
- 員工薪資水準高低與所屬企業規模高度相關,104年上市公司月薪中位數達5.1萬元,較非上市櫃公司高1.8萬元;百人以上公司則皆達4萬元以上,為 5人以下小公司之2倍。
- 薪資與年齡同步成長,惟同齡間差距亦逐步擴大,薪資水準較高之族群,較易逐年累積人力資本反映其薪資成長,惟低薪工作者則否,以致陷入低薪泥沼。
- 各行業薪資水準歧異,104年以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月薪中位數最高達8.9萬元,住宿及餐飲業等僅約2.5萬元。月薪百萬者7成集中於半導體、電腦製造、銀行、券商與保險等業。
- 女性及中高年齡層近年薪資增幅較大,100年至104年間,月薪中位數增幅女性達6.1%、逾41歲增幅則在1成以上;反觀40歲以下則不及3%,顯示青年低薪停滯不前困境。
- 參酌OECD 薪資水準指標設算(薪資低於中位數2/3屬低薪族),我國低薪族占比2 成5,與近年勞動市場部分工時人員日增有關,惟隨基本工資調升與景氣回溫,占比漸下降。其中低薪族多屬非上市(櫃)公司與40歲以下年齡層,集中在勞力密集與計時人員多之業別。
- 104 年薪資10等分高低差距達12.6倍,較100年13.3倍略降大。
🔅年薪資所得平均數從100年51.2萬元,漸增至104年之54.7萬元;
🔅中位數從37.5萬元提高至40.0萬元,而中位數占平均數比重歷年約都在7成4左右。
🔅從月均薪資所得觀察,平均數自100年4.5萬元成長至104年4.8萬元,中位數亦自3.3萬元增加至3.5萬元,中位數約占平均數7成4。
🔅若將月均薪資所得按不同級距區分,月薪資所得在 4 萬以下者合計約占6成,而超過6萬以上者則僅占2成。各薪資級距中以2-3 萬元人數較多,104年達 120萬人,占比為23.5%。
🔅比較100年與104年間人數變化,各薪資級距中僅有2萬元以下者人數呈現減少趨勢,4年間約減少1成5,其餘各薪資級距則皆呈增加趨勢,人數分別增加1~2成不等。
🔅年齡別方面皆隨年齡增加而提高,且薪資越高成長越顯著。
🔅顯示相對於低薪族群,高薪資族群因其所處產業與工作性質,職場上的經驗、技術與知識等人力資本較易隨年齡累積,反映於薪資成長變化,此情形尤其集中於金融及保險業、資訊及通訊傳播業與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等業別。
🔅各大業別中有近半數其月均薪資所得中位數低於全國3.5萬元水準,其中又以住宿及餐飲業、其他服務業最低,皆落在2.5萬元以下。
🔅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最高,達8.9萬元,主因其業內員工年齡相對較高且其產業具有專營特性,故造就其薪資水準相對偏高,薪資分布樣態亦不同於其他各業,為各大業別中唯一屬左偏分布者。
「低薪」心態,不少人被生活開銷壓著喘不過氣來,看不到未來,選擇不婚、不生、不養,隨興「躺平」就好。
缺工產業與低薪有正向因果關係。
是否相對性低薪要看大產業與職場上的經驗、技術與知識等人力資本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