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有沒有試過針灸呀?」
你知道其實「針」與「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治療技術嗎?大家對於艾灸還停留在診間煙霧瀰漫的印象當中嗎?其實近幾年,台灣、韓國跟日本,紛紛發明了無煙灸療的新產品,讓灸療能夠用得更安心。
針灸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大概不會很陌生,即使因為怕針而沒有體驗過,也應該知道針灸就是利用針刺在人體特定穴位達到神奇療效的方式吧,不過其實「針」與「灸」應該要分開來看,只是現在用「針」是主流,加上傳統艾「灸」的方式很容易讓整個空間煙霧瀰漫,所以使用灸療法的場地必須要非常通風才行,因為有所限制,慢慢地也比較少醫療院所繼續使用,大家也因此比較陌生。
灸法的起源?為什麼要用艾葉?
這種種的起源都跟「火」脫不了關係,從前的人們因為取得火源不易,在最古老的方式之一竟然是使用打磨過的冰塊,讓他透光度提升後,就可以聚焦太陽的熱能在易燃燒的物質上,也就是乾燥的艾草揉製成的艾絨,藉此保留火源,而火源的使用者有部分為當時的巫醫,儘管對於當時為何選擇使用艾草的說法眾說紛紜,但至少到了漢朝已經有記載艾葉的性質為溫熱,可以針對虛寒性的病症有其療效,也從那時候開始,艾灸逐漸脫離巫術的範疇。
「針」與「灸」的不同
艾注意:陽證基本上不用灸法!灸法要小心
(使用前請先詳閱說明書詢問中醫師)
感冒發燒了,一定是我抵抗力不足,看我用艾灸提振陽氣,抵抗外邪(計畫通)
嘿嘿!事情可能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看起來很合理的舉動和想法,我們中醫界YYDS仲景說反而可能讓自己變得更嚴重喔!有可能會出現煩躁、譫語、咽躁或流鼻血等等變症,因為對於陰虛體質的人,如果單純使用溫針、艾灸等等溫熱性的治療方式,反而會更傷津液,得不償失喔!
灸法的應用:艾灸可以用在腸躁症嗎?
大家知道艾灸通常用在哪些情況呢?大家可能最常想到的是經痛吧!不過今天所長想跟大家聊聊另一個也很常聽過的腸胃疾病:腸躁症(IBS),對於那些常跑廁所的所友,說不定也有些幫助喔!(我們的男性所長應該也很需要,每次期中考前會故作鎮定地告訴我考試沒什麼好擔心的,但身體卻很誠實地狂跑廁所)
Mild moxibustion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IBS-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有一個RCT研究是這樣做的:
研究共納入了2017年5月到2019年12月之間,年齡在18-65歲之間並且診斷為IBS-D的男女生(症狀表現以腹瀉為主),且排除掉症狀表現為便秘或是混合型的患者,最後共有76位參與者進入研究。
進入研究後將它們分成兩組(一組是以艾灸介入,另一組則為安慰劑組,安慰劑組也有用相同的艾灸條,但貼放位置距離穴位較遠),進行每週3次,共持續6週的療程(每次30min),而研究所用的穴位只有兩個:天樞、足三里。
有趣的是,研究中也記錄了兩組在穴位表面溫度不同,艾灸組的表面溫度是43±1度,安慰劑組則是37±1度。效果的評估主要是患者的主觀感受以及問卷(問卷是評估IBS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生活品質,IBS-SSS/IBS-QQL,在實驗前兩組的baseline來看,各項數據包含IBS-SSS/IBS-QQL都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治療前,兩組病情差不多!)
從結果來看,經過6週的療程後,治療組患者感覺到明顯改善(response rate:81.58% vs. 36.84%),且在12週後再做一次評估,依然有著較佳的結果。
從這個研究來看,艾灸對於腸躁症(腹瀉型)有些潛在幫助,但作者本身也認為研究有其限制,另外對於艾灸如何緩解腸躁症的機轉目前仍然不清楚,有可能是藉由影響腸道菌叢或者腦腸軸等等,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簡單研究小總結供大家參考試試:
- 穴位只有兩個:天樞穴、足三里
- 每次要灸至少30分鐘,而且每週要3次,持續六週。
心得
參考資料:Zhaoqin Wang, Manwen Xu, Zheng Shi, Chunhui Bao, Huirong Liu, Cili Zhou, Yilu Yan, Chunye Wang, Guona Li, Wei Zhang, Anqi Gao, Huangan Wu, Mild moxibustion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IBS-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Volume 289, 2022, 115064, ISSN 0378-8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