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好,我是Marco Bau,祝福大家從書中擷取智慧,安住於富足意識下自在生活。
書名: 覺醒的你
作者: 麥可.辛格
聽說在西方國家往往在朋友閒聊間,都會問問對方的心理醫師有沒有給新的建議或是妙方釋放壓力如華人在交換菜單般的頻繁,我想這也是現代資本主義延伸的通俗病症 焦慮所導致,而焦慮往往是從平日生活中的許多事件所累績,作者給了"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並讓事件通過, 而不執著”的解方, 個人實際應用上這是有效果的, 個人上週在通過十字路口時,看完左方沒有來車後, 準備緩度前進時右方突然衝出一台 白色賓士乎消而過, 後座的朋友飆出一句”三小”, 當時的我並沒有太大反應而是繼續前行, 回想當時的認知是這是外在事件, 不應該影響心境與原訂行程, 這或許是覺知中的小小進步.
讓事件通過後不留執著來體驗生命之流, 體驗與學習, 這裡的觀點與觀音之愛相同; 進一步來到了快樂與喜悅, 書中並沒有定義的很清晰, 觀音之愛的觀點是 快樂是一時的, 且主要滿足了個人希望的目標或是外在事件, 而喜悅是來自內在, 不須理由與目的, 而佛菩薩往往是無時無刻都是處於喜悅的狀況, 書中也給了一條明路讓你我練習; 請放下手中的書本, 回想上次拿起手機何時?? 心理學家觀察到現在來往往不定時的會去觀看手機, 主要原因為何?? 主要原因就是焦慮, 但各位朋友是否思考過為何焦慮?? 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恐懼, 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而本書也給了配方可應用, 一次解決了恐懼, 焦慮, 情緒問題與分享了喜悅, 平衡之道, 好書, 不讀讀嗎??
節錄重點
P.7 你不是事件, 而是經歷事件的人.
P.9 與內在能量的連結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意願, 告訴自己別封閉, 永遠保持開放.
P.25 內在成長的關鍵, 是停止思索與自已有關的事情,當妳終於了解一值在裡面說話的我永遠無法滿足時, 你才能開始成長.
P.65 保持開放, 別讓生活發生的任何事情重要到讓你願意為它關上自己的心, 去留意自已何時感覺到愛與熱情.
P.70 接受事物, 讓你體驗, 然後讓它通過, 這樣你才能全然存在於下一個瞬間;所謂過生活, 就是體驗過妳的這個瞬間, 然後體驗下一個瞬間, 然後再下一個.
P.94 放下, 才能終結負面循環.
P.125 你不必改變任何事情,只要在哪裡, 覺察你在覺察.
P.132 如果想要自由, 只要將痛苦是為能量流中的暫時變動就好了. 你只要接受痛苦在那裏, 你感覺到他, 接受他, 如果你放鬆, 他會出現在你覺知之前, 然後她會通過, 總是如此.(而非把痛苦留在心裡面)
P.176 事件無法決定你會不會快樂, 它們只是事件, 決定你會不會快樂, 是你.
💡 蘇軾與佛印的故事.
延伸閱讀
活在最佳平衡點上: 道德經
放手之後: 臣服實驗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Naval 推薦
用一句話說明這本書在談什麼?
讓自己自由, 活出生命
這本書最重要的三件事?
- 誰在你腦袋中說話?
- 生命之流
- 你想要真正的快樂嗎?
哪一個故事或案例讓我印象深刻?
我是觀察者, 從這裡後面的某處, 我看出去, 並覺知在我面前經過的事件,思想與情緒.
這本書對我會帶來什麼改變?
- 想法:回歸靈性與當下, 生命將更為美好與有趣
- 行動:持續練習覺知與喜悅
我推薦這本書嗎?推薦給誰?
推薦, 對靈性有興趣 & 憂鬱症的朋友
# 維度,試著從任何情境裡抽離出來,永遠要站在更高視角看到一切.
# 祝福大家,平安,喜樂,自在,圓滿,富足,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