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41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2/11/17

主編:王咻咻

副編:喵嗚


疫情-隔離-與精神病房


玉里醫院「不人道隔離[註1]」爭議,終在院方配合疾管署指引,取消「預防性隔離」措施下,暫告平歇。本週雙週報想藉這機會,爬梳新冠疫情下,急慢性精神病房的隔離問題。

一、急性病房的訪視與通訊雙重隔離

2020年4月,中央疾管署發函各醫療院所「原則上暫停實地探訪」,並要求「暫停實地探訪期間,院方應宣導及協助家屬採取視訊或電話探視方式」做為配套措施。然而,長期以來,大部分的精神病房多以「維護病房設備及病友隱私」為由,禁止病患及訪客攜帶智慧型手機。

跟一般病房相比,住進精神科病房的人,就算一開始是自願住院,什麼時候能出院卻往往不能自己選擇,取決於醫生對於病情的判斷。根據2020年衛福部統計,入住精神科急性病房的人,每次住院日數平均高達39天。如此一來,在暫停實體探病期間,精神病房住院者不但被長時間限制人身自由,還被禁止面訪、禁帶手機,等於突然間進入雙重隔離的狀態。

雖然《精神衛生法》第25條第1項已規範精神科「住院病人應享有個人隱私、自由通訊及會客之權利」,但在現實生活中,設有病床的精神衛生相關機構(精神復健機構、精神護理之家、綜合及專科醫院),常常援引同法第24條第1項「未經病人同意者,不得對病人錄音、錄影或攝影」規定,限制住院者及訪客攜帶具有影音錄製功能的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

但是,攜帶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入院,必然導致其他病人被偷拍或錄影錄音嗎?該篇作者透過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於 2013 年試行的「電子產品友善取向」(electronics-friendly approach)病房管理模式,以及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南區,從 2017 年開始,透過共同規畫 (co-design)方式,將包括智慧手機在內的個人電子設備帶到精神病房內這兩個例子,讓我們看到打破通訊隔離的其他可能。[註2]


二、慢性病房的隔離管控與住民心情

在玉里醫院任職臨床心理師的李弘毅,紀錄了2020年3月開始,該院感控措施:

raw-image

並訪談了五位住民,描述並分析他們在疫情下的心境變化:

raw-image

三、隔離-防疫雙面刃

從上兩篇文章,我們看到,為配合人流管控以防群聚,精神科急慢性病房住民都在隔離政策下,在人際交流與人身自由上遭受不同程度限制。然而,怎樣是適當且有效防疫的隔離政策呢?隔離越嚴,越能防堵病毒散佈?

讓我們返回到新冠肆虐初期,2020年2月11日,南韓清道郡大南醫院精神科住院部,發現一位住民發燒,至 3月2日,採驗102名病人,其中99人確診。為何如此嚴重?在3月26日官方記者會上,韓國國立中央醫療院精神科主任李素熙出示院內醫院照片表示,該住院部「為防止患者輕生,大樓常年門窗緊閉,封死窗戶,所有病人24小時都共處在同一個空間,接觸相當頻繁」,如此而造就病毒散播快速之溫床,疫情發生後, 對病患採行就地隔離,結果形成「多人共用病房、衛浴設備,病人沒辦法睡床,只能在地板打地鋪」的惡劣環境[註3]。

事件發生後不久,一名上海研究者將大南醫院,與武漢精神衛生中心群聚事件進行比對,並針對精神科病房的防疫困難與回應方法,作出如下建議:

raw-image

2022年,幾位黎巴嫩學者爬梳全球疫情下,各精神機構群聚事件後,更是直接表示「精神病人是疫情散佈下最脆弱的一群」,原因是「病情較嚴重者,大多住在醫院、療養院、監獄等封閉環境中」,在這些環境中,空間狹窄人密集,必需與他人共享衛浴跟飲食空間,必需與來自社區的醫護人員頻繁互動,這種種因素造成相較一般病房,精神科病房的群聚狀況更為嚴重。以黎巴嫩聖十字精神醫院為例,在2020年9月、2021年1月爆發過兩起群聚事件,第一次造成94名男性確診,第二次則高達316人,兩次確診人數,佔總檢驗人數的74%[註4]。

2022年,Omicron病毒株在三月底侵襲臺灣,旋即,包括玉里醫院在內的各地精神科機構,陸續有住民確診,並在五六月暴發成多起群聚事件(請參考以下圖表),然而至今,已快半年,未見官方與研究者進行系統性調查,釐清臺灣精神機構的感染比例、人數為何如此之高。在這之前,協助住民出院減緩院內人數,解除迫使人們共用衛浴空間並造成環境更加擁擠的隔離措施….或許是寶貴的他山之石。

2022年5-6月精神專科醫院群聚事件整理

2022年5-6月精神專科醫院群聚事件整理

raw-image
raw-image

[註1] https://www.google.com/amp/s/udn.com/news/amp/story/120940/6656663
[註2]摘錄自《別讓精神科病房成為孤島》
[註3]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psychiatric hospital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註4]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082877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4會員
194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4/05/23
第一期的瘋靡雙月刊,我們以〈聊聊・療療:不同療癒方法的使用經驗〉為題,邀請到謝宜恩分享〈不用跳舞的舞蹈治療:5年的身體治療經驗〉,以及海豹居士的〈情緒取向伴侶治療 (EFT) 經驗談〉。他們選擇嘗試不同的療癒方式,也從中得到許多感受與體悟。
Thumbnail
2024/05/23
第一期的瘋靡雙月刊,我們以〈聊聊・療療:不同療癒方法的使用經驗〉為題,邀請到謝宜恩分享〈不用跳舞的舞蹈治療:5年的身體治療經驗〉,以及海豹居士的〈情緒取向伴侶治療 (EFT) 經驗談〉。他們選擇嘗試不同的療癒方式,也從中得到許多感受與體悟。
Thumbnail
2024/05/23
我跟伴侶A的感情曾經歷各種風雨,在關係好的時候,我們對彼此的理解很深,但奇怪的是,我們卻經常為了各種無聊小事引爆激烈爭吵。我們因而在當時求助伴侶治療。在諮商到第六次還是第七次的時候,我們的關係不僅變得非常融洽,而且還開始談論到要不要結婚了!你應該會很好奇,到底諮商師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改變我們這麼多?
Thumbnail
2024/05/23
我跟伴侶A的感情曾經歷各種風雨,在關係好的時候,我們對彼此的理解很深,但奇怪的是,我們卻經常為了各種無聊小事引爆激烈爭吵。我們因而在當時求助伴侶治療。在諮商到第六次還是第七次的時候,我們的關係不僅變得非常融洽,而且還開始談論到要不要結婚了!你應該會很好奇,到底諮商師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改變我們這麼多?
Thumbnail
2024/05/23
我從2019年3月29日第一次踏進治療室,開啟了總共106次的舞蹈治療,這整個歷程在2023年底劃下暫停。要回溯一開始的經驗不太容易,可能也難以直接點出每一次舞蹈治療帶來的改變,但我想先從這五年來我的身體的變化,以及我與身體的關係中談起......
Thumbnail
2024/05/23
我從2019年3月29日第一次踏進治療室,開啟了總共106次的舞蹈治療,這整個歷程在2023年底劃下暫停。要回溯一開始的經驗不太容易,可能也難以直接點出每一次舞蹈治療帶來的改變,但我想先從這五年來我的身體的變化,以及我與身體的關係中談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新冠疫情趨緩後,醫院出現護理荒,許多醫院面臨關病床危機。為鼓勵護理人員投入醫院臨床工作,衛福部推出護理獎勵新制。沒想到卻讓地區醫院集體炸鍋,甚至可能引發倒閉危機!為什麼會如此?  台灣的地區醫院,最近出現這樣的怪現狀:空蕩蕩的病房,房內堆滿醫療器材,病床甚至成為衛生紙堆疊處,病房淪為雜物儲藏室。一
Thumbnail
新冠疫情趨緩後,醫院出現護理荒,許多醫院面臨關病床危機。為鼓勵護理人員投入醫院臨床工作,衛福部推出護理獎勵新制。沒想到卻讓地區醫院集體炸鍋,甚至可能引發倒閉危機!為什麼會如此?  台灣的地區醫院,最近出現這樣的怪現狀:空蕩蕩的病房,房內堆滿醫療器材,病床甚至成為衛生紙堆疊處,病房淪為雜物儲藏室。一
Thumbnail
在內科當了3年護理師的多恩,受到護理長推薦轉調到精神科病房任職,在病房內邂逅了許多病患,透過瞭解病患們過往,來尋找一起迎向未來的方法。
Thumbnail
在內科當了3年護理師的多恩,受到護理長推薦轉調到精神科病房任職,在病房內邂逅了許多病患,透過瞭解病患們過往,來尋找一起迎向未來的方法。
Thumbnail
常常新聞中,特別是過年後,有些知名人士,某某教授,某某執行長, 因身體不適,突然病危入院。
Thumbnail
常常新聞中,特別是過年後,有些知名人士,某某教授,某某執行長, 因身體不適,突然病危入院。
Thumbnail
多年前陪家人做心導管, 手術前一天躺著看病房的天花板, 輕鋼架排列出乾淨整齊的方格, 還有懸吊設備俐落的軌道, 柔和的燈光、漫不著邊的對話, 讓人幾乎忘記這裡曾有的急救混亂場面。
Thumbnail
多年前陪家人做心導管, 手術前一天躺著看病房的天花板, 輕鋼架排列出乾淨整齊的方格, 還有懸吊設備俐落的軌道, 柔和的燈光、漫不著邊的對話, 讓人幾乎忘記這裡曾有的急救混亂場面。
Thumbnail
急診內科厚重的門關上的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好像在演一部末日科幻片。現在,我們所有人都在同一條船上了,不管是已經看好等著領藥的病患,或是陪阿北來一直在滑手機的年輕人、推著老奶奶進來的外籍看護、從外表看不出病況的一對中年夫妻,或是像我這樣不幸在全台疫情最嚴峻的時刻罹病而在急診室停留的急性胰臟炎病患...
Thumbnail
急診內科厚重的門關上的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好像在演一部末日科幻片。現在,我們所有人都在同一條船上了,不管是已經看好等著領藥的病患,或是陪阿北來一直在滑手機的年輕人、推著老奶奶進來的外籍看護、從外表看不出病況的一對中年夫妻,或是像我這樣不幸在全台疫情最嚴峻的時刻罹病而在急診室停留的急性胰臟炎病患...
Thumbnail
我們的防護措施層層把關,守的好,會很有效;但是,一旦失守,這些措施都會變成沒有用,擋不住的,我不敢想像國外醫院的情景,也不希望發生在眼前。
Thumbnail
我們的防護措施層層把關,守的好,會很有效;但是,一旦失守,這些措施都會變成沒有用,擋不住的,我不敢想像國外醫院的情景,也不希望發生在眼前。
Thumbnail
當有了COVID19 病毒🦠院內群聚,就會引起了醫院封院或清院, 其實,科學家早就在去年5月,發表了有關封院,清院的預測和建言。 意大利🇮🇹科學研究,其國際論文在2020年11月,發表在"災難醫學暨公衞備戰"(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
Thumbnail
當有了COVID19 病毒🦠院內群聚,就會引起了醫院封院或清院, 其實,科學家早就在去年5月,發表了有關封院,清院的預測和建言。 意大利🇮🇹科學研究,其國際論文在2020年11月,發表在"災難醫學暨公衞備戰"(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
Thumbnail
隔離病房 " 內 " 的污染 在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其實每天都會和COVID19 群魔混在一起,環境非常險峻,科學家發現一般隔離病房和重症隔離病房,到處都有可能是污染源,有些還汚染跑到了隔離病房之外呢! 隔離病房的環境污染 1.空氣 重症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35% 一般隔離病COVID1
Thumbnail
隔離病房 " 內 " 的污染 在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其實每天都會和COVID19 群魔混在一起,環境非常險峻,科學家發現一般隔離病房和重症隔離病房,到處都有可能是污染源,有些還汚染跑到了隔離病房之外呢! 隔離病房的環境污染 1.空氣 重症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35% 一般隔離病COVID1
Thumbnail
我們發現有一種「緊張型」的病人,只是剛開始發燒,或出現輕微咳嗽等症狀,就衝來急診就醫。確認過X光沒事後,我們就會趕緊開藥讓病患回家,並衛教他輕症其實不需要直接來醫院急診,如果反而被其他人傳染更嚴重的疾病。那民眾一定有疑問,在目前的疫情下,如果我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時,到底是要去診所還是醫院?
Thumbnail
我們發現有一種「緊張型」的病人,只是剛開始發燒,或出現輕微咳嗽等症狀,就衝來急診就醫。確認過X光沒事後,我們就會趕緊開藥讓病患回家,並衛教他輕症其實不需要直接來醫院急診,如果反而被其他人傳染更嚴重的疾病。那民眾一定有疑問,在目前的疫情下,如果我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時,到底是要去診所還是醫院?
Thumbnail
你有想過,醫院是個會讓你覺得幸運的地方嗎?我是這樣想的!
Thumbnail
你有想過,醫院是個會讓你覺得幸運的地方嗎?我是這樣想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