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某個電視節目中,看到二個明星跟著職人學習用竹子建造獨木舟。建造過程很繁瑣,在此不多贅述,但其中有趣味的環節是下水儀式,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當獨木舟建造完成,一行人先舉行了下水之前的破瓶儀式,倣效大型船舶下水之前,會拿香檳酒瓶敲船頭的儀式,但他們改用一樣有氣泡的罐裝可樂,先搖晃,利用噴灑出來的氣泡,敬天、敬地、敬河川及謝謝工作團隊辛苦的付出,並祈求行船平安。
職人還進一步解釋破瓶儀式的來源,他說:「其實大家印象中浪漫、神秘的瓶中信,其實是早年通訊不發達,船員知道即將發生船難,生死未卜時就把信件放入瓶中,期待靠著海流,將遺言傳達給家人。
當船舶即將下水首航之前,先打破瓶子,就是避免將來有機會寫瓶中信,香檳是氣泡飲料,破瓶時也有其特別的效果。」
我基於好奇心,也上網查詢了船舶下水前之擲瓶儀式,得到了以下相關資訊。
歷史上記載著最早的下水儀式,發生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倫。人們把瀝青灑在船身上,並以公牛當成為供品獻給神靈,祈求新船航行平安。
在古希臘,參加下水儀式的人則頭戴橄欖枝編成的花冠,同時,還在新船身上潑水,以表達祝福之意。
17世紀一艘雙桅帆船在馬爾他下水,一名英國海軍軍官留下了詳細的文字記錄:「兩位神父帶著一名僕人走上甲板,雙膝跪地祈禱了半個小時。隨後用手撫摸了每一個桅杆以及船上的其他幾處地方,將聖水灑在每個角落。在將這艘船推入水中之前,他們升起一面小尖旗,宣示這艘船已成為戰士。」
歐洲的下水儀式,有一個有趣的傳統,當新船沿滑道滑向水面時,主事者會用一個金酒杯喝一口酒,然後再把剩下的酒水灑在甲板或船頭,空酒杯則扔下船,誰搶到歸誰擁有。
到17世紀末,扔金酒杯的習慣改成在船頭碰碎一個瓶子的「擲瓶禮」。瓶子裡的「洗禮聖液」改用白葡萄酒或威士忌酒代替,甚至果汁也可以。
後來因香檳被認為是「酒中精華」,「擲瓶禮」也就變成砸裝有香檳的酒瓶。
航海習慣上,船舶的性別是陰性,稱呼船為「她」。由此,大概基於這個緣故,大部分新船的處女航都是邀請女性為新船擲香檳酒瓶,我就曾看過一個影片,某個女士在擲瓶時,不小心把船頭敲出一個洞的趣味影片。
參考資料網址http://www.harbor.org.tw/index.php/bulletin/view/75284364-7ce0-11e8-af44-525400fc6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