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生時期在研究所時上過「策略管理」的課,那時候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現在的老婆〔真心無誤〕,畢竟還有甚麼事會比人生最關鍵的策略重要呢?
這學期在台大也有這門課,「策略管理」。
過了十餘年後再來上這門課,同學們都是社會上打滾許久的人物,那些在職場上、商場上會使用與遭受到的「戰略」〔還是只稱得上「戰術」?〕,每個人都點滴在心頭,有自己的求生技能。
我試想,如果我是這門課的授課老師,我要怎麼教這門課呢?
又試想,如果我要教我的孩子們策略,我要怎麼做呢?
我完全沒有頭緒,只覺得要教人擁有「策略思考」真是相當不簡單的任務。
策略難道只在課堂上?
你足夠「策略」嗎?你做過最策略的決定是甚麼?
以上是老師第一堂課問大家的問題,把策略從名詞變成「形容詞」,也許就是老師這門課最主要的精隨。
策略不會只是一個行動的呈現〔名詞〕,而是所有行動的背後思維〔形容詞〕。
加上我觀察老師的評分機制,有將近3成以上都是同儕評分,這很顯然的是一堂想落地、想認真培養各位同學策略思考的「生活實戰」課。
內部環境
首先,針對分組的成員,已有同學在上學期就事先運作,邀集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先組好一隊,其中我們這組就被挖角40%,造成我們這組留下來的夥伴們四顧茫茫,瀕臨解散。
所以我跳了出來積極整隊,號召老隊友優先〔不能落下任何隊友〕,再加上由老隊友介紹的優秀新隊友加入,一個嶄新的隊伍又應運而生。
此外,根據新團隊的目標做投票統計〔確定組織目標〕、根據目標去訂定開會頻率、開會時間、以及要付出的心力程度〔當然會有對應的成績〕,然後根據老師報告的形式,建立組織相關的內部分組〔分工〕。
外部環境
這是一門混合BA/BM/LBA的課程,所以同學中會有企業界人士、生醫人士以及法界人士,融合各界人士的意見,多認識不同的人,願意分享自己的看法、「先做出貢獻」是上上策。
期末考前,本組無私地分享我們做的個案報告內容作為簡答題參考,發言也是以促進大家思考、或是引導出「對方優勢」的提問來進行交流。
這對於自己得到相關情報與未來的同儕評分,都奠定很好的情感基礎。
動態環境
隨著組內的效率越來越高,我們平均只要開會一個小時,就能完成一份報告。
接著我們迎來了大魔王-期末報告跟期末考,我觀察到期末報告的形式,未必是我們目前組織分組擅長的戰場,主因是報告時間短、要定義的題目跟分析工具又太廣泛。
雖然我們團隊先天有很多很好的基礎:組員彼此信任度高而且能力強,報告題目挑選知名品牌、減少企業介紹的時間。但我始終因為躊躇〔我先請隊友把7成時間放在期末考,又嘗試用我們熟悉的合作方式搞定期末報告〕,加上不忍澆熄大家的熱情〔大家還是超認真的做著報告,大家每次討論完畢都覺得很有收穫〕,故不做改變就去應對期末大魔王。
由於題目讓大家很容易進入狀況,加上沒有埋坑引導大家提問,導致我們在期末報告的講台上,遭受到「熱烈的反應」。
該獲得老師或是隊友的認同呢?
所以你們只是為了做一份報告來交差嗎?
我隱約覺得不妙時,立馬佈了暗樁,但一樣止不住老師猛烈的砲火,「樁」直接被老師拆掉〔苦笑〕。然後老師相當不爽地問了上面這句話。
我當下的心裡就想著這句話:「該獲得老師認同或是隊友的認同呢?」「這可是一門生活實戰課呀」。
但後來才想起來,老師也許在給我一個「一搏」的機會,是我沒有悟性,心裡還在糾結著以上的小事。
所以也許我當下的回答並沒有很好,如果再來一次,我會這樣誠懇的說:
老師,從頭至尾,我們組就沒有想過「只做一份期末報告」。
我們從一開始就想做一份連OO企業台灣分公司都願意「掏錢來買」的報告。
也許我們的分析工具跟詳細資料在第三部分不完整,但我們本來就不可能比我們客戶更懂他們所有可運用的工具跟可行性。
這短短20分鐘裡,那麼多人提問甚至上網馬上查資料,這就是我們預期OO企業看到我們提案時要有的反應。
「勾起對方興趣」才是我們最困難的,那種「這件事好像有點搞頭」的感覺,但「真的辦得到嗎?」是很珍貴的貢獻。
說是這樣說,但還好沒講得那麼煽情,不然可能會得到更多情緒性的回饋〔笑〕,但這就是我真心在事後想對我隊友們說的話。
我們都說好下學期還要繼續在同一隊了,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都有這種感覺:「這件事好像有點搞頭,但我們真的辦得到嗎?再一起試試看吧!」
商科PM是擁有10+年經驗的科技業PM主管,我嘗試分享「理性的思維」與「商業的觀察」文章、別忘了按下追蹤跟免費「連擊」下方【5個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