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如果你只憑感覺什麼都不信,就要一直靠自己腦筋急轉彎,解決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圖轉載自香港101

本圖轉載自香港101

唯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你才能在工作職場悠遊自如


大學畢業前,我們在企業擔任高階主管的系主任,個別約談我們班上的每位同學,詢問我們畢業後的打算。我還記得一向關心學生的他,最後問我的話:

「你有沒有宗教信仰?」

「嗯…,有」。我不太確定地回答。

「你信什麼教?」,主任又追問。

「佛教。」,我有點心虛地說。

「你是家裡拜拜跟著拜,還是自己會研讀佛經?」

「家裡拜拜跟著拜。」,我誠實地回答。

「那你並沒有虔誠的信佛。」,主任說完眼神專注地看著我,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將來你進入社會會遇到許多困難,有宗教信仰你會比較容易度過。

依靠信仰度過難關

本圖轉載自自由時報

本圖轉載自自由時報

我還記得那天在我們系辦公室外的走廊,我們一群意氣風發的準畢業生,在走廊上不知天高地厚所說的話:

「主任在說什麼?出了社會要信教?」

天下是靠自己打出來的,信佛祖信耶穌就能成功嗎?

大概在我們四十五歲左右,我在定期相聚的同學會上,發現大多數的同學都變得十分虔誠,念佛的每天乖乖念佛,信基督的每個禮拜乖乖上教堂。

天下是靠自己打出來的!

哼哼哼…。

我們一直都跟系主任有聯絡,我後來才知道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在企業裡曾經遭遇了許多艱難時刻,都是靠著對上帝的信仰,才能勇敢的走過。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隨著年歲心境的變化,加上在家庭工作上不同的挑戰,我們以為的意義不斷在變,我們只好窮其一生不斷地尋找。

先知大哲 畢生都在尋找答案

本圖轉載自親子天下

本圖轉載自親子天下

一個人的智慧有限,生命也有限,人類演化至今DNA裡,有害怕死亡的機制,面對這樣不可避免的人生終點,我們在日常生活裡,衍生出許多的恐懼而不自知。多數宗教存在的意義,就是在解決人類自己無法面對的,死亡恐懼。

比如佛教相信輪迴,佛教徒因為相信還有來世,所以可以緩解面對死亡的恐懼。基督徒因為相信上帝,相信生命結束後,可以回到上帝的天家,面對死亡可以不用那麼恐懼。其他的宗教也一樣,都會撫慰我們自演化以來,害怕死亡的本能。

雖然法蘭克自己有虔誠信仰的宗教,但是我向來很佩服一些無神論者。許多我們知道的偉人大哲,都是無神論者,他們廣泛涉獵各種宗教經典,從各種典籍之中擷取智慧,去處理他們人生的難題。

他們也同時博覽群書,從許多先聖先賢的智慧,處理自己人生遭逢的困境。他們不需要法師牧師傳教者的傳譯,自己就可以從宗教的經典,跟前人流傳的文字裡,去尋得解決人生問題的答案。

腦袋空空 鎮日緊張

本圖轉載自台北旅遊網

本圖轉載自台北旅遊網

身在職場,我們遭遇的問題,都能找到答案嗎?跟健康或家庭問題相比,大多數職場中人遭遇的難題,多是從工作場所的不如意,和壓力而來,這些難題沒有答案。這是現代職場腸胃疾病精神疾病,跟其他職業病流行的原因。

人生無常多變,我們必須要有一套導航引領。長期身在職場也是一樣,我們需要知道在職場何去何從。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如何善用我們的體力創意,去為自己爭取爬升的機會。

在四五十歲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如何善用我們的經驗+衝勁,讓自己更上層樓攀上顛峰。在六七十歲退休以前,我們要知道如何做好財務跟健康規劃,讓我們在退休以後生活無虞。

自你從學校畢業開始,上面說的這些,都不會有人教你。即使你聽前輩說過朋友提過,你聽來的東西,可能跟你也沒有太大關係。等你遇到挫折,遇到不能解決的難題,你可能完全不知所措,不知道去哪裡找solution,你也可能因為勝負已定抑鬱難解,感覺前途迷茫,悻悻然不知所往。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你面對的境況,也不會有正確答案。你只能從自己所知所經歷,去選取你可以使用的工具。你在職場上,會一直遭遇沒有答案的景況,如果你的工具箱很貧乏,你可以使用的工具太少,你在職場會舉步維艱,步步困難。

腦袋知識越豐富 應付人生的工具就越多

前中研院長胡適先生---本圖轉載自風傳媒

前中研院長胡適先生---本圖轉載自風傳媒

知識就是力量,智慧更是力量。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工作上的專業難題,但是,進入職場之後的人都知道,我們在職場上會遭遇的,多半不是專業上的難題,更多的是為人處世跟人相處,這一類的人際難題,解決這樣難題的能力,取決於智慧的有無。

如果你肯相信知識智慧,你在職場往前走時,可以有所依據。如果你除了自己以外,什麼也不信,你就必須一直靠自己腦筋急轉彎,解決問題。你很聰明嗎?你很機智嗎?你可以靠自己的腦袋,適當的解決,你在職場遇到的所有問題嗎?

不要讓自己這樣匆忙慌亂,不要讓自己,面對多變的職場無所依靠。當你孤獨的在職場叢林闖蕩時,你可以在你的背袋裡,多添幾件千百年來,精釀的智慧工具。你也可以在疲憊迷茫的時候,找一棵樹幹粗壯,枝繁葉茂的宗教信仰依靠。

在走過漫漫職場的路上,法蘭克誠心的建議你:

1. 多讀書: 舉凡中外經典世界名著,或者是傳記散文勵志書籍,都會提供你或多或少的養分,滋養強壯你,越過職場必須具備的心理質量。

2. 信仰宗教: 如同我大學的系主任所說,你不可以只是跟著拿香拜拜,你也不能只是偶而上上教堂。你要真的在晚上夜深人靜時,認真的研讀佛經聖經,看看佛祖耶穌說了什麼,你一定會找到,很多有用的答案。

3. 彙整: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各人。不管你讀了佛經聖經,還是讀了老子柏拉圖,你都要常常讓自己在安靜的時候,想一想哪些適合你用,哪些你看不懂,把合你所用的,整理成你自己的信念與原則,指引你一路走去有所依循。

4. 筆記: 養成寫日記,或者寫週記的習慣,對我們整理心法,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許寫著寫著,你還可以像我一樣寫部落格,跟其他的職場朋友分享。

相信我,天下不是靠自己打出來的,在你邁向成功的路上,你會需要很多的精神食糧。最後,讓我轉用我大學老師所說的話跟你分享:

「你進入職場會遇到許多困難,有信仰你會比較容易度過。」

一個人,沒外獒(台語:沒多行)。


***進階管理專欄「管理成功心法


延伸閱讀:

  1. 張曉風選集,最適合職場人士沉澱心情的散文---漢語網

https://www.chinesewords.org/sentence/13727-720.html

2. 馬克.吐溫經典語錄---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nqo82m5.html


Frank .Tzeng

曾經擔任日商、德商及本土企業主管。縱橫職場跌跌撞撞三十年,有收穫,有成就,有失落,也有感傷。

希望自己的經驗,能夠對職場的朋友有所幫助,因而知道在工作上,應該避免的謬思,和值得努力的方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場專家法蘭克
213會員
344內容數
走過職場三十年,法蘭克想在這裡跟你分享,如何讓自己在職場上丹田充沛,思慮清明的內功心法。
職場專家法蘭克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2025/04/25
2025/03/27
如果達文西不知道自己對藝術科學有興趣,他不可能花一輩子搞這些事。如果愛迪生不知道自己對發明有興趣,他不可能會持之以恆。
Thumbnail
2025/03/27
如果達文西不知道自己對藝術科學有興趣,他不可能花一輩子搞這些事。如果愛迪生不知道自己對發明有興趣,他不可能會持之以恆。
Thumbnail
2025/03/14
走過職場三十年,相信我的經驗和感想,應該會有值得你參考的地方。為方便朋友選讀,謹將本專欄連結整理如下,希望你能夠找到,對你有幫助的文章。
2025/03/14
走過職場三十年,相信我的經驗和感想,應該會有值得你參考的地方。為方便朋友選讀,謹將本專欄連結整理如下,希望你能夠找到,對你有幫助的文章。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時間又再次回到認識夥伴的初期,那時候的我想著要更好的接近人,瞭解大家的想法,於是我隨意的到了一個街站,那是一個類似於基督教的組織,耶和華見證人,嗯,為何說類似,因為實際上差別還是蠻大的,他們更為相信死後的天堂,能夠滿足現有的慾望。 當然這樣的理念和我的差距是極大的,但抱著好奇的心,我還是約了他們每週
Thumbnail
時間又再次回到認識夥伴的初期,那時候的我想著要更好的接近人,瞭解大家的想法,於是我隨意的到了一個街站,那是一個類似於基督教的組織,耶和華見證人,嗯,為何說類似,因為實際上差別還是蠻大的,他們更為相信死後的天堂,能夠滿足現有的慾望。 當然這樣的理念和我的差距是極大的,但抱著好奇的心,我還是約了他們每週
Thumbnail
我最疑惑的是,那些教義我都同意,也都在做,為什麼要加上「信」呢? 說一說根據我有時候看到的文章、報導,聽到從周圍的人說的話、做的事,來說說我對宗教的看法,也因為在生活中時常碰到宗教的議題。 前些天,我在山上走路時,看到天上的白雲好白,發出一個疑問:「白雲上面有神仙嗎?」神仙長什麼樣子呢?想到電影電視
Thumbnail
我最疑惑的是,那些教義我都同意,也都在做,為什麼要加上「信」呢? 說一說根據我有時候看到的文章、報導,聽到從周圍的人說的話、做的事,來說說我對宗教的看法,也因為在生活中時常碰到宗教的議題。 前些天,我在山上走路時,看到天上的白雲好白,發出一個疑問:「白雲上面有神仙嗎?」神仙長什麼樣子呢?想到電影電視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要常常預備接受非信徒的挑戰 社科小常識:近代人文學科有反宗教的意識型態傾向 應用小撇步:用宗教研究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信仰,有時候可能會有幫助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要常常預備接受非信徒的挑戰 社科小常識:近代人文學科有反宗教的意識型態傾向 應用小撇步:用宗教研究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信仰,有時候可能會有幫助
Thumbnail
除了基督教、天主教之外,親戚、家人的喪禮過程中也會聽到佛經的講道。有一陣子,我在懷疑,我聽講道時,台上所說的我都同意,也都這麼做,為什麼還要加上「信仰」呢?我不懂—我都用理智的腦袋去想,哈! 我的周圍看過2種情況: 信仰很好沒錯,也可以支持人們度過各種難關,我的周圍很明顯地出現2種情況:
Thumbnail
除了基督教、天主教之外,親戚、家人的喪禮過程中也會聽到佛經的講道。有一陣子,我在懷疑,我聽講道時,台上所說的我都同意,也都這麼做,為什麼還要加上「信仰」呢?我不懂—我都用理智的腦袋去想,哈! 我的周圍看過2種情況: 信仰很好沒錯,也可以支持人們度過各種難關,我的周圍很明顯地出現2種情況:
Thumbnail
認識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提過,我並不是那種因為遭逢某些重大變故之後才遇到神的人,我的歷程很不一樣。 (這個經驗後來讓我負責看電視時翻譯給阿媽聽。) 對我而言那都只是奇幻故事,但也沒那麼單純。 但那也代表我對於「滅絕」很在乎,而另一個相反的興趣,則是未來學。 是的,我從頭開始關注聖經。
Thumbnail
認識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提過,我並不是那種因為遭逢某些重大變故之後才遇到神的人,我的歷程很不一樣。 (這個經驗後來讓我負責看電視時翻譯給阿媽聽。) 對我而言那都只是奇幻故事,但也沒那麼單純。 但那也代表我對於「滅絕」很在乎,而另一個相反的興趣,則是未來學。 是的,我從頭開始關注聖經。
Thumbnail
  當我觀察世界上一些功成名就的人時,都會發現他們有很強烈的意志力,也就是藏在心中的「信念」。   這份信念,可能是帶給世界愛、快樂、自由、認同、解放,不論何者,最終都是使他們能夠在這條道路上堅持走下去的「道標」。
Thumbnail
  當我觀察世界上一些功成名就的人時,都會發現他們有很強烈的意志力,也就是藏在心中的「信念」。   這份信念,可能是帶給世界愛、快樂、自由、認同、解放,不論何者,最終都是使他們能夠在這條道路上堅持走下去的「道標」。
Thumbnail
對不可知物的信仰,有的是程度上的差別,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要相信什麼,想相信多少,然而世事難料,每次不如願總會打擊信心,但能怪誰?我們只能繼續向前,也許有天重拾信仰,也或許改變宗教,又或者不再相信。 可是,這樣還能相信什麼?我提議:相信自己。
Thumbnail
對不可知物的信仰,有的是程度上的差別,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要相信什麼,想相信多少,然而世事難料,每次不如願總會打擊信心,但能怪誰?我們只能繼續向前,也許有天重拾信仰,也或許改變宗教,又或者不再相信。 可是,這樣還能相信什麼?我提議:相信自己。
Thumbnail
我的空白頭頂中心。 我知道身心靈的研究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很怪力亂神,但是我的生長環境讓我很早就接觸到這些東西。
Thumbnail
我的空白頭頂中心。 我知道身心靈的研究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很怪力亂神,但是我的生長環境讓我很早就接觸到這些東西。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我之前的個性剛強、黑白分明,常會為了朋友的事出頭與人槓上。好幾年前,因為朋友的事槓上我們課長。那幾年的時間,常被課長藉故找麻煩,那段時期常萌生「辭職不做」的念頭。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我之前的個性剛強、黑白分明,常會為了朋友的事出頭與人槓上。好幾年前,因為朋友的事槓上我們課長。那幾年的時間,常被課長藉故找麻煩,那段時期常萌生「辭職不做」的念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