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十年來對倦怠的職場,企業可以怎麼做?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我不喜歡做摘要,只喜歡發表意見,以下為我的專業章,純屬個人心得。取材自商業周刊第1834期,封面故事迎戰十年來最倦怠職場

在這期商周的封面故事,講到的是一個倦怠的職場,有人安靜離職,有人準備跳槽。前半部主要是在描述現況,不過我想分享的是中間段,商周介紹四種讓人(以及更重要的:人心)留下的方法,當中包含六家企業的智慧。


內部輪調制度

在這四種方法中,我首先想聊的是星展銀行的做法。

在星展,只要在原單位待滿兩年的員工,就可以申請內部輪調,到不同的單位任職;另外,他們有「作客制度」讓員工可以參與跨部門的專案(這些制度當然有詳細規則,只是我就不寫了)。以上兩個制度,都能讓員工更了解不同部門的工作。除此之外,有了內部輪調制度,就等於是讓想跳槽的員工多一個選擇,也就是離開所在部門、留在原來公司。在這期商周的封面寫道,90%的員工準備跳槽,不過這個數字在星展內部,必然不會那麼高。

我認為,人難免會喜新厭舊,同樣的工作內容做久了,就不再新奇,感到厭煩也是可理解的。而且(我忘了我是在哪本雜誌裡讀到的)無論一個人有多聰明,若連續五年做重複性的工作,那他的聰明才智大概也就退了。基於這兩個原因,除非自己的工作性質是能夠不斷面對挑戰、受到不同刺激,那我想人還是必須要定期換工作。當然,這個定期指的不是每年,而換工作也不一定要是換到不同公司,內部輪調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而且,大多數人不只有「一」技之長,舉例而言,一個會計師可能同時有行銷的天賦,只是因為不常接觸,而無法突顯該項能力。轉換跑道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透過內部輪調,至少可以降低門檻,因為公司文化、同事等都還是熟悉的,只是做的事情不同了。

不過,內部輪調雖能留住人才、幫助員工發揮自己不同的潛能,卻還是有一些限制的。這適用於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對於每個部門員工數少於五人的公司,任何一個人離開,都會大大增加其他人的工作負擔;多了一個人,可能也沒有工作給他做。另外,內部輪調制度的管理若不佳,員工的工作態度也不積極,就可能導致大家都想往輕鬆的部門調,而輕鬆的部門,因為人多,分配下來的工作量變少,又變得更輕鬆,成為閒置的人力。


有話就說

這個名稱其實是我自己編出來的,結合商周兩篇文章的內容,包含了三家企業。Pinkoi、鮮乳坊使用不同的方式,目的都是讓員工遇到問題時能勇敢的說出,這同時能避免掉我在別篇心得提過的「報喜不報憂」現象。我個人是滿佩服Pinkoi的AMA舞台這個制度,AMA是ask me anything(問我任何事情)的縮寫,而AMA舞台指的就是讓一級主管直接站上台,接受員工的任何提問。包含了商周該篇開頭的「公司現在還剩下多少錢?」這類型很敏感的話題。

這個制度想當然耳是要營造出公開、透明、坦承的氛圍,不過我覺得也挺考驗主管的口才XD,畢竟AMA舞台強調的是問到飽嘛,既然什麼問題都能問,員工可能會問到每一個專案背後的用意之類的,但有些人,做事憑直覺的,這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很難跟部屬解釋背後的「為什麼」。有點像是捍衛戰士(第一集)中有一幕,湯姆.克魯斯沒有照著課本裡標準的方式飛,因為他靠著直覺做出一個更安全的決定。我知道這是電影啦,但我相信現實中一定也有這樣的人,也就是電影中凱莉.麥吉利斯形容的「飛行天才」,他們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做出正確的判斷,自己卻無法解釋,而我將這種判斷,稱作「直覺」。

我想,成立AMA舞台,還是有一個前提,就是員工要能掌握好分寸,知道什麼該問、什麼不該。這一點在業界不需要太擔心,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應該沒那麼不成熟,但若是有老師或教授想在校園內實施,還是要先評估一下自身的狀況。

至於信義房屋的例子,和前面不同,文章中強調的是在遇到挫折時,能請教其他人,也就是他們說的「難題專線」。另外,信義房屋還有「師徒制」,讓新進來的員工,能由比較資深的員工帶領。允許我講一下這篇文章架構的部分,信義房屋有很多不同的制度,編輯可能是希望能多介紹一些,所以這篇的內容算是滿豐富的。不過,標題提到的是地獄專線(難題專線),副標提到離職率,而開頭確實也是在寫這些內容,到了中後段卻講起了「給予」,我覺得從師徒制提到給予,還不算離題太多,但「走入社區」的這個部分,似乎就是另一個主題了。結語寫到休息、準備、在出發,似乎也與文章前半段沒有太大的關聯。當然,我不能說這樣的架構不好,只是讀者可能無法那麼快進入狀況,尤其是對我這種大量看雜誌的人,基本上不會慢慢一個字一個字看,所以跳脫傳統的框架,反而會讓我需要花更多時間消化這一篇。以上是對我而言,不代表其他人也是如此。


社群學習

最後,講一個我私心超喜歡的,關於知識共享與共同學習的,每個公司有自己的做法。在廚房設備業者喜特麗,他們的做法是每個月一次的企業討論,由總經理帶領員工一起討論他在商周CEO學院所學到的案例。分析其他企業失敗的原因,可以避免重蹈覆側;更棒的是,他們在這過程中發現新商機。至於膠囊製造廠新歷芳,導入商周共榮圈,鼓勵大家一起閱讀,並分享心得。(這個商周自家廣告打得不錯XD)

我想應該不難理解這為何是我私心最喜歡的,就像商周在這一篇的結尾寫的「一個人學,雖然能夠長知識,但一群人學,意想不到的精彩,往往從此展開。」在我的生活中,很難擁有一群人和我一起讀商周,所以滿羨慕以上兩個公司的員工。不過,我可以藉由寫心得的方式,讓與我有相同興趣的人,有機會發現我的存在,或許能與我交流。


總結而言,讓員工有苦能吐、不怕發問、從中學習,是企業留下人心的趨勢。最後,我想借用一位研發人員的話,他說:

我來這邊是貢獻,沒辦法學習

很感動,但我想這種「願意默默付出,卻犧牲了自己」的人,在許多企業裡都有,只是未曾被發現。也許是為了某種信念,他們甘心如此。但,如果有一點餘力,請試著提供一些學習的機會,這除了能幫助到來貢獻的人,也讓企業本身有更好的人才競爭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斐的沙龍
2會員
7內容數
就像是個生活雜記。有靈感的時候就寫,沒靈感就算了,沒有特定的範疇,可以想像成是喝醉酒後有感而發的文章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年前一項由求職網統計約有94.2%上班族年後有轉職異動的想法。 每每與企業主交流時,當提到人,感覺就是企業最有感痛點之一,常聽到的不外乎找不到適合的人,以及覺得人留不住,學了就走等,感覺這樣的循環如同黑洞,無止盡;如今再加上這份統計數據,勾起我心中的想法,想來聊聊觀察到的『職場工作環境變化』。 職場
Thumbnail
年前一項由求職網統計約有94.2%上班族年後有轉職異動的想法。 每每與企業主交流時,當提到人,感覺就是企業最有感痛點之一,常聽到的不外乎找不到適合的人,以及覺得人留不住,學了就走等,感覺這樣的循環如同黑洞,無止盡;如今再加上這份統計數據,勾起我心中的想法,想來聊聊觀察到的『職場工作環境變化』。 職場
Thumbnail
看過數百上千個形形色色工作者離開一家公司的方式,其中不乏搞得烏煙瘴氣兩敗俱傷的,歸納以下三種常見的離職地雷,快來檢視你踩到了嗎?
Thumbnail
看過數百上千個形形色色工作者離開一家公司的方式,其中不乏搞得烏煙瘴氣兩敗俱傷的,歸納以下三種常見的離職地雷,快來檢視你踩到了嗎?
Thumbnail
離職原因百百種,生涯規劃最好用 有沒有考慮過在離職單上直接幫同仁印好『個人生涯規劃』讓大家少寫一些字嗎?有沒有好奇過『個人生涯規劃』背後再規畫些什麼?
Thumbnail
離職原因百百種,生涯規劃最好用 有沒有考慮過在離職單上直接幫同仁印好『個人生涯規劃』讓大家少寫一些字嗎?有沒有好奇過『個人生涯規劃』背後再規畫些什麼?
Thumbnail
就算沒有阿姨照顧我也不想努力了 『安靜辭職』正在襲捲,這其實是老中青每一代都曾經面臨過的心境,只是現在集體發生,或是大家不想演而已。
Thumbnail
就算沒有阿姨照顧我也不想努力了 『安靜辭職』正在襲捲,這其實是老中青每一代都曾經面臨過的心境,只是現在集體發生,或是大家不想演而已。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不論是他人眼中的好道、壞道,甚至是歪道,都是自己的選擇 然而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跟道不同的公司,有時候真的不用硬撐,撐久了只會傷痕累累 倒不如重新調整自己,重新調整到對的方向上  讓自己可以用正能量在職場上,忙的開心,開心的忙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不論是他人眼中的好道、壞道,甚至是歪道,都是自己的選擇 然而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跟道不同的公司,有時候真的不用硬撐,撐久了只會傷痕累累 倒不如重新調整自己,重新調整到對的方向上  讓自己可以用正能量在職場上,忙的開心,開心的忙
Thumbnail
(十一)制度殺人? 很多公司設有輪調制度,希望培養人才並重塑企業文化,但如果只是粗糙的把人調離原單位,沒有給予訓練與累積,或是沒有給予相應的肯定,結果可能是場災難。  一位同仁因為表現優秀,在幾年前被調到子公司賦予更多的任務,帶領更大的部門。最近被調回來,職位薪水沒變。這樣的結果讓員工感嘆還不如不要
Thumbnail
(十一)制度殺人? 很多公司設有輪調制度,希望培養人才並重塑企業文化,但如果只是粗糙的把人調離原單位,沒有給予訓練與累積,或是沒有給予相應的肯定,結果可能是場災難。  一位同仁因為表現優秀,在幾年前被調到子公司賦予更多的任務,帶領更大的部門。最近被調回來,職位薪水沒變。這樣的結果讓員工感嘆還不如不要
Thumbnail
上篇寫到受薪階級不可能沒想過的離職念頭,理由有百百種,可是大部分人還是屈服於需要繼續待下去的現實。其中最大因素莫過於沒有做好離職準備,包括可以支持待業期間的經濟、一份可以越跳越好的履歷、職涯與人生規劃、求職市場上尚未有合意的職缺等等。
Thumbnail
上篇寫到受薪階級不可能沒想過的離職念頭,理由有百百種,可是大部分人還是屈服於需要繼續待下去的現實。其中最大因素莫過於沒有做好離職準備,包括可以支持待業期間的經濟、一份可以越跳越好的履歷、職涯與人生規劃、求職市場上尚未有合意的職缺等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