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子

2023/01/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休傑克曼加上蘿拉鄧與凡妮莎寇比,一開始看到這個卡司就很吸引我,再加上導演前一部作品《父親》也相當不錯,所以原先就很期待。只是上映後看到一些網站的分數意外偏低,後來看了一下低分評論大多都是在抨擊片中對於憂鬱症的描述太過平面或充滿刻板印象。這似乎也不意外會成為攻擊重點,之前《非常律師禹英禑》也是很多評論認為太過美化自閉症或偏刻板印象。畢竟這類心理疾病目前也還在持續研究中,而對於一般人來說,也的確很少深入了解這些人的舉止,我們對於心理疾病患者的形象多半也真的都建立在以往的刻板印象上。
只是對於這個導演,抨擊會更加強烈的原因或多或少與他的前作《父親》有關。《父親》描述了一個罹患失智症的老人與家人的互動,而片中對於失智症患者的描寫非常深刻。我看到一個評論是這麼說的:「導演或許是因為曾與失智症患者相處過而能夠將《父親》拍得如此絲絲入扣,但他顯然沒有跟憂鬱症患者相處過才會這樣處理《愛.子》。」或許就是因為前作的表現讓觀眾對於導演的期待升高,才導致新作品帶來的反差讓觀眾更不能接受吧。不過從這個評論延伸,或許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真的比較容易與失智症患者接觸,而較少接觸憂鬱症患者,但並不代表憂鬱症患者比較少,而是失智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會有比較明顯的異常行為,但憂鬱症患者往往患病自己也不知道,或是多少受到「你覺得低潮失落哀傷,是你自己要堅強起來面對一切啊」這樣的社會觀感所影響,反而讓我們很少注意身邊是不是有憂鬱症患者存在。
但觀影時,後半段的劇情不斷地讓我聯想起之前看的《午後彌撒》。該片中提到校園槍擊案主嫌的父母曾經帶主嫌去看心理醫生,只是主嫌苦苦哀求說他的狀況有變好了,求父母將他帶回家,沒想到帶回家就發生憾事。《愛.子》中,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彼得一家人身上,當你的孩子苦苦哀求說著他已經恢復正常了,院中生活是多麼恐怖,他是多麼害怕,即使醫生在一旁說著讓孩子留院觀察的重要性,而你理智上知道應該讓孩子獲得妥善的治療,但又有多少人真的能抵抗情感上的不捨呢?《午後彌撒》時還只是聽父母轉述,《愛.子》中可是直接在你眼前上演這樣的景象,很難想像究竟要能多狠下心才做得出讓孩子繼續留在那裏的決定。而即便你做出了留院的決定,那也很有可能是對孩子的二度傷害,因為他的父母當著他的面做出這樣殘忍的決定。
電影還有另一個讓人感觸頗深的點,是當彼得在質疑尼可拉斯的行為以及指責他時,突然意識到他說出的話與當年他父親跟他說的一模一樣。他痛恨父親當年的冷漠,發誓自己絕對不要成為那樣的父親,卻沒想到在孩子出現問題時,他卻這麼輕易地就破功。有時候覺得,或許小時候會很討厭父母的一些作為或想法,也許還會下定決心不要成為那樣的大人,但長大後卻仍會在無意中發現自己的一些行為,其實與當年讓自己討厭的做法如此相像。也許人們很努力地克制自己不要出現那些行為,但卻不知不覺地忘了正是因為你很有可能做出那些行為,你才需要「克制」,在你心靈脆弱的時刻,這些潛藏心中的念頭又能輕易吞噬你,有時候這道心靈的堤防一潰堤就再也回不去了,然後這樣的行為就一代代複製下去。父母對孩子人格潛移默化的威力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強大許多,能夠投注多少心力在對抗這樣的循環上到頭來還是看自己的決心有多堅定,我好像也說不出多正向的話,因為我對這類事情同樣很擔心。
不過撇開電影是不是缺少對憂鬱症患者的深入觀察,或需不需要在意子女教養方式的世代傳承這樣沉重的議題,光看休傑克曼、蘿拉鄧、凡妮莎寇比互飆演技就值回票價,可惜的是飾演孩子尼可拉斯的贊麥格拉思與他們有段不小的差距,是電影比較美中不足的地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會員
296內容數
嗨!歡迎來到呆丸趴! 我是呆丸,節目主要是分享我對於看過的電影、影集、漫畫、書籍等作品的感想, 偶爾也會分享一些諸如社會、科技等等社會議題的感想。 更新時間:每周三、六上午七點,這樣才是早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