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你孤單】不一樣,又如何?

2023/02/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老師充滿疑惑的問:「為什麼大家要配合特殊生?為什麼不是這些小孩配合多數的人啊?」這真的是教學現場很常聽到的疑惑。作者認為,這群亞斯小孩也要學習沒有錯,但是與生俱來的特質,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歷經許多挫折,如果我們也願意一起調整,在過程中會容易一點。
與其說這一本是針對亞斯伯格(現在都統稱自閉症),倒不如說這是一本很實用的教養心法,透過這本書提供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多角度的去思考自己該如何對待學生跟小孩。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分別是社會溝通、提升彈性、接納自我,每章都有案例以及心法,相當實用。先來快速瀏覽重點:

一、社會溝通

自從爸爸媽媽教過小灰,想要加入別人的遊戲時,就可以友善的詢問:「我可以加入你們嗎?」小灰到學校後,到處纏著人問:「請問我可以加入你們嗎?」不僅沒有得到友善的回應,甚至還讓同學覺得很奇怪...
(一)避免僵化
社交技巧課程確實會教一些比較萬用的句型,幫助小孩加入其他人或者是回應事情。但是小孩在資源班學習是一回事,實際應用又是另外一回事。
作者提及,我們應該要避免在引導小孩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一些機械式的反應,例如: 逢人就問,請問你的名字是什麼?這樣也很難增進小孩的人際關係。
我們可以這麼做:先在資源班小組練習,確定技能熟悉之後,開始安排任務讓小孩回去或下課執行,最後再回原班繼續使用,幫助小孩的類化
(二)應變能力
當小孩對於複雜的事情反應較慢的時候,事情一發生很難有立刻反應的能力。我們時常看到,有些小孩被捉弄,因為無法充分表達內在情緒,很難反擊。
因此我們常會說,要適時的多創造情境,去思考並練習說出來,用動作記憶,可以幫助小孩面對不同情境反應出比較合理的行為。
(三)分析事件
作者提及,有些小孩是無法透過想像去分析事情後果,因此需要帶著他們分析,練習判斷做這些事會帶來的後果。
有些自閉症小孩也很能夠一起參與討論,我們說過的話,他們也會記住,我們大人思考的時候會使用一些思考框架(例如/:10、10、10法則:想像10分鐘、10個月、10個年後,再回頭看這個決定會後悔嗎?)
我覺得可以提供簡單的框架(例如優缺點並列),跟他們一起使用,就算是使用後還是作出錯誤決定,他們也學習到,做決定不能太衝動,是有分析空間的

二、提升彈性想法與行為模式

小灰熱愛數字,上課的時候就只想在白紙上塗鴉寫數字;美術課畫燈籠的時候,也只肯在圖畫紙上寫日期;國語課寫生字的時候,寫著寫著就會默默置入性行銷數字,讓班級老師很頭痛...
(一)過度專注自己想要注意的
當小孩一頭鑽入自己喜歡的事物(數字、山洞、文字等等),花費太多時間甚至影響生活時,我們就需要登場。曾經有位學生,超級熱愛按電梯,上課之前都會想要去按電梯按鍵,甚至影響了排隊以及上課時間,因此這時候老師會隆重登場,幫他把想像的泡泡戳破。
作者提及,可以使用擴大的模式,順勢帶著他擴展視野。這位學生熱愛數字跟電梯,那就可以順勢帶領他認識電梯上升下降的原理,看到的風景,按鍵建置的考量等等,讓他不要因為自己的喜歡,而侷限了自己的眼光跟能力。
(二) 遊戲的規定
其實很多小孩玩遊戲都希望有主導權,也喜歡自創對自己有利或搞笑的規則。這邊作者提出的方法很受用,老師可以透過表單清楚的設定出一個規則,給每個人一次自創遊戲規則的機會。
(二)過度專注自己想要注意的
當小孩一頭鑽入自己喜歡的事物(數字、山洞、文字等等),花費太多時間甚至影響生活時,我們就需要登場。曾經有位學生,超級熱愛按電梯,上課之前都會想要去按電梯按鍵,甚至影響了排隊以及上課時間,因此這時候大人都出面,幫他把想像的泡泡戳破。
作者提及,可以使用擴大的模式,順勢帶著他擴展視野。這位學生熱愛數字跟電梯,那就可以順勢帶領他認識電梯可以上下的原理,看到的風景,按鍵建置的考量等等,讓他不要因為自己的喜歡,而侷限了自己的眼光跟能力。
(三) 預告事情
通常來說,大家都會建議事件要提早預告小孩,但是有些小孩太早知道事件,其實整個心思都被纏繞住,無法好好做其他事情了。
這讓我想到一個效應:蔡格尼效應,當有事情在心中,但是還沒完成的時候,會一直感到焦慮。因此作者提出,可以提早,但是不用太早說,說的時候,最後再搭配行事曆的標記,讓他知道很明確的時間,減少焦慮

三、 自我接納並接受適當協助

媽媽提醒小灰該去寫作業了,小灰卻回答,你不是說我是自閉症嗎?自閉症就活在自己的世界啊,幹嘛要聽老師的話,學這麼難的事情...
(一)真正的需求
作者特別提到,這群小孩是真的有特殊需要,而非在耍特權。建議從各方面等思考孩子有怎麼樣的需求,我們可以怎麼樣合理給予幫助。和孩子一起接納他的特質,看見他的需求,並尋求應有的協助,這才是適切的安排。也務必帶領小孩知道自己的限制,並且不以自己的身分當作逃避學習的藉口。
(二)班級老師的擔憂
作者也提到,當普通班老師發現班上學生適應不良,到底可以做些什麼呢?
1. 先將具體觀察到的現場提供給家長並運用班級經營因應→家長有權利知道小孩在學校學習的狀況。
2. 若學生狀況仍不穩定。則請輔導室老師或資源班老師協助觀察→家長覺得有專業人士進來幫忙。
3. 若上述處理狀況仍未好轉,則需要進行下一步的轉介(專業人士、醫生等等)。
知道可以幫忙學生的流程後,相信會讓班級老師更加安心地展開跟相關人士(包括家長)下一步的合作。
每個人都不一樣,只要被看見,都能發亮。
我們都知道,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個體,這些方法無法適用所有人,只是當我們知道更多的心法,自然就有更多的機會找到適用的方法。

43會員
82內容數
我是一位特教老師,透過專題紀錄課程、學生們的烏龍事件、家長以及導師們關心的議題。這個專題也提醒自己,對於周遭發生的事物要更有感、減少麻木不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