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設計到學校設計(一)改變,是精準的設計!

從社會設計到學校設計(一)改變,是精準的設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改變不是那麼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需要「社會設計」來鬆動原來的社會結構、促進社會的動員。

從「整潔秩序競賽」轉成「永續教室認證」;從「生活教育評分」變成「碳盤查」;從「安靜乾淨」變成「零碳排」,真的是非常令人期待的新校園。但這絕對是一場「陣地戰」,而不是「運動戰」。

所謂「運動戰」是指大部隊、快速而大面積的戰法,有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瞬間發動陸空大進擊。但這通常都只是一種宣示作用,無法真的攻城掠地。

有如像我們處理「零體罰」、「零霸凌」、「早自習零考試」,如果只是發揮空優,一紙公文或一道通知就想改變,那是不可能的。

陣地戰則是要深入戰場,履艱涉險、承艱負重:校長要跑到隊伍前面呼籲與倡導、還要到中間支持與陪伴,再到後面去收拾狀況與善後修復,來回反覆地跑。

基本上,文化的轉型與提升都需要這樣深入且持久的游擊與巷戰,才容易成功。

其實民智已開,每個學校一定都有不喜歡「整潔秩序競賽」的老師(很多學校早已廢除),這股力量怎麼運用?

或許可以先讓這些班級去試辦,17個SDGs目標選幾個去實踐(例如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13氣候行動),他們可以不參加每週的生活教育競賽,另成一個體系。

然後有幾個「點」狀的成功經驗,就會吸引更多班級加入連「線」,四年、八年,可能就有全「面」的提升。

avatar-img
李惠銘AMG的沙龍
86會員
10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學校開始有商業活動,學校就會更趨近真實世界,孩子會有更豐富的學習。因此學校如果要「擴增實境」,那麼「遊戲金融」的導入,是可以思考的。
世代之間很難有一條清楚的分隔線,次世代教育的推動也不會是靠一紙命令或一部課綱,讓大家同時開始。尤其次世代教育標榜的是去中心化、點對點、自組織的特質,所以它應該是任何學校在任何時間點,都可以從任何事件開始的。
「次世代教育」絕非因應數位革命而起的教育,如果我們極力擺脫「產業供應鍊」的束縛後,卻繼續為未來種種革命調整與改變,就仍然不脫一貫被工具化的命運。
所謂「次世代教育」,並非如同一味追著變種病毒跑的「雙價疫苗」,而是治本清源、來到上游與前端,甚至另一個維度去防止病毒產生。我們試著從本體論、認識論及倫理觀三個向度來嘗試建構。
最近世界經濟論壇與OECD,又爭著提出對「未來教育」的規格清單,包括各種圖景、特徵、能力、參考案例……等,羅列詳盡,所有「教育工廠」也都跟著備工備料,準備上線生產。 當教育成了工具,學生就會被物化!身處VUCA時代,又面對人工智慧逆襲與永續發展危機的我們,是時候要一起努力讓教育重啟世界的永續循環,讓
依據世局挑戰去描繪「未來教育」,無疑又進入另一個「教育工具化」的循環;教育除了消極地解決問題,更要積極地彰顯價值、啟迪人心。因此,對世局的觀察與對未來的描繪,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來當作「解碼系統」,包括本體論、認識論與倫理觀。
當學校開始有商業活動,學校就會更趨近真實世界,孩子會有更豐富的學習。因此學校如果要「擴增實境」,那麼「遊戲金融」的導入,是可以思考的。
世代之間很難有一條清楚的分隔線,次世代教育的推動也不會是靠一紙命令或一部課綱,讓大家同時開始。尤其次世代教育標榜的是去中心化、點對點、自組織的特質,所以它應該是任何學校在任何時間點,都可以從任何事件開始的。
「次世代教育」絕非因應數位革命而起的教育,如果我們極力擺脫「產業供應鍊」的束縛後,卻繼續為未來種種革命調整與改變,就仍然不脫一貫被工具化的命運。
所謂「次世代教育」,並非如同一味追著變種病毒跑的「雙價疫苗」,而是治本清源、來到上游與前端,甚至另一個維度去防止病毒產生。我們試著從本體論、認識論及倫理觀三個向度來嘗試建構。
最近世界經濟論壇與OECD,又爭著提出對「未來教育」的規格清單,包括各種圖景、特徵、能力、參考案例……等,羅列詳盡,所有「教育工廠」也都跟著備工備料,準備上線生產。 當教育成了工具,學生就會被物化!身處VUCA時代,又面對人工智慧逆襲與永續發展危機的我們,是時候要一起努力讓教育重啟世界的永續循環,讓
依據世局挑戰去描繪「未來教育」,無疑又進入另一個「教育工具化」的循環;教育除了消極地解決問題,更要積極地彰顯價值、啟迪人心。因此,對世局的觀察與對未來的描繪,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來當作「解碼系統」,包括本體論、認識論與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