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太平盛世的頂點(1)

2021/08/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取這個標題想了一陣子,覺得太平盛世不錯,頂點也代表開始轉向下,最終亂度趨大,可能進入戰亂之世,沒戰也會是苦日子。
會突然覺得要花幾周來談這個,當然是一時興起,筆者這裡沒有什麼深思熟慮多月,才想通什麼大道理要出論文這種事。一樣,參考書目沒,論證也沒,純粹天橋下老人講古,各位聽聽就好。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畫作,The Golden Age。Photo ©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戰爭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模式」

筆者做戰略相關研究很久了,對於世界的變化,往往會有一種很極端的切入點,也就是戰爭本身。這也算是個人經歷,討論任何狀況,無論是社會改革或是制度改變,總是會想到最壞的情況,引發衝突、內戰、對外戰爭。
但很有意思的是,跟筆者討論各類社會問題的人,越是偏向社會主義、自由派(不是我們這種新古典自由)的,可以說「幾乎沒想過戰爭可以解決問題」。
也許您不認同,但這只是筆者的看法。
要簡單地歸納,就是大部分在探討社會科學時,總得要設定一個框架,自然學科稱之為邊界條件。因為不設定一個暫時狀態當標準,變數太多會無法討論,而當討論結束時,千萬要記得自己設定條件是什麼,不可過度擴張解釋。而軍事學基本上,不屬於正統人文社會學科會探討的項目,就筆者所見,將之視為旁門左道,這種人比例很高。
要說為何,戰略討論問題到後面,總是非常現實主義,極少探討理想跟權利問題,比較在乎權力跟資源的分布。這種傾向,近10年來愈發強烈,筆者已經看不到30歲以下的人,討論社會問題時,會真的提到戰亂衝突作為總收尾的可能。或者說,筆者看到的,是他們想像的戰爭理由,跟實際上的前因後果,落差極大。
要怎麼切入呢?筆者現在比較傾向用教育角度來看,這或許會大出很多人的意料。不過也沒什麼,若讀者有認真學習過解析社會的工具,從身邊觀察本就是習慣,這反倒是理工人很欠缺的工夫。

現代社會的運作基礎──教育

教育,是非常消耗資源的活動,以中華民國現在的標準來說,平均一個義務教育學生,一年會花到國家預算10多萬(不含攤提校舍等長期成本)。這換算成學費,相當於每個月1萬多塊,或許家長會大感震驚,但反推一下,一節課的鐘點打折一下算300,國中生一周35堂就要10,500,一個月42000。這在最低標的安親班,差不多就是讓一個老師上課的底限。
細算很麻煩,筆者的意思是,國家用在教育上的經費非常之多,單純以培養國家人力資源來說,這很沒有效率。
沒有效率?這講下去大概又要一堆人翻桌了,家長恐怕還覺得投入的太少。筆者作為父親也這麼認為,畢竟自己小孩受教育,當然國家出錢怎樣都不嫌多。
但我們認真思考一下,不補習的狀況,小孩12年國教結束,國家投入大概差不多將近一人200萬。200萬訓練了12年,他是可以去做什麼工作?如果我們考慮的是基本職訓,說真的別說12年,你就讓你家小孩去玩到15歲,送去高職專門學一門技術3年,出來要工作也夠了啦。
可是,想去當爆肝科技工程師呢?應該沒人認為可以做到。

教育的回報已經開始貶值

換句話講,義務教育年限的提高,以及投入資源的增加,以國家整體來說,最終是希望可以獲得具有極高產出的人才。好比說,100個裡面只要出現1個精英,他的產值就可以抵掉其他99個。如果有2個精英,那就開始賺錢(純比喻,不是實際情況)。
當然現實不是這樣運作,往往是先投入一定的教育資源,培養出足夠技能的專家,讓專家去接軌國際,獲得先進技術,引進國內提升原有產業水準,拉高整體產值。而當國家整體技術進步,就有更多資源投入教育,撈出更多的人才,產生正向循環。
筆者沒見過哪一套經濟模型,或是教育模式可以用數學精準解釋,畢竟這在產業界待過的人就曉得為何。現代產業太過複雜,交互作用下很難釐清因果關係,我們只知道提高教育總是好的,至少就結果來看是如此。
所以說,照樣做下去不就結了?
嗯,事情沒有這麼美好的,相信很多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家長,已經發現別說孫子,自己兒子出去工作都已沒那麼好的機會了。換言之,投入教育可以在產業上獲得的回報率,已經慢慢下降,這也是經歷台灣經濟起飛的世代,總覺得是政治害的。
畢竟怪自己亂搞,沒人會承認嘛!
但這真的有禍首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9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