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說「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不如問問自己:

2023/03/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願意承擔什麼痛苦?願意為了什麼奮鬥?」
上個月和一位朋友去台北參加職涯博覽會,讀傳播系的他問了我:「每次完成作品我都會很有成就感,但是過程中我最討厭的就是剪片,剪片會讓我覺得很煩、不是很開心,可是又喜歡作品完成時的樣子。這樣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歡做這件事情?該不該往這個方向走?」
我在Mark Manson的一篇文章裡找到了解答。
Source: Mark Manson Blog "How to Grow From Your Pain"
作者分享了親身經歷:
「我喜歡彈吉他,因為我很享受在台上表演、被觀眾欣賞、讚嘆的樣子。我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是音樂家,台下的人們為我的演奏歡呼、瘋狂。」
然而,你必須先承受沒日沒夜的練習、一直彈錯的瓶頸、還有彈不好被批評的挫折感。如果你沒辦法承擔這些痛苦,那你就會中途放棄,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不夠資格成為一名音樂家。
經過許多負面的經驗,作者得出最終結果:我其實並不想要它。他終究喜歡的僅是結果,光鮮亮麗的夢想
不喜歡排練、尋找演出、拖著樂器往返的過程,所以他幾乎沒有努力嘗試這件事情,而一直待在美好的幻想泡泡中。
Source: Mark Manson Blog "How to Grow From Your Pain"
喜歡在健身房奮鬥,是那些擁有良好體型的人。願意承受飢餓、生活的壓力和不確定性的人,最終是成功的藝術家。
Source: Mark Manson Blog "How to Grow From Your Pain"

因為申請交換學生,我在大三修了兩門大四的必修課(我們學校是不允許自由選擇自己當學期以外的必修)。
有個學長知道我是因為交換學生來上課,便跟我說:「我當初也很想申請,但我成績不好,英文能力不夠優秀,所以交換學生對我來說一直是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而已。」
我當下聽到很訝異,如果真的很想去,就努力衝一波啊!
後來慢慢發現,如果交換學生這個目標不夠篤定、甚至龐大到我不顧一切地願意承擔過程的麻煩和痛苦,我根本沒辦法堅持下去。
享受國外生活的樣子、到各地旅遊、對國外的嚮往,都僅僅是對結果的期待。
2022年9月,決定交換的那刻起,我便背負著閉關準備托福的壓力(不想說是壓力,但找不到其他詞形容)。只要我做的事情跟英文無關,總有一塊「托福」石頭在我心中,為了避免石頭變得越來越重,我拒絕了所有活動、聚會、出遊、甚至學校考試(對我來說還算可以輕鬆應付),連吃飯時眼睛都離不開單字。
加上還要一邊跑系上交換的手續和推薦信,有時心情低落時也會有「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的想法,但很快地就被出國的信念和嚮往趕走了。
直到考完的那一刻,石頭才輕了許多。後來花了半個寒假處理自傳和讀書計畫,最後繳交出去的剎那,有種「哇賽我完成了!好像也沒有這麼難嘛!」的感覺,前面的辛苦都非常值得,也感受到自己能力提升、堅持到最後的成就感。
看完這篇文章我了解到,交換學生是我真正想做、渴望完成的事情,即使過程看起來艱辛勞累。
決定交換之前,你是否願意減少生活娛樂、排除萬難,關在房間裡準備英文檢定、申請資料?不厭其煩的跑流程手續?
因此,比起為了美好結果做出決定,謹慎檢視自己能否接受中間挫折和痛苦的過程更加重要。
This is the most simple and basic component of life: our struggles determine our successes. So, friend, choose your struggles wisely.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喜歡的話歡迎動動手指點個愛心或拍手五下,給我小小鼓勵!這邊可以看到更多我的個人成長分享:@lifeslashme
Thursday
Thursday
【曾列為方格子熱門作者】一位大學生,一個孕育夢想的地方,紀錄目標的實踐過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