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創] 轉職加薪經驗談

2023/05/1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最近的科技業大裁員,相信大家都有看到新聞。這個企業整頓風也吹到澳洲的新創及科技業。我也被波及到了。儘管如此,我還是利用我現有的資源,在半年內順利從產品行銷轉職成產品管理,並讓自己大幅度的加薪!
在本文中,我將分享我的經驗,教你如何轉職,並在海外的新創產業中獲得更高薪水的職位。我會分享如何利用現有的人脈網絡和技能來確保更高薪酬的職位,並稍微給些如何寫履歷跟推薦信的建議。

國外沒有可以安心養老的工作

常常在台灣的論壇可以看到,哪些公司可以安心養老(雖然可能錢不多)。 來到澳洲後,雖然知道國外工作競爭,但再怎麼樣也不用每天緊張兮兮的怕哪一天又要重找工作。我一開始打算在這份工做個三年再考慮轉職。
但是人生就是有這麼一個but。彷彿有這麼一個定律,世界硬是要給你一個考驗。經過一個COVID還不夠,全世界物價開始通膨了。慢慢的大企業開始裁員了。就像骨牌一樣每個公司都開始一起裁員。

當公司高層宣布高層自主減薪20%,並幫全體員工加薪3%~4%。我就隱約覺得公司下一步就是準備要裁員了吧。 你可能會想 "不是都加薪了? 怎麼會想到裁員?" 澳洲很多新創其實上頭有個創投老闆。不論是天使投資家,或是創投資本。總之新創要有表現,沒有表現就得提出改進方案。而這通常就是裁員達到降低成本提高表現。這是最快最直接的。事實上我也沒猜錯,公司真的從2022年底開始裁,連CEO自己也被裁了。 突然沒工作總是讓人無所適從,但在澳洲,處處都要錢,你真的要馬上找到工作。


尋找自己的優勢,澳洲的產品管理其實不一樣

用我自己的經驗來講,產品管理(PM) 在台灣比較像是接案。客戶提需求,把需求帶回去,然後管理專案把產品生出來。也就是【快速量產,滿足客戶需求】。做消費性電子產品其實很適合。因為規格大同小異,只是有沒有多出一些亮眼的新特點來達到差異化,還有就是價格。
而產品行銷呢,在台灣的功能就是研究市場,預估市場趨勢。(用手機當例子的話就是未來幾個季度相機的畫素,螢幕尺寸,價格帶等哪一類的手機的量跟需求會增加),研究對手,制定策略給高層。後端的工作大概就是上述這些。前端就是跟產品經理規劃好產品開發時程,在時程內制定好該產品的目標客群,主要賣點,細項產品特徵的使用方式,場景及其價值。把這些要點寫好移交給銷售團隊。
我來到澳洲後我一開始以為產品行銷的工作內容是大同小異的。
並不是,錯得離譜。
產品行銷,畢竟還是行銷。雖然你不用管活動,公關稿等。但在澳洲,產品行銷就是行銷裡的管理組。你不只要做市場調查,競爭者分析。(但我認真地說,澳洲的產品行銷很多不注重這塊),你最主要的是要寫文章。你要寫思維領導專欄,幫助你的公司在特定領域建立專業者的形象。你必須要寫價值主張,客戶使用流程,場景,及價值提供的大綱。還有寫出每篇跟你產品有關的社群文章大綱。這樣數位行銷跟公關等部門才能照著你的大綱去發展推銷產品。
在台灣,我只要管市場調查跟產品特點分析就好了。但在澳洲我就要寫文章,對一個英文不能算是我天生母語的人來講,每次寫文章就很痛苦。(後來我乾脆用infographic 來代替文章。)
剛離職時,我找工作還是找產品行銷類的工作。畢竟這是我十幾年來的經驗。但真的找起來還是讓人氣餒。在我住的城市這類工作並不是很多,而且絕大多數都要其他行銷類技能和高度的英文寫作技能。這時候有人建議嘗試跨行應徵產品管理,我想說多個機會也好。仔細研究才發現原來產品管理的機會更多!
為了順利轉職,我仔細評估我的技能和經驗。試著從工作需求內容找出那些從產品行銷中可以轉移到產品管理方面的工作需求。然後我發現澳洲產品經理的工作跟我想像中的不一樣。澳洲的產品管理不是滿足顧客需求,而是更上一層。澳洲產品的精隨是在需多創新想法中,驗證並找出最適合市場,並可持續精進的產品。產品功能不一定是最多,最好。但一定要是最能解決客戶的難題的產品。也就是所謂的Product-Market Fit。
我評估我自身的技能欄之後,我認為產品行銷中的跨部門溝通(尤其是跟工程部門),市場研究,策略規劃以及價值主張是可以運用到產品管理上的。
釐清之後,接下來就是在各個層面把自己改造轉職了。

改造履歷跟求職信

第一個要改造的當然就是履歷。
為了增加獲得產品管理工作的機會,量身訂造履歷以符合具體的工作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一個技巧盡量用相同的語言來描述經驗,並盡量用數據量化貢獻。我丟了幾百封不同種的履歷也發現一些小撇步可以讓履歷不需要大幅改動的狀況下打造出符合工作需求的規格。但我想在另外一篇討論履歷,這邊就先不談。
求職信同樣也是可以展現出對追求這份工作積極的機會。在澳洲有求職信比較能有機會得到面試。求職信對我來說,應該說寫文情並茂的文章對我來說,實在是有夠痛苦。我到最後就是花時間寫個總版,之後再根據工作內容更動裡面的一些關鍵詞。
改好履歷表後建議找幾個朋友或校友幫你看一下履歷,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意見,找出適合自己的去修改。
履歷要一直修,直到你退休前都要定時修改。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需要用到。在澳洲,更是如此,有好的機會就要跳槽。我在LinkedIn看很多澳洲人的檔案,蠻多都是兩三年就跳槽一次,加薪加title。
履歷改好後當然就是狂丟工作了。

澳洲人資很慢步調,不要忘了利用人脈找機會

澳洲找工作真的要很有耐性。在台灣,早上丟履歷有時候可能下午就會接到電話了。
在澳洲,不可能,一個禮拜內有收到電話就要偷笑了。
在每天狂丟幾百封履歷的同時,別忘了看看你的人脈,甚至要用到cold calling 去廣結善緣。
我找人脈的方式是利用LinkedIn。先多加幾個recruiter,獵人頭。他們常常會發表工作機會的post。覺得不錯的就丟封信過去自我介紹並問有沒有機會詳談。如果找得到人資的話就直接寫給人資。不需要怕丟臉,不問沒機會。
如果你有朋友任職於國際大公司,直接問他們。說你對他們公司的澳洲職缺有興趣看能不能內薦。如果沒辦法就請他們引薦在澳洲分公司的人,去請教工作內容並問有沒有機會介紹人資或招募主管。就算不行也是交交朋友擴展你的人脈。
我剛剛說人資很慢步調吧? 一般來說兩個禮拜後你會收到人資打電話,要嘛現場直接叫你介紹自己跟推銷自己的優點,要嘛跟你約時間做人資第一輪面試。當你有電話後步調就會快了,如果面試後一個禮拜內沒回覆那大概就是掰了。有些我很喜歡的工作我會打電話去追,偶而會有招募主管太慢回人資所以人資還沒辦法回電的。不過絕大部分,人資會在三天內跟你約下輪面試。幾輪面試要看公司,不過通常兩三輪就會給你offer。大公司比較多,可能到三四輪。

談薪水,加薪阿

薪水在澳洲是很透明的。建議找工作前先瞭解這份工作的平均薪資在哪。一般來說,蠻多公司在工作內容上就已經註明了他的給薪。不是像台灣104寫的每個都是四萬以上。澳洲這邊是直接給個年薪澳幣兩萬以內的Range。當然也有公司完全不明寫,不過在跟你通電話的時候就會問你的期望薪資。這邊很直接,你的期望薪資太高會跟你說,問你能不能接受他們的薪資範圍。不行就算了。
如果你遇到一開始不問你期望薪資,甚至你問她薪資待遇卻回答公司很open,看經驗給薪,甚至問你其他公司開多少價錢給你。有沒有很熟悉? 我就遇過,而且是華人公司或台商海外分公司。過來人的經驗,如果你要在澳洲找工作,避開台灣公司跟華人公司吧。因為他們多數從最低薪資給你。我想他們的想法應該是,你在老外公司找不到工作才來找我們,所以開低你也會接受。因為要生活,對吧?

要有信心,耐心,努力向前看

總結來說,從產品行銷轉型到澳洲科技產業的產品管理,對我來說是一個具有挑戰性但有回報的過程。雖然過程中一度自我懷疑這條路真的對嗎? 但我還是持續堅持下來並找到一個蠻有挑戰性的新創公司。通過評估自己的可轉移技能和經驗,在LinkedIn上建立人脈,量身定制履歷,為面試做好準備,你也可以成功地在產品管理中獲得一個高薪的職位。現在我轉行了,要期許自己做到適應性強、具有合作精神,並善於溝通,不斷學習才能持續精進。希望大家在海外找工作時,記住要對自己有信心,對求職過程有耐心,並持續保持樂觀。
無尾熊大叔
無尾熊大叔
年輕時愛闖蕩,遊歷了歐洲美國後以為會在台灣安居樂業,沒想到卻又帶一家人回澳洲生活。熟悉的國家,不一樣的城市。我在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上手的產品行銷,產品管理,用自己的視角分享生活,美食,與澳洲職場。追蹤我的FB粉專:【無尾熊大叔生活筆記】,有比較多在澳洲生活點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