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歡迎來到 21 世紀的監控社會──《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Netflix 最新熱門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從一起手機遺失事件帶出在數位時代下的監控隱患、隱私暴露後的社會性死亡,並揭露在科技社會中疏離的人際關係。

最讓人難以預料的是,「手機掉落事件」看似只是一場簡單的突發意外,卻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raw-image

「橫向監控」時代的來臨

社會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曾援引邊沁(Jeremy Bentham)的「全景監獄」(註一)講述國家和機構的監視之眼,透過環狀的監獄形構,從而使在監獄中央的高塔能夠對四周的景況進行無死角的監控。然而,在 21 世紀中,位於高塔的權力位置已不再集中,監視權力的掌控者也不僅是國家與機構。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鼓勵用戶分享個人訊息的社群文化改變了舊有的監控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橫向監控」(lateral surveillance)時代的到來,只要手上掌握著一台手機,就能任意翻閱他人張貼在網路上的訊息。而被監視者的位置,在某種程度上也轉為自願性的自我揭露──當我們將個人資訊發布在社交媒體上時,都是在邀請他者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監控。甚至當我們發布貼文時,也是有意識地理解到這是「想像的監控」(imagined surveillance)環境,意即使用者清楚地知道一旦發出貼文將會吸引到一群「想像的群眾」。

raw-image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主要聚焦於平凡的上班族娜美身上,她就如同是我們普通人的鏡相分身:喜歡在社群上分享自己喜歡的球隊、和朋友們的聚會、生活中的微小細節等,線上的分享行為也構成其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娜美的「想像的群眾」卻出現了偏差,她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貼文引來了潛在犯罪者「俊榮」的關注。在俊榮的監控視角下,娜美就如同是掌心上的螞蟻,輕易地被他者所掌握。然而,這個被掌控的權力,恰恰是由娜美本人所賦予的。

raw-image

數位時代的賽博格

電影開場時,以娜美的第一視角帶出科技生活的日常實踐:一早由手機上的鬧鐘喚醒,接著再三確認 app 上的行事曆,在出發前往公司時不忘查看公車班次,下班後與朋友的聚會更要拍照上傳社群⋯⋯等,人們的生活正被科技物包裹著行動。隨著手機與人的關係日漸緊密,從每日起床到睡前最後一刻,都脫離不了科技物的桎梏,它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同是人類裝上的電子義肢。

科技女性主義者哈洛威(Donna Haraway)在她著名的〈賽博格宣言〉中以神話生物奇美拉(chimera,古希臘神話中獅頭羊身蛇尾的生物)為喻,講述賽博格(註二)的混種(hybrid)型態將成為我們的基本形式。科技物與人的關係更具象化地體現在電影的其中一幕,也就是當娜美發現自己的一舉一動正被人所監控時,她徬徨地站在人潮洶湧的道路上,此時,鏡頭由高處向下俯視,映照出來往人群的影子已然和手拿手機的樣子相融合──我們都是賽博格。

raw-image

更甚者是,我們正活在被科技物取代身分的時代下,正如同俊榮在奪去他人手機時狂妄地說道「有了這個,我可以變成任何人。」;且當俊榮駭進娜美的手機,以她的身分進行發言時,線下的關係人們卻無一相信娜美是被陷害的。娜美的真實性正被虛擬的線上形象所侵蝕。如此,人類的外貌特徵、聲音語調以及作為有機物的存有基礎,已不再是識別個人的重要特徵,電子技術已足夠取代人類,成為新的存有論。

然而,我們對手機的重度依賴,逐漸將行動裝置視為有機物的延伸觸手,又要如何因應科技帶來的關係變化?而科技又是如何影響人們在親密關係上的實踐?

raw-image

被科技取代的親密關係實踐

由於科技帶來的便捷性,使得使用者能透過行動裝置隨時與他人聯繫,這也形成了「永不斷線」的永恆在線。在這種狀態下,人與人的關係看似更加緊密,能夠隨時通過科技物聯絡對方,事實上,與之相反的是,當物理性的肉身在場時,人與人間的距離更加遙遠了。

科技社會研究者特克(Sherry Turkle)表示,由於人們花費大量時間在虛擬的線上,從而使得在線下談話時,也會因線上(手機訊息、通知)的干擾,被迫使對話「暫停」,就如同在電腦上按下「暫停鍵」,打亂了真實對話的節奏。這也意味著線上的溝通形式正影響著線下的行為認知,相對於虛擬的訊息來往,肉身化的親密關係實踐反倒被陌生化了。

raw-image

因科技而帶來的疏離感也體現在俊榮對娜美的脅迫上。俊榮在威脅娜美時曾說,若在接下來 24 小時以內有人嘗試聯繫她,那麼娜美就能夠活下來。看似簡單而容易達成的條件,在先前幾位的受害者中卻無人倖免。

「明明是動一根手指就能連接的世界,但也代表著能夠輕易斷了連接。」,俊榮對娜美如此說道。科技的便捷性看似將人們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然而僅僅依靠一條網線維繫的情誼卻也是如此脆弱,一旦在手機上刪除對方號碼或是一方斷了聯繫,便可能終生不復相見。《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向觀眾拋出的難題即是:生活在輕易連接彼此的科技社會下,人與人之間真的變得更加親密了嗎?

raw-image

故事結束,監控仍在持續

電影的末尾看似收束在完滿的結局裡,作為反派的「俊榮」被警方抓獲,卻也從而知曉「俊榮」之名也是犯罪者披上的虛假外皮,這個犯下惡行的「他」,本是無身分的黑戶。於此,本片以無身分訊息的黑戶作為反派人物,也暗喻著在網路世界中,有著更多像「俊榮」一般,匿名、未知的窺視者正潛藏在螢幕後,以一種不為人知的方式以人們鮮活的、公開的個人訊息作為養分,作為滋養犯罪的溫床。

raw-image
註一:圓形監獄為邊沁所提出的建築模型。外觀為環形,外圍分隔成數間房間,中間則為一座監視用的塔樓或檢查室,監視者可於其中看見每個獨立房間裡的活動,而在背光之下,房間內的被監視者無法清楚看見塔樓內的狀況。
註二:賽博格(Cyborg),為結合了機器的控制論(cybernetics)和有機體(organism)所衍生的詞義,指任何有機體與機器的混種。

參考資料

Lyon, David. (2001). Surveillance society: Monitoring everyday lif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Trottier, D. (2012). Interpersonal surveillance on social media.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7(2): 319–332

Duffy, B. E., & Chan, N. K. (2019). “You never really know who’s looking”: Imagined surveillance acros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New Media & Society, 21(1), 119-138.

全文劇照提供:Netflix
責任編輯:黃于真
核稿編輯:張硯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5.0K會員
2.1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圖片來源: Netflix《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海報 手機不離身,低頭族顯然已成為路上、大眾交通上的大眾族群。拜科技所賜,只要一機在身,我們幾乎可以搞定所有生活大小事,好似一部分的我們存活在另一個時空,失去手機,我們也失去了一點自我。而Netlix近期上線的《原來以為只是手機掉了》正是以此議題為
Thumbnail
圖片來源: Netflix《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海報 手機不離身,低頭族顯然已成為路上、大眾交通上的大眾族群。拜科技所賜,只要一機在身,我們幾乎可以搞定所有生活大小事,好似一部分的我們存活在另一個時空,失去手機,我們也失去了一點自我。而Netlix近期上線的《原來以為只是手機掉了》正是以此議題為
Thumbnail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Thumbnail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Thumbnail
現今是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個資動不動就會被曝露在公眾領域中,作一件違背社會規範的事情就會被網友肉搜公諸於世。視界戰試著探討隱私這件事...
Thumbnail
現今是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個資動不動就會被曝露在公眾領域中,作一件違背社會規範的事情就會被網友肉搜公諸於世。視界戰試著探討隱私這件事...
Thumbnail
Netflix 最新熱門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從一起手機遺失事件帶出在數位時代下的監控隱患、隱私暴露後的社會性死亡,並揭露在科技社會中疏離的人際關係。最讓人難以預料的是,「手機掉落事件」看似只是一場簡單的突發意外,卻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Thumbnail
Netflix 最新熱門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從一起手機遺失事件帶出在數位時代下的監控隱患、隱私暴露後的社會性死亡,並揭露在科技社會中疏離的人際關係。最讓人難以預料的是,「手機掉落事件」看似只是一場簡單的突發意外,卻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Thumbnail
史賓格勒認為報紙與雜誌在作為意識形態的媒介,在十九到二十世紀起到了控制群眾的作用,而在這個時代,也有一些新的科技做為媒介作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而被使用著。
Thumbnail
史賓格勒認為報紙與雜誌在作為意識形態的媒介,在十九到二十世紀起到了控制群眾的作用,而在這個時代,也有一些新的科技做為媒介作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而被使用著。
Thumbnail
【異形世界】 ◎ 桑德羅・巴希 #書摘 當面目為科技所異化,還有什麼阻止得了成為怪物的我們?_文/吳平稑(漫畫評論人) 一本沒有任何一句對話的繪本,只有鉛筆描繪的黑白畫面,卻餘韻極強。 一列車廂中,各式各樣的人肩並肩,沒有人看彼此一眼,人與人之間再也沒有真實的交流,只有變形的頭...
Thumbnail
【異形世界】 ◎ 桑德羅・巴希 #書摘 當面目為科技所異化,還有什麼阻止得了成為怪物的我們?_文/吳平稑(漫畫評論人) 一本沒有任何一句對話的繪本,只有鉛筆描繪的黑白畫面,卻餘韻極強。 一列車廂中,各式各樣的人肩並肩,沒有人看彼此一眼,人與人之間再也沒有真實的交流,只有變形的頭...
Thumbnail
人們向來對「失去身體的未來」而感到的恐懼,而英國科幻影集《黑鏡》第三季〈聖朱尼佩洛〉描繪虛擬擴充了真實,化解關於「賽伯格」與「後人類」我們心有恐懼的未來圖像。願邁向後人類的我們,仍愛著有限的生命、感謝會損壞的身體。用虛擬科技,讓生命更豐富,實踐本來無法實行的美夢。
Thumbnail
人們向來對「失去身體的未來」而感到的恐懼,而英國科幻影集《黑鏡》第三季〈聖朱尼佩洛〉描繪虛擬擴充了真實,化解關於「賽伯格」與「後人類」我們心有恐懼的未來圖像。願邁向後人類的我們,仍愛著有限的生命、感謝會損壞的身體。用虛擬科技,讓生命更豐富,實踐本來無法實行的美夢。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