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沒有明天」的心情進行輸出

2023/03/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今天就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你會對世界說些什麼?
唐鳳是一個影響我很深的典範人物。暫且撇開她的天才智商與傳奇經歷,她對於人生各面向的態度與思考,都讓我感到非常破格且深具啟發。
最近讀了由她口述的著作《我的99個私抽屜:唐鳳的AI時代生存心法》,提到她因為幼年健康狀況不佳,心臟曾動過重大手術,此後一直都處於「與未知共存」的身心狀態,讓她早早就做好「明天可能再也醒不來」的準備,並建立起「要把握當下」的認知:
對我來說,所謂的長期計畫,就是一天。
她說:「如果有今天可以學到的事,今天能夠創作的事,我就今天做。」然後把學到的東西,在睡前全部發表出來。這樣即使有「今天做不完」的部分,也可以讓別人接手去做,不一定要全部由自己完成。

實踐「共好」的人生觀

這同時也是所謂「黑客文化」的體現:大家一起來拆解與研究一個很大很複雜的題目,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當眾人之力集結起來,一個看似巨大的難題,就更有可能被解決。
這個觀點,對我而言是 life-changing 等級的徹底大翻轉。
過去常聽到的主張,都要我們努力「累積自己」,在「個人品牌」成為顯學的時代,我們據理力究所謂的「智慧財產權」,唐鳳卻跳脫到另一個維度,拋下一切社會標籤,直接落實了「共贏、共好」的價值觀。原來有人這樣思考,原來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去推動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啊!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他累積了多少資產,而是他分享了多少資源。」
每一個人的生命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正是個體所能提供的價值所在,揉合了各人跨域的知識、經驗與智慧,集體共創而成的產出,更有益於全體人類去應對急速變遷的世界,長遠來看才是發展之道吧。

宏觀的願,微觀的做

歷經多次自我探索以後,我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能帶來正面影響力的人。但是具體而言,究竟要做什麼?我又要怎麼做?
連我眼中的天才們,都只對眼前的這一天有把握,常常只在空想一通的我,又怎麼能不專注於此刻手上能做的這件事呢?
以運動來舉例,在學習重訓健身的體驗中,我還發現了「心態設定」對「行動力」會造成巨大的差異:與其想著「好想要超讚的體態」,但還是天天提不起勁去運動,不如提醒自己「我現在是一個喜歡訓練的人」。這樣切換後,因為是喜歡的事情,當然巴不得投入全部的時間盡力去做,於是初始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自然能藉由每日的實際行動而緩緩靠近。
我很喜歡的另一本書《少,但是更好》提倡的「專準主義(Essentialism)」,也有類似的概念,它教導我們,練習在自己悉心選定的必要領域內,追求「微小而簡單的勝利」。
「只要把歡樂帶進日常事務中,我們就不必再殷殷期盼,歡樂會在遙遠的某一天到來,那一天將永遠會是今天。」
同樣的,以一天為單位,來面對我們的遠大目標,也許更有可能活好整個人生。至少,也能肯定我們曾活過了淋漓盡致的這麼一天。
比起不斷設定遠大目標,然後把自己推入「做不到」的焦慮深淵,「可能沒有明天,所以今天就做好今天能做到的」也許是更積極的一種處世哲學。

跳出無效努力的迴圈

研究各種「提升生產力」以及「如何創作」的方法論,一直都是我的興趣之一,也長期熱衷於在紙張或筆記軟體裡,摘抄那些觸動我的金句,以及每個當下閃進我腦海的念頭。
必須說這是很不錯的習慣,對我的個人成長也有一定的幫助,但卻常令我自己陷入所謂「低等勤奮」的陷阱:紀錄了滿滿的內容,對此感到充實與心滿意足,卻一再逃避面對我真正的目的,其實始終是要「分享這些收穫」。
日復一日,我沈溺於一再重新整理「只有我自己看」的筆記內容,甚至陶醉於讓它們更整齊更美觀,而「分享的行動」則一再被延遲;年復一年,那些想法始終不見天日。
不再緊抓著我不斷儲存而欠缺消化的材料,不再等待永遠不會到來的「準備好了!」的那一天,不再空想「總有一天我要寫一本書」;
放下對「完美系統」、「完美工作流」的妄想,放下對於工具的執著,現在就把這個想法寫入心智,成為往後我生命的預設值:
今天就輸出一篇「今天能完成」的文章,分享我今天的見聞反芻今天的思考體會。
「今天也為世界貢獻了一點點我的想法」——對我而言,那就是非常美好的,存在的意義吧。
    Lucie Liu|興趣是整理
    Lucie Liu|興趣是整理
    自由文字工作者|極簡主義實踐者|成長型思維推廣者|整理的過程,值得我們好好享受。歡迎各式內容企劃、廣告文案委託:[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