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讚謝詞:論耍廢(及成癮)

更新於 2023/04/16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0. 耍廢與自愛

諷刺的是,在當今這個世代,一個人如何耍廢以及怎樣看待自己耍廢,竟可能是最容易識別一個人是否自愛、如何自愛的方式

1. 耍廢的「唯意志論」

「唯意志論」(Voluntarism)是對耍廢及成癮最主流的解釋。「唯意志論」認為:耍廢是因為意志薄弱。
古希臘哲學家Socrates認為,只要有正確的知識,人就不會犯錯。他的弟子Plato於是認為,德行養成教育就意味著,要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好惡,做錯事就懲罰、做好事情就嘉獎。直到Aristotle的時候才注意到:人完全有可能有正確的認知,卻做出錯誤的選擇。這種邏輯可能性被Aristotle稱為「意志薄弱」(akrasia)。
SOCRATES, PLATO AND ARISTOTLE
圖片轉自:https://www.greecehighdefinition.com/blog/2017/12/6/socrates-plato-and-aristotle-the-big-three-in-greek-philosophy

2. 耍廢的「罪恥循環」

耍廢之令人不甘心且又無法逃脫,在於它從意志薄弱開始,接下來會構成一個無盡的「罪恥循環」。
小王子作為一位外星人,在來到地球之前曾到不同的星球上遊歷,從而遇到很多奇怪的大人。其中一個大人不斷喝酒,卻又喝得很不開心。以下是他倆的對話:
What are you doing here?(你在這幹嘛?)
I drink.(我喝酒。)
Why do you drink?(你為什麼喝酒?)
To forget.(為了遺忘。)
To forget what?(為了遺忘什麼?)
To forget that I am ashamed.(遺忘我可恥。)
Shame on what?(你可恥什麼?)
Shame on you to drink!(我以酗酒為恥!)
圖片轉自:https://www.facebook.com/akarmaafoundation/photos/a.2006165819616525/3177276295838799/?type=3
我們廢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完全可以把上述對話中的「酗酒」抽換成「耍廢」,這就是耍廢的罪恥循環。特別注意兩件事:
A.
「罪」是行為層級的:有罪惡感表示人知道自己做錯事,這意味著──出問題的是我的行為。
「恥」是存在層級的:有羞恥感的人會想要遺忘或讓自己消失,這意味著──出問題的是我這個人。
(罪恥不易分,但終究是有一些區別。)
B.
別忘了小王子離開時所下的註腳:
Big people are definitely very bizarre.
(大人們還真的是都很奇怪。)

3. 從後果論到本質論

採納「唯意志論」對耍廢所做的解釋之人,在遭遇罪恥循環之後,對自己的認知也將從後果論慢慢地轉為本質論。換句話說,他剛開始會從自己不斷耍廢的經驗中,歸納出自己是一個廢物的現實。遭遇這個現實的時間久了,他就會認為:不是透過行為來證成我是一個廢物的,而是──我就廢!(燦笑)
圖片轉自:https://memes.tw/wtf?tag=%E6%88%91%E5%B0%B1%E5%BB%A2
這裡於是有三個層級的「如何耍廢以及怎樣看待自己耍廢」的群體:
A.
保有不該耍廢的認知,以及耍了廢就會有罪惡感及羞恥感的群體。這些人很辛苦,廢也是不得不耍,但卻耍得不盡興,耍廢時也渾身不自在(慘)。
B.
保有不該耍廢的認知,但耍廢的罪惡感與羞恥感已經消失或磨耗完了的群體。這些人可以開開心心耍廢,但耍完以後可能會懊悔、或至少覺得或許不應該這麼誇張。
C.
啥都不剩,耍起廢來渾然天成、自由自在、無邊無際~這樣的人若非道法自然或激烈批判文明社會腐敗的犬儒主義哲學家,那就是已經放寬心胸了:在耍廢大神面前,誰跟你談尊嚴?賞你一張貼圖,快來信教!
(其實還有D.)
耍廢事實上是一個高深莫測的神祕領域,一旦進此境界就會發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廢竟然還有一廢廢!看廢是廢、看廢不是廢,看廢還是廢!?最後進入零的領域,庸俗之世人將再難理解~~~)

4. 耍廢的「唯意志論」問題

將耍廢單純理解為意志薄弱,經驗上地來說,有兩項非常致命地不足:
A. 邏輯上來說──
從罪恥循環到真正進入本質論,完全是套套邏輯!為什麼你耍廢?因為我就廢!那你為何就廢?因為我耍廢!從純邏輯角度來說,毫無解釋力。
B. 效果上來說──
經驗可以證實:採納耍廢的「唯意志論」解釋,通常無助於緩解耍廢情況、提不出建設性的解答或出路,甚至在自我認知與具體行為表現上越來越糟糕。
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果我們不接受、或不只接受耍廢的「唯意志論」解釋,那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期待的?不耍廢如何可能呢?

5. 耍廢的「情感受傷」解釋

生命哲學認為,人根源性地由不可相互化約卻又相互緊密關聯的三個部分所構成:(1)意志(will)、(2)情感(feeling),以及(3)理智(intellect)。若是如此,我們或許應該嘗試開拓一下後兩者的耍廢解釋可能性。
於是,第一種可能就是將耍廢理解為「情感受傷」後的「補償效應」。假設你今天上班/報告/評圖的時候,老闆/教授/評委對你的成果就是一頓砲轟,不僅如此,還完全不論你的苦勞以及創作初衷,純用自己主觀的愛好對你悉數責難,而且還要你通通砍掉重練,那麼,你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耍廢,我想全天下大概也不會有人怪你意志薄弱。
「情感受傷」可以理解為,導源於工作/學業、家庭/人際,乃至於「個人自處」之時所感受到的壓力挫敗感,有時候它是太大太嚴重了,只有耍廢、爆哭、爆睡、爆食、爆追劇、抽菸、打電動乃至自殘,才能產生立即擱置、暫緩與阻抗的效果。
作品轉自:https://www.facebook.com/jiwoonpak1

6. 「情感受傷」解釋的陷阱

情感受傷解釋有幾個常見的問題:
A.
  • (a1) 情感受傷與補償效應,有時候是無意識的。一個人有可能在關係中有壓力或挫折,自己卻完全沒有意識到,但這卻可能也並不妨礙補償效應的發生。(人有很多報復與怪癖其實是隱性的;如果很好發現,不就無法補償了嗎?人有很多功能與關聯也必須被視為是遵守「慣性定律」的,這點在耍廢與成癮尤其真實。)
  • (a2) 反過來說,一個人會先意識到有補償效應、還是先意識到有情感受傷,這也完全說不得準。
  • (a3) 而且,就算意識到了傷害與補償,能否建立起這兩者之間關聯性的解釋,又是再一重的困難。(這就是人類心理與精神分析的複雜之處與真正難點,我們非但不能做控制實驗,還和量子力學一樣,觀測與現象解釋也將影響得到的結果。)
B.
注意,補償效應、憂鬱和自殘,不一定是意志薄弱或某些人所謂「不知足」的表現;按照日本小說家平野啟一郎的說法:其實人正是因為想活下去才自殘、才尋求補償,藉此來重新回到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
圖片轉自:https://beaconhouse.org.uk/self-harm/self-harm-attention-seeking-or-attachment-seeking/?fbclid=IwAR29IhVW3dJ5vaHlyVw3KV5OZgRP8bJtpcHs520Yjs7REpmlin54t-Fu5KU
C.
無意識或處在潛意識和有無語言對之進行描述有關係。很有可能這是你第一次受這種傷、遭遇此種壓力,面對到這種挫折,所以你沒有語言描述它完全是有可能的。(你不知道問題是什麼、出在哪裡?你也分不清楚成問題的是你的行為還是你本人?)這時候,我們除了抗壓,還同時在學習自我覺察和新語言的使用與創造,這其實非常辛苦。你非但航行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海域,你所駕駛的船還不斷變換形體、而且這裡漏水、那裡爆氣的,大概是這種感覺。水手們迷失方向、跳海了斷、酗酒講幹話、毆打彼此、還崇拜一些混亂邪惡、喪心病狂的新神,其實仔細想一想也沒有很奇怪。
D.
沒有找出、理解情感受傷的根基、理由,則對於作為情感受傷的補償之替代、克服都將是暫時性的、可以有轉圜餘地的。

7. 對「情感」的慣常誤用

承繼上述Plato的德行養成理論,教育慣常對情感的使用,往往都是根據「刺激-反應學習理論」(S-R learning theory)而來的「外在強制性個人解」。這種「外在強制性個人解」在我們社會化歷程中會逐漸內化,從而讓我們往後在耍廢時也會產生罪惡感與羞恥心。
其次,這種「外在強制性個人解」所締結的負向關聯(棍子)比起正向關聯(蘿蔔)其實多得多:做錯事或擺爛,要遭受懲罰幾乎是必然的;但把事情做好或準時完成,卻被視為義務,獎勵純粹是主觀的、看機遇和大人的心情。
再次,「外在強制性個人解」所締結的正向關聯不只少,其性質與多樣性甚至狹隘到可悲(關於這點下文會不斷論及)。

8. 非「外在強制性個人解」的其他可能性

這裡分享兩個我看到的兩個有趣的典範轉移,他們對人性乃至社會結構都有深切且豐富的理解──
A. 「外在非強制性社群解」
以下影片是個著名的對老鼠所做的毒品實驗,科學家想到了或許老鼠是因為都被關起來超級無聊超級慘,所以只能選擇吸毒以自處,於是打造了一個老鼠天堂,接著意外發現吸毒率大幅降低:
[影片:關於"上癮" 的一切你所知道都是錯的]
「外在非強制性社群解」其實不過是Aristotle倫理學的復刻版,Aristotle很早就指出較之個別賞罰,經營友善、公正且高貴的環境比什麼都重要。當人可以發揮潛能、獲得資源做一切自己想做的,而且身旁的人也都如此幸福,他其實沒有太多耍廢和某物成癮的必要性。
B. 「內在自我覺察個人解」
以下影片是一位運用「專注冥想」技巧(或所謂「正念」療法)到戒斷吸菸的神經科學家所分享的TED talk。他談到,如果真正仔細感受吸菸當下的每時每刻、那千絲萬縷的感受和體驗,其實可能會發現:「菸其實聞著像臭掉的起司,嚐起來像噁心的化學藥物,幹!」
[影片:A simple way to break a bad habit | Judson Brewer]

9. 耍廢的「理智性」解釋

首先要重申,就生命哲學來說,意志、情感與理智,三者雖有區別,但卻是不可以斷然拆開的。換言之,上面討論了對耍廢的「唯意志論」解釋和耍廢的「情感受傷」解釋,其實都包含了理智的作用,我們在意志經驗與情感經驗中,其實也不斷在推論著、思考著。
然而,在意志經驗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解性的分析與綜合,而是人的意欲和不意欲;在情感經驗中,最重要的則是愉悅和不愉悅的感受。我們接下來才揭示,真正理智主導對耍廢的解釋會是什麼樣子?它又如何回答不耍廢如何可能的問題?
理智性地看待耍廢/成癮,一定會提出以下幾個基本問題:
  • 耍廢/成癮的成因是什麼?
  • 耍廢/成癮是否有週期?
  • 如果耍廢/成癮不只有週期,還會進入罪恥性的負向循環,則落入這種無可逃脫的負向循環的關鍵點是什麼?
  • 耍廢/成癮的短期及長期後果、代價與影響力是什麼樣的?
我這裡就舉兩個案例:
A.
首先,多數人的耍廢/成癮是有週期性的。我的一位上班族友人,他的週期就是每天下班開始,因為他的工作壓力大、對工作也實在喜歡不起來,下班不廢一下對不起自己,但廢了又覺得好糟糕;另外我也遇過為數不少的大學生,一旦假期開始耍廢就開始,並且純然忘我、無邊無際,進入一個遠離塵世的召喚峽谷或各類連續劇的異界當中,待學期要開始的時候才會如夢初醒。他們還會耍廢耍到累,累到希望趕快開學,不然自己恐怕再也回不來,陳屍於電腦前(旁邊可能還放著吃完也沒洗的外送盒吧)!
B.
最常見的落入負向循環然後回不來的關鍵,就是作息亂掉。亂掉的作息將主宰人的一切生活規律、行為傾向,甚至情緒結構。許多人說自己醒來時發現天黑了,會覺得心情差到很想當場死去;當白天時間不夠用導致工作進度趕不完時,人會變得非常急躁,從而容易上火、動搖各種人際關係;睡太少身體會出現各種狀況,通常真的要到很嚴重很嚴重的時候,人才懂得害怕或懊悔(比方說皮膚變差、記憶力大衰退、顏面神經失調等等)。
於是,我們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停止耍廢、終結混亂作息的方法究竟是什麼?

10. 找尋/創造理智替代項

很遺憾的,理智地來說,我們並不能停止耍廢,並且,多數終結混亂作息的方法並非一勞永逸。
好吧,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完全沒有救贖,但首先,經驗會教導我們,思考並不能只是線性的、一維的,因為耍廢與成癮本來就是多線因果(overdetermined)交互作用造成的,它有多個維度。不過多個維度不代表我們要把它想得很複雜,我們不是在解超定系統的數學題,而只是在重新回到生活主場。
怎麼改變生活作息?第一件事情就是察覺它亂,而且了解自己其實真心不喜歡,那就要給自己1-2天時間「大洗牌」
不管你要採取睡1-2天睡到飽飽飽,還是要1天不睡且白天也不可以闔眼,晚上在好的時間點才可以上床,都可以。事實上,半夜睡不著覺,醫師會給你的簡單建議就是:那你就熬到白天,然後白天也盡量都不要睡,晚上再躺下,作息就調回來了。
但事實上,大洗牌很有可能一次也調不回來,你就慢慢試,重要的是真的給自己一些時間,而且一旦下了決心要改以後就不要心急。我相信大家或許都有過那種躺上床結果竟然睡不著的焦躁經驗,此時越心煩反而越容易睡不著。被睡眠召喚和身體放鬆與體溫降低有關係,這方面有很多科普知識,此處不贅述,我想強調的是要避免急躁的心理暗示反而讓失眠的情況更糟糕;另外還有一個認知陷阱要避免:人或許確實有可能更傾向晚睡而不是早起,但是「傾向性」並不等同於「本質性」。更重要的是,了解傾向性以後是可以更好地運用它而不是放任它成為自己的本質屬性(雖然偶爾放任顯然也不是罪過)。
承上,除了給自己時間與耐心「大洗牌」,更重要的還在於進行「環境評估」
如果你住4-6人寢的大學宿舍,而只要其中哪怕只有1個人習慣晚睡,很快地你們整寢都很容易全部傾向晚睡。這很難說是誰的錯,這就是結構性的。一個女孩出國唸書終於住1人寢的時候,她才赫然發現,以前4人寢室根本無法讓她長出自我,一點隱私與自己的空間都沒有;而當你發現在自己房間唸書時,床邊有怪異磁場會使周邊範圍的「床心引力」接近無限大時,顯然你房間不是一個適合唸書的地方!一個男孩子發現自己房間的「床心引力」過大而且wifi速度又過快的時候,很快地就想到或許學校有些髒髒舊舊的研究室是該去打掃一下了。
其實不只如此,能從「環境評估」再轉向「社群解」是最好的,心理學證明了無數次:減肥,揪團更有效;我爸媽做神聖瑜珈這麼出世的活動甚至還有個Line群組,這群組只是為了給每個人早上有起床乖乖做瑜珈「打卡」用的!問題是,有打卡確實就是比沒打卡要好!(明明功課多了一樣,人卻更願意寫?)
「社群解」比「個人解」還穩固,我試圖提出一種解釋:人做事情很需要「安全感」,安全感確保了他可以安心做事、而且可預期有平衡的回報。但承繼【愛的技術】和【愛的疑難】兩篇文的論點而來,我要持續告訴大家──安全感只是一種由「權力感」、「存在感」和「參與感」共同構築起來的錯覺,不然如果單純都是為了做記錄的話,你為什麼不去寫日記就好,而要上Facebook來發廢文?能建立「權力感」、「存在感」和「參與感」的,就只有社群,人很多時候沒有那麼偉大,換個角度想,人一點都不獨立,人是有限的。

11. 夜魔莉莉絲:純粹動機

但顯然,很多人肯定都想到也都做過「大洗牌」和「環境評估」這兩個步驟,但恐怕就是沒什麼效果,或者效果能延續的時間就是不長。好吧,那是因為沒有做到接下來要談的兩個步驟。其一,是「締結正向關聯」;其二,是要有「聰明的設計」
締結正向關聯有批判性的意涵,它是針對我們的社會化歷程更多地是在建立負向關聯而來的逆向操作與反叛。締結正向關聯可以非常物質化、很現實,且符合刺激-反應學習理論。比方說:
我聽過一位小姐姐克服晚起的方式,是因為早餐店賣的超好吃的酪梨玉米飯糰很快就賣完了,所以她必須早起殺去搶食;另外我也聽過一位法文學得非常好的學姐,她有強力動機唸法文的原因是導源於:法文老師好帥好迷人,考很好會被他特別關注,而且他上課還會請同學帶杯子來,他請大家品酒。酒喝不好是學不好法文的!多麼可愛的正向關聯啊?
但除了物質化的正向關聯,更少被我們注意到與拓展的,是精神性的正向關聯
這裡我岔開講一下莉莉絲和我相遇的故事。我在某天失眠的晚上碰巧在Youtube上看到《暗黑破壞神4》(Diablo IV)的遊戲預告片,從而第一次聽到莉莉絲這個名字,後來一查才發現,她不只是《暗黑》遊戲系列神話中的惡魔,更是(據傳)聖經故事中在造出夏娃之前,就和亞當一起造出來的第一個人類女性。莉莉絲的故事我在此不再贅述(連結附在留言處),重點是,我對她、她的故事、她的一切,完全著迷!我幾乎整晚沒睡,都在查資料,甚至是外文資料,我也絲毫不覺得辛苦或疲憊,好奇心驅使著我膜拜了她一整晚!
Diablo IV
圖片轉自:https://game.udn.com/game/story/10453/4146137
這個體驗太神祕了,我給它定了一個名,叫「純粹動機」,這意味著我們做某件事,完全不因為外在的賞罰或內化的恐懼,完全是幾乎無法理解的自主自發,這種執著的力量無比驚人!讓我不禁想問兩個問題:
  • 依靠純粹動機而創造出來的「興趣」,是否才是真正有可能替代或轉化「耍廢/成癮」的候選者?但興趣是否會總是短暫的而無法長久?我該如何讓它延續,以至於我就像是每天都可以造訪莉莉絲一樣呢?
  • 這種純粹動機是否可以不只從機遇性的「興趣」迸發,而有可能向自己的本業乃至不喜歡的事情去拓展?

12. 純粹動機的條件

很可惜,根據《工作的真義》的作者榎本英剛的說法:純粹動機(其實他的術語是「純粹意願」)的出現就像地面冒出的湧泉一樣,是完全不可預期的、可遇不可求(然而他確實有再補充道:如果純粹意願冒出來卻經常遭到你的打壓或忽視的話,久而久之它就會越來越少/難出現;這基本上就是貫穿台灣乃至東亞升學體制社會裡的淒慘悲歌──許多人不只是終其一生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是窮究整輩子連個興趣都沒發展出來)。這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悉心察覺、小心呵護,以及多去嘗試。雖然興趣根源來說是自己生命的熾熱內核,但這個內燃機完全可能是被外在的觸媒或愛人所點著的!
《工作的真義》
圖片轉自: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94228
我小時候第一次玩手拉坯就徹底愛上了;電影《樂來越愛你》(Lalaland)的女主角從未聽過爵士樂,但遇上了古典爵士樂狂魔的男主角,才被他的熱情感染,爵士樂成為自己終其一生的愛好;在電影《沒問題先生》(Yesman)中有基本上一模一樣的情節;Plato的《饗宴篇》也以精妙且美麗的論證告訴我們,人是如何可能從愛人開始到去愛各種各類的知識乃至整個世界。
純粹動機並不聽命於我們,卻是讓我們成為我們的關鍵。找到並且維持純粹動機的人,正是這個東西才構成他生而為人的本質部分,而不是耍廢或成癮,耍廢和成癮至多只能是傾向而沒辦法構成人的生命引擎。
但除了不要壓抑它、悉心察覺和多去嘗試,純粹動機尤其在維繫方面又有哪些條件?這就牽涉到「聰明的設計」的問題。關於「聰明的設計」,有以下3個關鍵:
  • 能夠接受小有所成、不斷累積;
  • 能夠讓自己釋放創造能量,而不是處處受限;
  • 盡量不要動到作息(所以我和莉莉絲第一次相遇的經驗顯然還不夠成熟;愛要可以天雷勾動地火,但也要能夠天長地久)而是反過來讓它幫助你維持作息規律。[這基本上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對失眠者的建議就是要做運動,運動給你疲累感,並且放鬆平常緊繃的肢體。]
要盡可能做好上面3個關鍵,則有以下4個技巧:
  • 要有guideline(沒guideline就找老師,沒錢找老師則凡是問google或FB大神;當今是培養興趣成本最低的年代,卻也很弔詭的是精神性價值極度不被重視的年代);
  • 有(盡量明確的)可達成性與相當實際的階段性目標;
  • 有自己可以發揮的地方,也可以有找人幫忙、揪人合作的地方(友誼加固且豐富興趣,興趣則是友誼最好的紐帶);
  • 可以的話,最好隨時想構思就可以構思、想做就可以做。
我就舉一個例子來談,那就是這個專頁【哲學家替代役】。這個專頁是我在當替代役的時候做的,阿替期間我除了上班就是看書,但一直對藝術領域的東西有興趣,卻也不知道怎麼入門,所以我按了一大堆的FB藝術專頁讚,並且把最喜歡的幾個都設為搶先看;之後連FB推薦給我的廣告也全部變成藝術類的了!(酷吧,想想人生有多少可以靠自由意志操弄演算法而不是反過來的高光時刻呢?)然後我就在任何可以偷閒的時間看書、任何可以偷閒的時間看畫,然後把文字和圖片結合起來,就變成一篇一篇的PO文。而各位的按讚、分享與留言,成為了我持續閱讀、欣賞作品和不斷發文的正向關聯。(同樣是心理學研究指出:使用社群網站對大腦的刺激迴路和毒品幾無二致,它們都會產生腦內啡、讓人興奮,而且顯然還可以進一步構築由權力感、存在感和參與感這三合一沖泡出來的香濃安全感咖啡,給我提神用。這種大好的機制我們為何不拿來運用呢?)
這些就是純粹動機的條件,好吧,其實與其說條件,不如說是「創造性的方法論」,我說明一下為何【愛情囈語】相簿的副標題是:
理由轉向、問題轉向、方法轉向以及語言轉向。
這幾個轉向都在指出人類精神性的價值與重要性,我們必須去描述和細究耍廢/成癮的理由到底是什麼?難道都是意志薄弱和生理需求嗎?我們在探討的過程中必須謹慎選擇該問題化的對象究竟是什麼東西?問題化了某個東西後又將帶來什麼樣的效果?方法轉向則在於說明,培養興趣、取代耍廢,其實不只是純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創造性的過程!不要小看方法論!當我們從理論走向實踐,最困難的創造工作和維持工作,通通都在方法論的細節裡面。最後是語言轉向:我們是用哪一套文法理解耍廢和成癮的?要克服它或轉化它,我們是否不只或不是要否定它,而是甚至要發明一套新語言,打造一個新的世界?

13. 結語:耍廢、成癮與自愛?

各位大可從各種心理學普及類文章中讀到,由Stephen Michael Drigotas提出的所謂「米開朗基羅效應」(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這個概念意指在愛情伴侶間會影響、形塑對方,使對方成為更好、更理想的人。
通過我們一路下來的思辯,我想說:別等到或別寄望進入了愛情關係以後,「米開朗基羅效應」才發生作用好嗎?這個效應的譬喻源自米開朗基羅將雕塑描述為:
a process whereby the artist released a hidden figure from the block of stone in which it slumbered.
(一個解放沉睡在石塊中的隱藏形體之過程。)
尼采說: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而你就是自己最好的米開朗基羅。自愛的關鍵不只在於作息規律、飲食健康,更在於作為一位雕塑家,你看到了自己什麼樣還在沉睡中的隱藏潛力?你要解放自己多少的可能性?
'Atlas Slave' by Michelangelo
圖片轉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27Atlas_Slave%27_by_Michelangelo_-_JBU_02.jpg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世人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群人。世人,是深藏於每個人心中的一片深不見底的黑暗。正是因為有「世人」存在,人這種社會性的動物才變得深邃......
休息是什麼?人似乎正是因為休息不足,或無法/不願/沒能力休息,所以才會提出這個問題。但這好像是個實踐性的問題,沒辦法理論地回答,或者是說,理論地回答這個問題並沒有意義......?
存在一旦離開了生活就無法理解......?
老師不能陪伴一個孩子走一輩子,他只能陪一個孩子走一段路,但這段路要成為學生終身的錨點......
孩子啊,你拿什麼樣的現實折皺自己的身體?你拿什麼樣的量尺評判自己的靈魂?
世人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群人。世人,是深藏於每個人心中的一片深不見底的黑暗。正是因為有「世人」存在,人這種社會性的動物才變得深邃......
休息是什麼?人似乎正是因為休息不足,或無法/不願/沒能力休息,所以才會提出這個問題。但這好像是個實踐性的問題,沒辦法理論地回答,或者是說,理論地回答這個問題並沒有意義......?
存在一旦離開了生活就無法理解......?
老師不能陪伴一個孩子走一輩子,他只能陪一個孩子走一段路,但這段路要成為學生終身的錨點......
孩子啊,你拿什麼樣的現實折皺自己的身體?你拿什麼樣的量尺評判自己的靈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奧古斯丁對於人類思想與理性的論述,並闡述了人類如何達致讓思想控制自己的平和狀態,防止超越限度的索取成為蠢貨。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一個人有壞習慣,吃飯的時候總愛喝酒。喝酒在這世間法日常生活好像是無可厚非,沒有什麼大不了,看起來是這樣,但是以佛法來看,你可惜。喝酒開胃、助興、放鬆都好,喝酒以吞嚥計次,吞下去一次就算一次,喝酒的人將來會墮「飲酒地獄」。喝酒酒醉昏迷有「酒後三十六種過失」。
Thumbnail
多年覺修後,在我眼裡,那些仍在醉生夢死的凡夫,都是次等奴,甚至是下等奴。 當然,這也包括近二十年前,未覺醒前的我在內。 年輕人因荷爾蒙驅力,被逼著要去談戀愛和追求異性,享受肉慾的歡愉,是荷爾蒙的奴隸。 中年人迷於財權名利,是攀緣心和妄想的奴隸。 老年人貪生怕死,想盡辦法要變年輕,長生
Thumbnail
▓「廢墟自我」   「我們可以說,走進愛情,也是作為逃離自己的方式之一。人們從廢墟自我的荒土,逃向完善自我的樂土("Wreckego"→"Completego")。」   這系列中提到的「廢墟自我」真有意思,我要來好好想想。   ▓突然不愛了   「了解到愛與恨總是在意識與潛意識中交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達賴喇嘛曾說,一個人會有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因為貪瞋癡慢疑引起的。因為貪不到,或是貪不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愚癡衝動的行為,兩敗俱傷。又或是疑心另一半不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挽回、玉石俱焚的憾事。又或是被人蓄意怠慢、輕賤、看不起,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饒恕的事情。 貪瞋癡五
Thumbnail
在這個文章中,我探討了愛情對一個人精神狀態的影響。大人一直以來都認為,少不更事的愛情會讓人荒廢學業,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態度。事實是,失去自我的人,才會失掉愛情。失掉自我的人,發瘋是遲早的事情。所以,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我們應先學會好好相處自己,化解內在的孤獨和寂寞,才可能有機會經歷真正意義上的愛情。
Thumbnail
有限理性觀點認為,決策者受制於時間、資源和資訊限制,無法做出完美的決策。因此,不要對自己的決策過於苛求,接受自己是有限理性的做決策者。每一次的抉擇都值得肯定和喝采。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奧古斯丁對於人類思想與理性的論述,並闡述了人類如何達致讓思想控制自己的平和狀態,防止超越限度的索取成為蠢貨。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一個人有壞習慣,吃飯的時候總愛喝酒。喝酒在這世間法日常生活好像是無可厚非,沒有什麼大不了,看起來是這樣,但是以佛法來看,你可惜。喝酒開胃、助興、放鬆都好,喝酒以吞嚥計次,吞下去一次就算一次,喝酒的人將來會墮「飲酒地獄」。喝酒酒醉昏迷有「酒後三十六種過失」。
Thumbnail
多年覺修後,在我眼裡,那些仍在醉生夢死的凡夫,都是次等奴,甚至是下等奴。 當然,這也包括近二十年前,未覺醒前的我在內。 年輕人因荷爾蒙驅力,被逼著要去談戀愛和追求異性,享受肉慾的歡愉,是荷爾蒙的奴隸。 中年人迷於財權名利,是攀緣心和妄想的奴隸。 老年人貪生怕死,想盡辦法要變年輕,長生
Thumbnail
▓「廢墟自我」   「我們可以說,走進愛情,也是作為逃離自己的方式之一。人們從廢墟自我的荒土,逃向完善自我的樂土("Wreckego"→"Completego")。」   這系列中提到的「廢墟自我」真有意思,我要來好好想想。   ▓突然不愛了   「了解到愛與恨總是在意識與潛意識中交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達賴喇嘛曾說,一個人會有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因為貪瞋癡慢疑引起的。因為貪不到,或是貪不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愚癡衝動的行為,兩敗俱傷。又或是疑心另一半不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挽回、玉石俱焚的憾事。又或是被人蓄意怠慢、輕賤、看不起,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饒恕的事情。 貪瞋癡五
Thumbnail
在這個文章中,我探討了愛情對一個人精神狀態的影響。大人一直以來都認為,少不更事的愛情會讓人荒廢學業,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態度。事實是,失去自我的人,才會失掉愛情。失掉自我的人,發瘋是遲早的事情。所以,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我們應先學會好好相處自己,化解內在的孤獨和寂寞,才可能有機會經歷真正意義上的愛情。
Thumbnail
有限理性觀點認為,決策者受制於時間、資源和資訊限制,無法做出完美的決策。因此,不要對自己的決策過於苛求,接受自己是有限理性的做決策者。每一次的抉擇都值得肯定和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