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客數如何增加?從愛買 3.0 概念店,看提升顧客消費頻率的「治標」與「治本」方法

2023/04/2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篇為「數位行銷新手村」日更分析文章的每週編輯整理。本週我們探討了愛買量販 3.0 概念店提升到店頻率的策略 v.s 全家便利商店的 Line 群組開枝散葉策略,也提到新創企業與大型公司,因為商業階段性目標不同,職場環境與對行銷人員的職能要求也不一樣。在新創公司的行銷人,必須要認清「亂」是新創的必然,因此需要「刻意紀錄與收斂」。此外,我們也聊到隨著企業數位轉型過程中,誕生出的新金融商業模式 — 數據授信,與數位授信背後的數位信任資產轉移。以下特別討論愛買與數位資產。
數 顧客消費頻率

提升顧客消費頻率的「治標」與「治本」方法

數位時代報導,愛買的量販 3.0 概念店 23 日正式開幕。相較以往,3.0 概念店不那麼重視坪效,改而注重空間體驗,例如:
  • 減少 30 % 貨架,增加空間感;
  • 結合餐飲、家居、服飾,帶著 29 家品牌一同進駐;
  • 新增代客料理服務;
  • 廣設親子設施空間;
  • 主題性策展;
對我來說,增加顧客到店頻率的「治本」方法有三:
  • 「商品矩陣的調整」,例如超商常用的咖啡策略;
  • 「通路型態的調整」,例如超商店長建立自己的 LINE 群組,從賣產品變成賣人情關係;
  • 「會員 #機制 的建立」,例如全聯的會員 APP「PXPay」。
治標方法則是「行銷企劃」,增加策展的力道與頻率,保持每次入店的新奇感、優化體驗。
用企劃策展、增加親子空間、新增代客料理來吸引年輕新客到訪不是不好,只是很累。因為是額外要新增的業務支出,而且這項支出的邊際成本不會降低。
當然,治標與治本是可以綜合的,短期先治標,再持續耕耘治本是基本公式。接下來可以觀察愛買是繼續治標,還是開始治本。

全家便利商店的新零售場景探索:LINE 群組

根據數位時代報導:
「全家便利商店表示,便利商店陳列空間有限,為滿足多元購物需求,全家自 2017 年開始經營 Line 社群群組,透過群組互動並提供適合的商品進行團購。全家店長可以依照店鋪所在的商圈需求,選擇不同品項發起團購,…..也依照店鋪的團購需求開發限定商品,……經營成效佳者甚至可增加店舖近一成業績。」
對照愛買 3.0 概念店的新聞,全家與愛買各自用不同的方法來摸索新零售的通路場景。
對我來說,增加顧客到店頻率的「治本」方法有三:
  • 「商品矩陣的調整」,例如超商常用的咖啡策略;
  • 「通路型態的調整」,例如超商店長建立自己的 LINE 群組,從賣產品變成賣人情關係;
  • 「會員 #機制 的建立」,例如全聯的會員 APP「PXPay」。
治標方法則是「行銷企劃」,增加策展的力道與頻率,保持每次入店的新奇感、優化體驗。兩類做法各有優劣,觀察現階段要投入哪種的指標除了轉換率,還ˋ顧慮到初期成本與邊際成本。

數位改變「信任」本質

隨著 SaaS 技術成熟,ERP、POS、CRM 等數位化營運工具規模化應用,日積月累的營運數據除了用來優化營運效率,也是企業真實經營的背書,甚至成為金融授信的來源。
過去的信任來自於中心化的權威背書,例如米其林認證的一星餐廳、SGS 檢驗合格、媒體達人背書、畢業證書等。優點是手續簡單,缺點是一件事的「好、壞」標準由一小群人決定,判定依據、灰色空間的判定容易引發爭議。且在資料不透明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有竄改等問題。
然而,因為網路科技加快資訊流通速度,現在的信任有越來越多來自去中心化的大眾評價。例如 google 評價 4.6 顆分的餐廳、蝦皮 5 星好評、區塊鏈驗證的資料等。
不過,中心化的信任也有了新武器 — 營運數據。過去許多營運數據難以被蒐集或難以被信任,我很難跟銀行「證明」我每天都賣了 5 隻雞,有穩定收入來源可以放心借錢給我。
今日,隨著 POS、ERP、CRM 等數位工具與 SaaS 技術成熟,中小企業也有越來越多數據可以支持營運的真實性,而有了取得信任的依據。
不可否認的,中心化仍然會是社會主流。而數據帶給中心化機構更多武器來讓大家「相信」自己的判定。

新創公司的行銷人,我應該注意什麼?

人是聰明的動物。會隨著環境的「威脅」不同,持續調整自己的專業能力深度與廣度。若你正身處新創公司,「亂」是必然,因此更要持續「刻意紀錄與收斂」。
新創團隊出身的員工,由於公司都還在摸索自己要長成什麼樣子,因此很多人的共同職場經驗是「救火」,今天早上當行銷下廣告,下午當人資面試,明天要處理專案的財務,後天甚至要發想新產品 BP。長年身兼多職,因此養成各方面不同的經驗與能力。而長年待在大公司的員工,因為分工明確,職場能力通常會往單一層面深度優化。行銷企劃專員就是不斷地想新的企劃,準備輸出物、規劃新品上市、與各種窗口聯絡……。
很多職場新鮮人在初入職場時,因為履歷還不夠漂亮,經常會選擇新創公司的行銷職位。也因此,身邊經常聽到新創公司出身的行銷人抱怨,新創公司多麼缺乏制度、身兼多職學不專精等等,問到下一份工作,經常聽到的共同答案是:「我想去大公司看看,學習大公司的制度」。
然而,先不論「進大公司」到底是不是真的能「學習到制度」,當一個野生成長的人進入專業圈養的圈子之後,過去累積的各層面經驗,在沒有 #刻意紀錄與收斂 的情況下,多半會隨著當下環境不需要,日子一久就淡忘掉。當自己要準備升遷到跨領域職位,或是轉換跑道時,被問到過去在新創領域的履歷,往往已無法侃侃而談,拿不出自己的見解。
因此,我認為如果你現在正身處新創公司,「亂」一定是要接受的必然,因為能夠「一次就命中」的創業題目,幾乎是不存在的。大多數的新創公司,都是透過一次次的策略目標、商業模式的摸索、變更,逐漸找到自己最適合的定位。所以,在新創任職,重點是要在混亂的工作內容中,持續記錄:
  • 自己做了什麼?
  • 為何這樣做?
  • 自己是怎麼想的?
  • 下一次要怎麼做會更好?
透過持續的紀錄、歸納收斂與覆盤,一步步淬鍊出自己的方法論。一來當未來再有需要時可以隨時調閱,二來可以拿來跟其他專業人士的方法論比較,尋找自己的思維盲點。每個盲點的突破,經常是下一次飛躍式成長的開始。
所以,新創公司的亂不見得是缺點,而是一個鍛鍊出自己商業框架的機會。關鍵是有沒有持續的刻意紀錄與收斂。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新創公司的亂就是可以被接受的。建議初入職場的行銷新人,在新創公司的工作目標,可以放在「做出第一份代表作」。例如透過自行摸索測試,策畫出一連串高自主傳散的病毒社群企劃;或在新創代理商,經手客戶帳戶,操盤出高 ROAS、轉換營收的廣告投放,都會是很好的進階職場入門磚。透過新創公司的自由與多元彈性,幫自己累積出自我觀點與自主工作能力,或是藉由新創公司工作內容廣泛的特性,了解要如何開公司的大小事,為下一份工作找到不錯的交換籌碼。
那麼,怎麼樣的新創職場環境,對菜鳥而言是需要評估去留的呢?我認為有幾個危險的信號:
  • 缺乏收斂能力、風險評估能力的老闆。
  • 你的工作內容,不是因為主管需要做更重要的事,所以交給你,而是因為「主管也不會」,所以交給你。
  • 你的同事們沒有意會到新創商業模式的本質差異,工作時抱怨多過歸納收斂。
    JasonLin
    JasonLin
    嗨!我是做 MarTech 的 Jason!在這裡你可以讀到 CRM x 軟體 x SEO 的內容。目前為 SEO 接案者,若有任何提案歡迎與我聊聊!([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