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靈感」一事的思考
若加上之前的IG時期,維持日更到現在也半年多了,扣掉早期很多文章我刪掉,累計量應該超過兩百篇十六萬字。
靈感這玩意,絕對不是你坐在電腦前想:「我今天到底要寫什麼」一小時候就會蹦出來的,尤其如果想說邊滑手機邊想靈感,更他媽絕對冒不出來。
最後就會越想越焦慮,導致更想不出。
創作者多利用發散模式來蒐集靈感
這就得利用到人腦有專注模式跟發散模式,專注模式用在談生意、教課、讀書的時候,但這個模式基本上不會讓人有創意思維。
是以靈感主要是來自發散模式,比如散步時、洗澡時、躺在床上等著睡覺的時候,任由思緒亂飛,靈感才會在這時候生出來,就得趕緊抓住。
尤其是快睡著前的彌留狀態靈感的產量跟品質最高,但痛苦的是只要不馬上爬起來把靈感下載到筆記本上,隔天絕對忘記,這也是發散模式的特點。
於是,給自己一個制約:只要躺在床上冒出來的第一個靈感絕對要忍住睡意爬起來寫,草草筆記或是太過亢奮的話就直接把整篇文章寫完。
寫完後就安心回到床上,至於第二個、第三個靈感就大膽把它浪費掉沒關係。
面對群眾記得避免知識的詛咒
知識的詛咒又稱為專家盲點,就是人會下意識認為自己知道的背景知識別人都知道,成為創作者或教學者與一般人溝通的一大阻礙。
比如一個學識淵博的教授在講台上授課,一句話可能噴了三個學術理論八個專有名詞,下面的學生沒有一樣的底蘊,便不會懂。但對教授來說這就是早已內化的東西,他也不懂你為什麼不懂,或者為什麼他還要為了這件事的背景理論再行解釋。
是以我在寫一些知識點比較粗淺的文章時,常會想說靠北這個誰不知道。但發出來給我的回應通常是真的有人不知道、真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真的大家都不知道。
不管哪個領域,不懂的人一定比懂的人多很多,而懂的人不會是我的客群。
反其道而行之,除了遇到這種想法要告訴自己是知識的詛咒外,更要「專門」挑自己認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來寫。
那我應該還能日更個三年以上,除非我玩膩寫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