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泉相見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關於金芳>文學瑰寶>左傳>黃泉相見

黃泉相見 | 大義滅親 | 人盡可夫 | 一鼓作氣 | 東道主人 | 墨絰從戎 | 食指大動 | 結草以報 | 病入膏肓、二豎為虐

一、原文:
春秋經文:

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左傳: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𠕇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其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稱鄭伯,譏失教也: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繫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公羊傳:

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段者何?鄭伯之弟也。何以不稱弟?當國也。其地何?當國也。齊人殺無知,何以不地?在內也,在內雖當國不地也,不當國,雖在外,亦不地也。

穀梁傳: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于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二、內容大要
本文大致上分為三大段,第一大段,記敘鄭莊公從小就不被母親喜歡,即位後縱容他的弟弟共叔段,大夫祭仲、公子𠕇相繼勸諫,莊公都沒有行動,以致於造反,然後出兵討伐他。史家認為莊公「失教」,莊公應在共叔段未驕時加以教導,始克盡兄長的責任。第二大段,記敘莊公因討共叔段事,與母親不合,把她安置到城潁,但後來後悔了;幸得潁考叔的啟悟,使莊公重與母親相見,以盡子孝。最後,是史家的評,左傳用「君子曰」來評論此事,認為潁考叔是個純孝的人,能使莊公恢復孝心。

三、寫作技巧
《左傳》敘事衍為整個原委詳明的行事脈絡:追述自鄭武公娶姜氏,依序鋪陳至武姜與莊公隧而相見,自始及終,開展為歷經三、四十年的時間流程。針對《春秋》記「事」而追述其「初」—這「初」是相對於「鄭伯克段于鄢」的事由而發端的。後來,由於潁考叔教以「闕地及泉」的方法,武姜與莊公乃得以「隧而相見」,終於「為母子如初」。事件發端於武姜之愛惡,由母子之情導致兄弟相爭,傳最終也以武姜、莊公「母子如初」作結。

姜炳璋說:「『鄭志』二字是主腦」,而《春秋》誅鄭伯之志以「譏失教」為關鍵,於是由「譏失教」之義,傳自「遂寘姜氏于城潁」以下,敘述潁考叔如何食舍肉且。莊公從其言,傳直接描寫莊公、武姜出入賦詩的情景,曰「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藉著言談對話,情節循序推展,以「遂為母子如初」作結。潁考叔之請獻、食舍肉而請以遺母,及陳述「闕地及泉,隧而相見」的方法,以至於莊公從其言而入隧賦詩、迎武姜而出,凡此種種,隱然都以「教」為線索,姜氏以為這是「傳特為『教』作一樣子」。姜氏曰:敘事先實敘「克段」的歷程,既而闡釋書法,然後呼應失教、鄭志之旨而續述後事,最後以「母子如初」作結。篇末謂「母子如初」,既遙承篇首之所謂「初」,同時也含蓄「段不敢歸、母不敢請」之意,畢竟不是完全如其「初」了。敘事褒揚,謂考叔「愛其母,施及莊公」是為「純孝」。姜氏認為傳是藉此「為『教』字作一樣子」,反襯莊公之「失教」,他尋思說:「叔能以一言悟主,公乃不能積誠以悟母,婉轉以訓弟?」如此反襯,更顯出鄭莊公「失教」之罪無由推委!

此篇開頭,便點出武姜不喜歡莊公而溺愛共叔段,後引出共叔段的叛變,莊公的征討,母子的失歡,再由潁考叔的啟示,使得母子團聚和好,文章前後呼應,脈絡相承,要不然真不知如何結局。所以讀前段像淒風苦雨,讀後段似煦日和風,配合得當,記事高妙。

本文用到「旁溢」之文學技巧,所謂旁溢者,謂假軼事小文,使文勢放縱奇肆,通體精神俱振,令文章有俶儻詼麗之觀者,也是《左傳》眾多浮誇之一術。篇意在誅莊公之不孝,未免直率,故幻出穎谷封人以襯之,遂成文字之波瀾曲致。

另外還有用到「側筆」的技巧,《左傳》多微辭,側筆尤為所習用。所謂側筆是藉瑣事叢語,互見相襯,以表露歷史之真實,或顯現主文之意識者也。鄭伯克段於鄢,君子曰數句,極贊考叔,正是極誅鄭伯。其間消息相殊,然亦相反相成;這固然是史家之不得已處,也是文章蘊藉曲折處。

如莊公和太叔好像兩個敵對的君主,故說「克」,稱莊公做鄭伯,是譏諷他失教;反諷技巧之曲達,因側筆之烘托,得以一舉完成,而左氏運用側筆,往往將「虛文敷衍」,使主文有滑稽詼詭之風,論者所謂浮誇,或許也是指此吧。

四、三傳比較
《左傳》「克」與「出奔」,在行文上是相為照應的。由於莊公「克」,故段「出奔」,由於段「出奔」,故「克」不是殺。孔子以為此種天倫之變,不足以垂訓,用一「克」字點破經過就夠了,不必說到絕處,如小說家之繪影繪聲,足以敗壞世風,影響人心。故曰「不言出奔,難之也。」此二語正是左氏好惡與聖人同的證明。

《公羊》訓克為殺,是毫無根據的,鄭伯之不殺其弟,不只是有鄭風之畏父母,畏兄弟,畏人之多言,可為旁證,且在左傳隱十一年有莊公曰:「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餬其口於四方」的正面證據。同時《史記》衛世家說:「桓公二年,弟州吁驕奢,桓公絀之,州吁出奔,十三年鄭伯弟段攻其兄不勝,亡,而州吁求與之友。…,州吁自立為衛君,為鄭伯弟段欲伐鄭。」更是段未被殺的鐵證。由於公羊把本經的動詞「克」誤解了,所以下面的「當國」「其地」二例也就無意義了。

《穀梁》為避免襲取《公羊》釋「克」之跡,乃在殺字上加一「能」字,及以下「何以知其為弟也」一段問答,都是不必要的廢話。至於「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是不明史實的說話,至於說「于鄢遠也」,叔段叛國之罪既已昭著,鄢亦鄭邑,豈能據京當伐,據鄢即不當伐嗎?何遠之有?至於「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尤為奇怪,因為「賊」與「親」是不兩立的,既云賊,就不是親了。所該問的是該追與不該追,是非緩追與急追的問題;孟子說:「見無禮於其君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追賊有緩的道理嗎?

五、讀後心得
假使當時有人啟示莊公友愛心,便不會使他陷於「失教」的罪名了。傳曰:「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武姜因莊公寤生「遂惡之」而「愛共叔段」,這已簡要說明了鄭伯(莊公)與段的關係,並追索出事情的因由—呂祖謙指陳說:「愛、惡兩字便是事之因由」其實我也覺得「愛」、「惡」兩字就是整件事的因由,意謂:莊公與段之間的爭端,追根究柢,及導源於武姜對兩兄弟的「惡」與「愛」。如果最初沒有武姜的「愛」叔段,也不會有之後的「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導致勢力一步步擴張,力量大到足以與國君—莊公相抗衡,並準備「襲鄭」,而「夫人將啟之」。一切事件的起因似乎都出於他們的媽媽—武姜,如果沒有武姜的厭惡莊公及溺愛叔段,這禍端也不會引起。而莊公預聞其計謀,命子封帥兵伐京,段逃入鄢,而「公伐諸鄢」,於是「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傳文陳述段與莊公相抗始末,終不脫武姜的影響。

總覺得就像呂祖謙所說的:「前面命西鄙、北鄙貳於己,與收貳為己邑,莊公都不管,且只是放他去,到後來,罪惡貫盈,乃遽絕之,略不假借。命子封帥師伐京,段奔鄢,公又親帥師伐鄢。於其未發,待之甚緩;於其已發,追之甚急。公之於段,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者也。」長期隱忍,誠然「待之甚緩」,但一預聞叔段「將襲鄭」,迅即發兵使措手不及,而又追擊甚急,其起心動念的機微,若進一步說,其實莊公這種計術,施於敵國算是巧施;但施於骨肉,則為殘忍哪!若他能在弟弟還沒造反之前,就先予以規勸,不要太過縱容,也不會發生這悲情的人倫互相殘害。大凡人在骨肉兄弟的情分上,最不可以分彼曲我直,如此一來,便失了至聖先師孔子所說的「親親」之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老師創意寫作教室的沙龍
27會員
1.8K內容數
蔡老師私塾開課相關訊息、學生教師卡、學生表現等
2020/01/24
關於金芳>文學瑰寶>文心雕龍 陶鈞文思 | 原始以表末 | 鎔裁 | 文原於道 指導老師:黃盛雄 先生 研究時間:台中師院語文教育學系四年級 讀書心得 文心雕龍是中國一部文學批評的專書,說明文章如何寫才能寫到精髓、清新脫俗、不累贅。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期刊論文: 1. 中國文學批評小史 周勛初 著
2020/01/24
關於金芳>文學瑰寶>文心雕龍 陶鈞文思 | 原始以表末 | 鎔裁 | 文原於道 指導老師:黃盛雄 先生 研究時間:台中師院語文教育學系四年級 讀書心得 文心雕龍是中國一部文學批評的專書,說明文章如何寫才能寫到精髓、清新脫俗、不累贅。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期刊論文: 1. 中國文學批評小史 周勛初 著
2020/01/24
關於金芳>文學瑰寶>文心雕龍>鎔裁 陶鈞文思 | 原始以表末 | 鎔裁 | 文原於道 找一篇文章說明「鎔裁」的過程。 所謂鎔裁,《文心》謂:「規範本體謂之鎔,剪截浮詞謂之裁」。意思很明確,主要講文辭剪裁,只有經過精心剪裁,文章才精練,故說「裁則蕪穢不生」。寫文章如果片面追求文辭的華美,表現辭藻的豐富
2020/01/24
關於金芳>文學瑰寶>文心雕龍>鎔裁 陶鈞文思 | 原始以表末 | 鎔裁 | 文原於道 找一篇文章說明「鎔裁」的過程。 所謂鎔裁,《文心》謂:「規範本體謂之鎔,剪截浮詞謂之裁」。意思很明確,主要講文辭剪裁,只有經過精心剪裁,文章才精練,故說「裁則蕪穢不生」。寫文章如果片面追求文辭的華美,表現辭藻的豐富
2020/01/24
關於金芳>文學瑰寶>文心雕龍>文原於道 陶鈞文思 | 原始以表末 | 鎔裁 | 文原於道 用創作心理、創作方法和欣賞角度詮釋自然之道。 「文心雕龍」首卷即開示「文原於道」的思想,道即自然,言文學本源於自然。此一「自然」的文學學觀,並貫串全書,凡論宇宙本源、創作緣起,或言構思為文的要領,
2020/01/24
關於金芳>文學瑰寶>文心雕龍>文原於道 陶鈞文思 | 原始以表末 | 鎔裁 | 文原於道 用創作心理、創作方法和欣賞角度詮釋自然之道。 「文心雕龍」首卷即開示「文原於道」的思想,道即自然,言文學本源於自然。此一「自然」的文學學觀,並貫串全書,凡論宇宙本源、創作緣起,或言構思為文的要領,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鄭厲公回國重新執政,懲治了祭仲的黨羽。公父定叔一看勢頭不對,就逃往衛國去⋯⋯
Thumbnail
鄭厲公回國重新執政,懲治了祭仲的黨羽。公父定叔一看勢頭不對,就逃往衛國去⋯⋯
Thumbnail
《左傳》開篇記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鄭伯克段于鄢』  。這則故事,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有名。記述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曲折,『微言大義』  ,蘊含及傳遞了豐富的價值理念,有許多『彎彎繞』。其中『掘地見母』的情節尤其經典,成為了成語,鄭莊公挖地道與母親相見,被認為
Thumbnail
《左傳》開篇記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鄭伯克段于鄢』  。這則故事,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有名。記述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曲折,『微言大義』  ,蘊含及傳遞了豐富的價值理念,有許多『彎彎繞』。其中『掘地見母』的情節尤其經典,成為了成語,鄭莊公挖地道與母親相見,被認為
Thumbnail
周天子的勢力和號召力日漸衰微,大部份諸侯都不再聽從天子的號令。
Thumbnail
周天子的勢力和號召力日漸衰微,大部份諸侯都不再聽從天子的號令。
Thumbnail
上一輯春秋篇,講的是鄭莊公和弟弟段、母親武姜的衝突以及和好。這次故事則主要發生在衛國。
Thumbnail
上一輯春秋篇,講的是鄭莊公和弟弟段、母親武姜的衝突以及和好。這次故事則主要發生在衛國。
Thumbnail
〈鄭武夫人規孺子〉與春秋初期的鄭國歷史頗有關係,讓我們從另一角度觀察武姜的野心。
Thumbnail
〈鄭武夫人規孺子〉與春秋初期的鄭國歷史頗有關係,讓我們從另一角度觀察武姜的野心。
Thumbnail
鄭莊公發誓與母親不死不相見,潁考叔怎樣為莊公解圍呢?
Thumbnail
鄭莊公發誓與母親不死不相見,潁考叔怎樣為莊公解圍呢?
Thumbnail
段在京城大興土木,國君鄭莊公是否坐視不理?
Thumbnail
段在京城大興土木,國君鄭莊公是否坐視不理?
Thumbnail
東周初期,鄭國的兄弟不和,即將發展成篡位大計!
Thumbnail
東周初期,鄭國的兄弟不和,即將發展成篡位大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