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味法」 文章就像美麗的風景一樣,不能一覽無遺,在結尾時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和想像的餘地,能產生奇特的效果。例如,有一位倔強的女同學中午放學回家,見媽媽沒做好飯,便與媽媽慪氣,沒吃飯就上學了,一會兒,媽媽卻把飯送到了學校。她在《我的媽媽》一文的結尾寫道:「媽媽走了,望著媽媽在刺骨的寒風中漸漸遠去的背影,我鼻子一酸,眼淚像泉水一樣湧了出來……」這個結尾,敘述了媽媽冒著刺骨寒風送飯歸去後,小作者自身的感受,用「……」略去了後面的情景,讓讀者深思,使人回味無窮。
「引用法」 恰當引用名言警句、歌詞等作為文章的結尾,能讓文章的思想達到一個新的境界,耐人尋味。例如,一位同學寫《車廂新風》一文,在敘述了自己暈車受到照顧,人們互相讓座,車廂裡充滿歡聲笑語後,結尾寫道:「汽車繼續前進,車廂裡的錄音機依然播放著『你就像那冬天裡的一把火……』歌聲飛出車廂,在公路上久久迴盪。」小作者引用了歌詞結束全文,不僅點題,而且十分含蓄,讓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
「點睛法」 任何文章都應緊緊圍繞題目來寫,在結尾時點題,能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例如,一位同學在《我們的班主任老師》一文中是這樣結尾的:「如果把我們的班集體比作樂團,那班主任張老師就是指揮,在老師的指揮下,我們才能演奏出如此動聽、悅耳、和諧的樂曲。」這個頗具匠心的結尾,對老師的「功勞」作了恰當的評價,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對老師的比喻也甚為貼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含蓄法」 這種結尾方法一般是借物、借景抒發作者的感情,或展開聯想及想像,從而達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例如,一位少年宮書畫小組的同學,在老師的誘導、啟發和精心指導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她在《我的老師》一文的結尾寫道:「我望著李老師,不由得想到了橋。無論什麼橋都有一個特點--用身軀接連兩岸,讓人、車、馬從上面踏過,默默無聞地承受一切重載。啊,李老師,他不正是一座橋嗎!」小作者通過聯想,給人以意味深長的感覺。
「再現法」 就是結尾像電影鏡頭一樣,再現了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特殊身份、肖像、語言、動作等,以加深讀者印象。例如《背影》的結尾:「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作者再現父親買桔的背影,可謂聲淚俱下,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結尾的方法還有「懸念法」、「聯想法」、「抒情法」……舉不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