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演練,內隱記憶很牢靠
學習在神經學上的定義便是「神經連接的方式與緊密度」。有些技能方面的東西,
如:騎腳踏車、打網球、彈鋼琴,更是需要從小學習,
因為那種記憶叫「程序記憶」(procedure memory),是肌肉操作的記憶,屬於內隱的記憶,
即不知道什麼時候學的,也不知道是誰教的,但是學會了以後,跟著我們長長久久。
一個四十年不曾騎腳踏車的人,再騎上去時,他會暫時搖擺一下,
但是很快地,他的舊迴路被喚醒了,他就騎得輕鬆自如了。
這種〝程序記憶〞通常需要在作夢時喚出來演練,使它更精熟。
作夢在大腦的功能上,是個去蕪存菁的作用,它把白天發生的事拿出來整理歸類;
它其實就是孔子說的「溫故而知新」的神經機制。
小時候學的東西,經過作夢時千百萬次的演練,所以很難忘記。
這個重複學習的重要性,可在孩子喜歡重複讀同一本書中看出,
因為他每讀一次,大腦的迴路便重整一次;
當他每天都在經驗新的東西時,每一次的重整便會使他的背景知識更豐富,
使他再讀一遍時感覺不一樣,因此他就不會覺得厭煩了。
勤於動手做事能讓大腦神經更活化,方案課程強調的也是〝做事〞。
做一件事,從開始到結束、從片段到完整。做完了一件事,等於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學習歷程。
因此在方案課程中需要等待孩子完成一件事的時間,或一個事件的過程。
大人是必須要付出過程中的信任的。其實,做家事也是一樣。
爸媽如果把做家事變得好玩或讓孩子有榮譽感,不論他做得好不好,
都先鼓勵再修正,孩子就不會排斥了。
有一次到旗山街上的〝橘子廚房〞吃早餐,
其實常常去都會看到畢業校友碩妤lulu在店裡幫忙,而哥哥碩丰也是,兩兄妹常常在店裡做事。
哥哥還是害羞,他位居幕後跟媽媽一起在廚房裡,偶爾會出來收碗盤;lulu就常出現在收銀台及幕前。
這一次,決定要拍下他的照片,因為這讓我看到方案課程的延伸。
「相信孩子,讓孩子動手做,是來自於大人的願意放手與相信孩子」。
這讓我感到欣喜,家人願意給孩子這樣的機會,不只是收碗盤,還參與點餐和收銀。
當然阿嬤在旁換監督著,適時的給予一些修正和建議。阿嬤這時的角色就變成專家的角色,
這個簡短的過程給予的指導,比起課本上的拉哩啦渣有用的多。
我們在孩子小時候的蒲公英階段進行方案課程不就是這樣,
成人給出機會,還孩子勇於嘗試,在錯誤與失敗中累積經驗;
同時在接觸這個社會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會得到肯定的語言與眼神,
就像我們在lulu送餐過來與收碗盤時我們會欣賞的看著她,並給出讚許,孩子會得到增強,
並在心底裡產生一種肯定自己的聲音,自信也會因此慢慢奠定,重要的是這種鼓勵會產生愉悅感,
這種愉悅感會悄悄的催眠自己「我很棒,或我還不錯....」
這種事件記憶對孩子成長,累積自信的來源力量是很強大的。
社會中的方案課程當然源自於家長接受這樣觀念後的延伸與運用,家人也值得得肯定。
朱子家訓說「黎民即起,灑掃庭院」是很有道理的,不僅因為「整潔為強身之本」,
更因為「從做中學」是最有效率的的學習方式。
神經學家知道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國外有很多實驗便是要求學生實際動手做,
因為從實驗上發現,「眼睛看」跟「動手做」,大腦神經迴路活化得會不一樣。
做家事真的比只管孩子去書桌上讀書來得重要的多,爸爸媽媽們應該把比例調整回來,
尤其不要到了真正面臨考試的時間就說出這樣的話來「快去讀書,家事媽媽來就好」,
如果孩子以後跟你說出「我今天要考試耶!我沒時間做家事!」那麼是父母要檢討的!
甚麼樣的家庭,孩子就該像那樣的家庭,就像賣麵的家庭,孩子就學習著洗碗掃地、
賣五金的家庭,孩子就學習著幫忙分類.....這都是非常好的鍛鍊孩子的機會,
相信孩子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做事,家庭就是一所學校。爸爸媽媽不要太能幹了,
家裡事一把抓,孩子都沒機會學...可惜了!
---------------------------------------------------------------------------------------------------------------------
我們的畢業校友...張碩妤、張碩峰...下次去橘子廚房時看到他們幫忙時,也給他們鼓勵一下喔!
碩妤結帳完找的錢...沒算錯喔!
終於拍到廚房裡的哥哥了!雖然模糊還是要放上來!
碩妤開著收銀機.....比黃園長厲害了!黃老師不敢碰這機器的!
送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