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精神疾病-人類無法忍受內心的飢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最近在新聞又看到所謂精神病傷人的信息,我突然想到前兩年鐵路警察李承翰被刺身亡後殺人者無罪的新聞,心寒不已,不禁感嘆台灣司法已死

【心腦操練】從殺警無罪談精神疾病是否成為殺人免死金牌? – 精神健康基金會 (brainlohas.org)

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問題...但司法的高塔不想正視高牆外的賤民...

我不禁開始想,精神疾病,這個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常見的疾病,為什麼古代不常聽聞?是因為訊息不發達所以不常見嗎?似乎不是,然後我從另一個角度開始思索

那就是人們對於精神滿足的渴求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上頭的學者在研究一個很奇特的社會現象,那就是二戰時期的社會蕭條,大饑荒的時代,最興盛的產業竟然是出版業

人們即便飢餓的不行仍然會擠出所剩不多的錢來購買報紙閱讀上頭的小故事

對於肉體的飢餓我們能夠忍受但是對於精神的飢餓我們幾乎沒有忍耐的能力

現在社會的精神疾病越來越多,在這個時代我們的物資越來越充沛,但是我們的精神卻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貧瘠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的精神糧食在網路上面有眾多的故事、文章、音樂、遊戲可以填補飢餓

但是事實上這些東西對於精神其實沒有任何的幫助,就像是零食沒辦法填充我們肚子的飢餓一樣我們需要正餐

古時候人們並沒有如此多的精神疾病,能吃飽人們的幸福指數就已經爆表,但現今社會,吃飽已經是理所當然,我們開始渴求更多

亞伯拉罕·馬斯洛曾經提出人類需求的理論

引用至維基百科

生理和安全

在現在社會大部分國家都已經達成,不太會有危及到這方面的需求,即便有,當地政府也會有相關的幫助,所以不再多談

愛與歸屬

說明白的就是社交需求,這在現代人來說或許很重要,畢竟現在的科技時代有了網路,不知道是把遠距離無限拉近了還是把近距離無限拉遠了,人們冷漠卻又熱情,很是矛盾,但至少這方面的需求還是有所被填補

尊嚴需求

這方面我倒是覺得它可以跟自我實現合併,沒必要分開畢竟很多人追尋自己的自我實現,很多時候也是因為渴望他人的誇獎,所以我和自我實現需求一併講解

自我實現的需求

當然人們對於生命維持沒有急迫需求的時候,人們大多渴望自我實現

或許是渴望自己成為能寫出很厲害的小說作者,渴望自己成為最厲害的運動員,渴望征服群山的登山者...渴望達成某種事物

這些渴望的事物會讓人燃燒生命投入這些"事業"那怕付出一切都在所不疑

人類的本能渴望這些

所以

當人類不知道自己可以為什麼東西投入,燃燒自己的時候,他會開始焦慮,不安,內心會出現一個空洞,越來越大,然後吞噬自己

於是,變得了某種精神疾病

這是我對於現代人精神病越來越多的解釋

我們的精神文明跟不上越來越富裕的物質文明

當物質的滿足已經不法滿足精神,如同吸毒一般,劑量無法刺激,只能加大劑量

所以開始出現很多拜金人,很多奢侈品,很多的暴飲暴食者,很多的鋪張浪費者

他們只是不知道精神的空洞該如何填補,只能加大"物質"這種毒藥的劑量一直到再也無用後,他們開始渴望生命帶來的刺激,例如生存遊戲、飆車、極限運動,甚至是吸毒

利用對生命的刺激對死亡的恐懼刺激補充"物質"再也無用的劑量

古代人類因為還沒有攝取過量的"物質"毒品,他們的抗藥性很低,所以"吃飽"這個劑量,足以讓他們滿意,加上足夠多的宗教帶來的精神滿足,讓他們內心的空洞沒有生長的空間

但到了現今社會,如同抗生素被過量使用對抗疾病,名為"物質"的藥物也已經超過精神應該乘載的劑量,於是,我們渴求精神的滿足而不可得,最後,我們都病了

我近些年也有這種感覺,從學校畢業後,沒有師長在後頭鞭打,也沒有師長給予指點方向,一時間,我很是迷惘,不知道該往何方前進,迷迷茫茫的,一路尋尋覓覓,接觸了很多東西,但始終不覺得那是自己渴望的,然後回過神,已經三十好幾

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猛然回過神,我內心的空洞難以填補,日常每天醒來就開始出現想死的想法,一開始只是開玩笑,但現在...

只能說幸好我家教不錯,不想給消防隊添麻煩,也不想讓家人傷心

於是我只能在日常想死之間,繼續尋求自我,尋求著自我實現的道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泡澡的太陽的沙龍
50會員
166內容數
和眾人一起討論如何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更開心,擺脫自己的迷茫,並嘗試執行,打破虛度人生的方法
2023/05/29
工作 佔據了現代人生活中的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對於現代人來說,有些時候工作等同於生活,或者說,生活就是工作,但是生而為人,我們無法運氣很好的一輩子在同一間公司工作,往往會有很多意外的發生,或許是家庭因素,或許是工作不適合,或許是有更好的前程,或許是有各種因素的原因我們必須離職,換一個新環境,這在職場
2023/05/29
工作 佔據了現代人生活中的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對於現代人來說,有些時候工作等同於生活,或者說,生活就是工作,但是生而為人,我們無法運氣很好的一輩子在同一間公司工作,往往會有很多意外的發生,或許是家庭因素,或許是工作不適合,或許是有更好的前程,或許是有各種因素的原因我們必須離職,換一個新環境,這在職場
2023/04/16
第三份工作時間有點短暫,我只做了半年 工作名稱是電器硬體工程師,其實就是配電盤組裝人員,由於這個職業比較離一般人較為遙遠,很多人應該連聽都沒聽過,所以容我介紹一下 所謂的配電盤指的是機具內部電線迴路的配置線盤,你可以理解為固定人體內部血管的肌肉,配電盤就是固定電線的塑膠、金屬、木材...等等溝渠,容
Thumbnail
2023/04/16
第三份工作時間有點短暫,我只做了半年 工作名稱是電器硬體工程師,其實就是配電盤組裝人員,由於這個職業比較離一般人較為遙遠,很多人應該連聽都沒聽過,所以容我介紹一下 所謂的配電盤指的是機具內部電線迴路的配置線盤,你可以理解為固定人體內部血管的肌肉,配電盤就是固定電線的塑膠、金屬、木材...等等溝渠,容
Thumbnail
2023/04/15
這會是分三篇打的篇幅吧,我兩個月前換到了科技業工作,閒暇之餘突然想比較一下各產業的好壞,我的工作經歷算是蠻豐富的,服務業,傳統製造業,日薪工人,科技業都作過,算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最後一篇我會講講這些工作之間的比較,有什麼不對也請大家指教 先說說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吧,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小北百貨作儲備幹
2023/04/15
這會是分三篇打的篇幅吧,我兩個月前換到了科技業工作,閒暇之餘突然想比較一下各產業的好壞,我的工作經歷算是蠻豐富的,服務業,傳統製造業,日薪工人,科技業都作過,算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最後一篇我會講講這些工作之間的比較,有什麼不對也請大家指教 先說說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吧,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小北百貨作儲備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一起個案都是各自獨立的事件,兇手都有不同的出身背景,遭遇的社會環境變化,最後的引爆點觸發等等,可是整體此類事件的發生頻率趨勢,似乎又能透露出確實有某種更大的影響因素,是跨越個案兇手本身的差異,乃至不同的國家社會文化等等。
Thumbnail
每一起個案都是各自獨立的事件,兇手都有不同的出身背景,遭遇的社會環境變化,最後的引爆點觸發等等,可是整體此類事件的發生頻率趨勢,似乎又能透露出確實有某種更大的影響因素,是跨越個案兇手本身的差異,乃至不同的國家社會文化等等。
Thumbnail
哈嘍,大家,時隔一個多月,我又回來了🤣帶著30天不更新,似乎能成爲魔法師的徽章哈哈,實在是很抱歉這一個月發生了一些私人的事情需要處理,也調整了很久,很抱歉私自就成爲了魔法師😂。近期會想要開一個新的專題,也是同講心理學方面,但主要是從我個人經歷角度和看法出發,而不是偏向學術性的道理和解釋。有這個想
Thumbnail
哈嘍,大家,時隔一個多月,我又回來了🤣帶著30天不更新,似乎能成爲魔法師的徽章哈哈,實在是很抱歉這一個月發生了一些私人的事情需要處理,也調整了很久,很抱歉私自就成爲了魔法師😂。近期會想要開一個新的專題,也是同講心理學方面,但主要是從我個人經歷角度和看法出發,而不是偏向學術性的道理和解釋。有這個想
Thumbnail
〈瘋靡雙週報〉 第3期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與書寫。
Thumbnail
〈瘋靡雙週報〉 第3期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與書寫。
Thumbnail
唯有在這樣的位置,我才能真的服下來,好好的照顧自己,體認到所謂「生存需求」的重要性。他就像我們其他需求的基底一樣,若是沒有穩住,其他的需求都是空想,想都別想。 有些人憑藉著心理治療,好好的活著;而也有些人不憑藉著心理治療也能好好活著,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心理治療不是好好活著的唯一條件。
Thumbnail
唯有在這樣的位置,我才能真的服下來,好好的照顧自己,體認到所謂「生存需求」的重要性。他就像我們其他需求的基底一樣,若是沒有穩住,其他的需求都是空想,想都別想。 有些人憑藉著心理治療,好好的活著;而也有些人不憑藉著心理治療也能好好活著,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心理治療不是好好活著的唯一條件。
Thumbnail
雖然這系列短短的幾個小時內,不一定能全面的讓人了解這個常被誤導為「無藥可醫」、是「殺人魔」的精神疾病,但我們可以花點時間理解這是一種疾病,是有機會透過醫療、藥物控制和家庭社會共同協助的,才能避免更多失控的憾事發生。
Thumbnail
雖然這系列短短的幾個小時內,不一定能全面的讓人了解這個常被誤導為「無藥可醫」、是「殺人魔」的精神疾病,但我們可以花點時間理解這是一種疾病,是有機會透過醫療、藥物控制和家庭社會共同協助的,才能避免更多失控的憾事發生。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接納度似乎跟距離成為反比 如果是自己身邊的人患上精神疾病 大家會政治正確地說: 「沒關係」 「我在傾聽你」 「我在陪伴你」 但如果新聞上的人有精神疾病(或是聲稱) 大家就也會政治正確地說: 「死刑啦」 「怎麼不去死一死」 「垃圾」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接納度似乎跟距離成為反比 如果是自己身邊的人患上精神疾病 大家會政治正確地說: 「沒關係」 「我在傾聽你」 「我在陪伴你」 但如果新聞上的人有精神疾病(或是聲稱) 大家就也會政治正確地說: 「死刑啦」 「怎麼不去死一死」 「垃圾」
Thumbnail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了以生理、安全、愛與歸屬感、自尊及自我實現來描述人類有不同層次的需求,透過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可在個人層面上分析人類行為動機(motives),加強了解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士在社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取態。
Thumbnail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了以生理、安全、愛與歸屬感、自尊及自我實現來描述人類有不同層次的需求,透過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可在個人層面上分析人類行為動機(motives),加強了解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士在社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取態。
Thumbnail
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沒被滿足,更別提什麼啟迪民智、發展城市美感、維護民主自由了,那些只存在於少數人的同溫層裡。要解釋這樣的概念,最適合的莫過於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級論」(hierarchy of needs)。
Thumbnail
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沒被滿足,更別提什麼啟迪民智、發展城市美感、維護民主自由了,那些只存在於少數人的同溫層裡。要解釋這樣的概念,最適合的莫過於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級論」(hierarchy of needs)。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